聚热点 juredian

这才是行书学习的密码,看懂这五条规律,写好行书不再是难事|行书|楷书|王羲之

我们在之前谈了许多关于书法中的笔法以及结构的若干问题,但大多数都是关于楷书的,今天我们就以王羲之《圣教序》为例,谈一谈写好行书的四个要点。

为什么要以王羲之《圣教序》为例呢?

稍微有一些书法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学书法之人都以王羲之为宗,王羲之之后所有的书法家皆是从王羲之笔下汲取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或继承、或发展,所以书法在后世的一切“法”,皆不过是右军之法,而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的作品便是《集王圣教序》了。

我们从王羲之《圣教序》对比于唐人楷书的写法,提炼出了写好行书的五个要点,即:

顺势运笔、绞转呼应、方圆并用、轻重变化、以斜取正

所有行书的变化,皆逃不出这五种变化之藩篱!掌握好了这五个要点,写行书才有法可依!

任何一个笔画的行笔过程都包含了起、行、收的三个动作,顺势的意思就是沿着笔画的轨道运行,就像启功先生所言,每个字都尤其轨道,只要轨道正确,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行书的起笔与楷书的区别在于顺势与逆势,楷书为逆势起笔,讲究藏锋,把锋藏在笔画当中,而行书多为露锋,并没有藏锋的动作,讲究顺势而为。我们看下面这个例字:

这个“百”字,在楷书中的写法,光看起笔就能发现,楷书藏锋起笔,而行书则是直接下笔,顺势而出,而且行笔的牵丝映带之势也十分明显,相对于楷书则更为灵活和多变。

再来看这个“方”字:

横画在楷书里面有起有收,而在行书当中则是顺势露锋与顺势撇出,右边行书的“方”字从第一笔下笔连接到第二笔,第二笔又出一个小钩映带第三笔,继而浑然相接,构成一个整体。

很多人不明白楷书与行书的变化,以为写好楷书行书自然就能写好,然后以楷书之法去写行书,结果面目全非。如果明白这种顺势关系,楷书、行书之间都能相互补益。

相信大家对于“使转”这个词并不陌生,在行草书的讲解中,我们经常遇到这个概念。其实这种叫法来自于孙过庭的《书谱》:

真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真就是“楷书”,草就是“草书”,性情指的是内在的精神,而情性指的是外在的面貌。孙先生的意思是说楷书的内涵在于点画,而草书则是靠外在使转来表情达意的。而行书则兼而有之!

这里的“使转”其实就是当代人所讲的“绞转”,很多人以为学会了唐楷才是学习行草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真正的行草书的基础其实很多时候是这种“绞转笔法”!

“使转”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利用特定的笔法将笔画呼应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态势。有的时候靠运腕有的时候靠运指。

我们看这两个字,左边的“宙”字起笔接上面的一个字的笔势,顺势下行,牵带与左边的竖笔,图中画圈的部分为使转映带,连贯到最后一笔的时候顺势撇出,与下面的字构成呼应关系。

右边的“序”字则主要是字内关系的映带,起笔接上笔,然后通过使转将笔画呼应起来,将“左撇”变为“竖笔”以便于映带与下一笔,如红圈中所示。

这就是字间与字内的映带关系,还有一种特点比较明显的字,就是用笔较重,萦带较轻。我们看下面两个字:

“悲”跟“无”字都是属于用笔较重,而萦带较轻的字,利用使转用笔调制中锋,萦带于下一笔。这种下笔重,萦带轻的字是为了突出字间对比,增加视觉上冲击力,从而增强美感和艺术性。

古人笔法从不同时代以及不同书体方面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笔法,篆籀绞转、一搨直下和方折铺毫。其实这些笔法细细分来也可以分成若干具体的笔法,但是概括来讲,无非就是两种用笔:

一个方笔,一个圆笔。

方笔跟圆笔一般指的是转折的地方,从上面的“口”字就可以看出,左边为方笔,右边为圆笔。

一方一圆构成了整个笔法系统。单用方笔则字显得过于刚强,单用圆笔则字会显得柔弱无骨,所以用笔之道,应该方圆并用,这个字才能达到中和之美。

我们看例字:

这个“中”字,笔画较少,所以宜用方笔,才能撑住整个字的结构,而右边的“中”字则全是圆笔,就显得比较软塌。图中所示,方框所画为方笔,圆框所画为圆笔。行书的笔法之所以较之楷书更为丰富的原因就是这种方圆并用的丰富性。

再看下边这两个字:

左边的“露”字与右边的“高”字,这两个都是方圆结合的比较好的字。左边画方框的皆为方笔,而右边画圆圈的皆为圆笔,整个字方圆相和,一阴一阳,相得益彰。

方圆兼用是写好行书最重要的法门之一,行书的用笔多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方圆之变!

