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分析了《金字塔原理》的第三篇:解决问题的逻辑,可以看出不管是对“疑问”进行分层,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都是有一定的逻辑排列关系的;同时想要界定出真正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和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那也是需要认真思考,总结出原创性有意义的结论,而不是“罗列观点”。
大家在看《金字塔原理》的时候,也会带着一个疑问:怎样打通金字塔结构中的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这就是《金字塔原理》第二篇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篇:思考的逻辑
当我们了解了金字塔原理,在思考金字塔原理这张示意图时,我相信很多人一开始对怎样做到“横向有逻辑”和“纵向有逻辑”都是有疑问的(图中的红色方框)。也就是说“1”、“2”、“3”这三部分为什么这么排列?由“1”、“2”、“3”怎样得出“A”这样的结论?
金字塔中的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
一、打通金字塔的横向关系:首先看第一个问题,书中给出了三个排列方法。
排列一:
由“1”推导出“2”,由“2”再推导出“3”,由“3”最后推导出“A”这样的结论。这就是时间顺序,或者叫演绎顺序,示意图是这样的(图中黄色箭头):
排列一:时间顺序
排列二和三:
“1”、“2”、“3”是得出结论“A”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相互联系的,也可以是独立的。如果是相互联系的,可以按照结合时间和演绎顺序进行排序;如果是独立的,则要进行程度排序。示意图如下:
排列二:结构顺序
排列三:程度顺序
第一种时间排列顺序适用于“行动性结论”的推理,第三种程度排列顺序适用于描述性结论的推理,至于第二种则是综合性的融合排序。因此打通金字塔的横向关系,从本质上讲,只有两种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程度顺序,所谓结构顺序,就是时间顺序和程度顺序的融合。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分析一件事情的思路,在没有标准结构模型的参照下,只能依靠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经验去进行时间和演绎排序,然后根据自身能力和资源进行重要性排序,这个重要性就是各个部分对于结论的影响程度大小。如果有案例模型或者参照流程,直接就可以拿来进行比对分析,但是每个模型结构里的要素都是要根据时间演绎和程度进行排序的。
二、打通金字塔的纵向关系:也就是由“1”、“2”、“3”怎样得出“A”这样的结论。
如果参照第一种排列方式,就是总结“行动性结论”,“A”就是步骤“1”、“2”、“3”的结果和目标,但是这里的“1”、“2”、“3”还可以分层次,举个例子:一般工作中我们要做活动方案,都会先设定一个目标,第二步分解任务123,第三步通过活动123456789完成任务123,每个活动都有相应的流程和具体实施动作。你可以从动作层面去说明怎么完成目标,也可以从任务层面去说明怎么完成目标。
举个例子:通过主动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和多创造相处的机会,我成功地追到了女朋友(这是任务层面);在一次相亲活动中认识她,彼此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坚持每周约她一次,十一我们俩一起旅游了,元旦的时候精心准备了一场表白,最终她答应做我的女朋友(这是活动层面)。
如果参照第三种排列方式,就是总结“描述性结论”,“A”就是“1”、“2”、“3”这三个部分的共性,这个“共性”可以从五个角度去总结,第一和第二角度都是表面的共性,很容易识别;第三和第四角度则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至于第五个角度,就是把毫无关联的信息进行重新分组,然后找出时间和演绎关系,就变成了总结“行动性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基本上搞清楚了怎么应用金字塔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第二篇思考的逻辑也是《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最核心,最让人产生疑问的一部分。因此建议还是把这本书当成一本思维类和写作类的书,而不是沟通表达类的书,因为如果你参考书中的第一篇表达的逻辑去进行演讲或者和别人沟通,会发现有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