在楷书的笔法系统当中比较重提按,这种提按的技巧也是行草书中常用的一种技巧,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楷书是行草书的基础的主要原因,但其实这种提按技巧并非唐楷所独有。

轻重变化靠用笔的提按来实现,笔锋提起则笔画较轻,笔锋按下则笔画较重,这种轻重的变化放在字中,更能增加字的丰富性。

比如这两个字:

左边的“拯”字与右边的“之”字,皆是轻重变化比较明显的字。粗线框标记的部分用笔较重,细线框标记的字用笔较轻。“拯”字左边的笔画较少,所以王羲之将其处理的比较粗重,而右边笔画比较多,王羲之将其处理的比较细。“之”字为上轻下重结构,“点”最轻,位于顶端,“横折”次之,位于中间,最后一个短横,用笔最重,位于最下,这样处理才比较和谐,假如“之”字的轻重变化倒过来,变得头重脚轻,则整个字便会站立不稳。

当然对比于“之”字上轻下重的写法,还有一种上重下轻的字,比如这个“书”字和“罪”字。

我们看这个“书”字,上面的笔画较多,重心上移,而下面只有一个“日”字,王羲之为了避免“日”字底孤立,采用了一个顺势映带的笔法将其与上边部分建立联系,从而整个字融为一体。而对于“罪”字,上面的“四”宽而大,且用笔较重,下面的笔画相对比较瘦小,而王羲之将其稳稳的衔接在一起,“非”的上边笔画与“四”相连,左右部分靠映带相接,从而融为一体。

这就是王羲之的用笔之妙,懂得在字中制造矛盾然后解决矛盾,这也这是书法的魅力值所在。

这个方面是用笔的一个进阶,以斜取正的目的正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重要体现。

我们小时候练字,大人总是要求写字要懂得横平竖直的道理,其实这种说法是偏离了书法的艺术性而重实用性。从书法的艺术角度来看,字不能写的横平竖直,一般要采取斜势,然后利用笔画关系来平衡这种斜势,我们下面的字。

上面这两个字,是以斜取势的两个典范。这个“者”字左边的三个横画势态斜度很大,这个字的重心偏向左下,右边只用了一个“翻笔”的动作,再加上一个挂住的“日”字将势态拉回,这就是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典范。

右边的“劫”字为左右结构,左边的“去”字几乎要倾倒,斜斜的挂在一旁,而王羲之的巧妙之处就是用“刀”的一个撇笔将整个“去”字托住,从而解决了矛盾,以斜而取正。这就是书法艺术性的一个典范,也正是王羲之匠心独运的一个地方。

行书书法中的变化皆逃不开这五种法则,行书中每一个字的变化之道,我们都可以从这五种规律中找到答案。其实这就是书法的密码,也叫作书法的“心法”,我们平时读帖,读什么,读的就是这种变化、这种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中规律,才算掌握了行书学习的密码!

文/安伟波,号彧白,三余书社签约书法家。

+>+>+>+>+>+>+>+>+>+>+>+>+>+>+>+>+>+>+>+>+>+>+>+>+>+>+>+>+>+>+>+>+>+>+>+>+>+>+>+>+>+>+>

搜索建议:
热议

 茶叶蛋怎么吃最好吃

生活要精致!茶叶蛋也要很漂亮!来一起看看这么漂亮的茶叶蛋是怎么做的吧,!By 海霞私厨用料鸡蛋 10个红茶 15克八角 1个冰糖 6克桂皮 1块香叶 2片小茴香...(展开)

热议

 怎么写辞退通知书?

问:怎么写辞退通知书?律师解答: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需要在合同期内辞退某员工,这就要发辞退通知书,怎么写辞退通知书呢?法律知识网小编为你解答。辞退通知书的撰写格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