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在读名著之类作品的时候,读完后有时会感觉云里雾里,抓不住要领,难以进入。就像一个外行人看一场球赛,听一场音乐会,行家里手热血沸腾,而该君竟至昏昏欲睡。下面我们谈谈名著这类严肃小说的阅读。一篇严肃的小说,最最核心的东西是人物。人物又有两大要素: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任何小说,一个天然的逻辑基础就是人物性格与命运的这种内在因果关系。根据这个逻辑,那么,小说一般会呈现如下结构:一,美好的人物性格+美好的人物命运,这是喜剧(激励,织梦,讴歌)二,美好的人物性格+悲惨的人物命运,这是悲剧(感慨,愤怒,深思)三,丑陋的人物性格+美好的人物命运,这是闹剧(讽刺,抨击,不满)四,丑陋的人物性格+悲惨的人物命运,这是正剧(劝诫,警醒,宣泄)我们看到,好莱坞的电影,一般都是第一种结构模式。电影是什么?电影是梦。目的是为了给人们编织一个梦,让人们在难以令人满意的现实中暂时超脱那么一下,做一下白日梦。斯皮尔伯格的公司干脆就叫梦工厂。这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激励,是一种安慰。《三个傻瓜》那部电影便是这样一种典型结构。当然,还有一些作品有政治宣传的任务。《小二黑结婚》这类红色作品即如是。第二种类型,好人不得好报,这是一种悲剧。会给人带来无限的怅惘。无限的同情。这类作品中,《平凡的世界》非常典型。开始用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好人,可这个好人的结局却又非常惨痛。《永别了武器》,《山楂树之恋》是类似的作品。当然更典型的是《红楼梦》。先把人物美好的一面写到极致,然后在大家都在期盼美好结局的时候,命运突然发生了转折。悲剧降临。让读者唏嘘感叹不已。另有一些悲剧作品,会引发人们另一角度的共情,为什么会这样?是社会原因还是个人原因?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是社会原因,人们会由此憎恨人物所处的社会。第三类型的作品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小人得志,坏人当道。暴露出社会的病态。有一个长篇笑话,《连升三级》,那个不学无术的张好古竟然阴差阳错连升三级。充分暴露了古代官场的乌烟瘴气。第四个类型的作品就非常主旋律了。坏人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大快人心。这类结构在红色作品里非常普遍,汉奸,恶霸一般都是这个现场。最新的版本就是《让子弹飞》里面那个黄四爷。一般来说,在一个美好的社会里,第一种类型和第四种类型的作品占主导容易让人理解。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能者上,庸者下,是一种常态。但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整天写第一和第四种类型的作品。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很有谄媚的嫌疑,麻醉剂的嫌疑。当然,上面这样一个分析框架,是比较简略的。好人的结局未必就一定是喜剧或者悲剧,还有可能是喜中带悲,悲中带喜。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人,也不是好人,坏人这样简单,有些人好中带坏,坏中带好,有些人不好不坏,性格模糊,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变的,但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先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框架。有一些长篇巨著,涉及的人物可能有数百个之多。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多姿多彩。但无论人物如何众多,重要人物的性格以及命运,这样的基本写作要素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在阅读一部作品中,如果脑子中有这样一个导航图。那么你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目的性。这是采蜜式阅读的一个要领。一部好的小说,首要的任务就是把一个人的性格刻画出来。这个人物的形象丰满了,个性鲜明了,才容易让读者产生共情,才能对他此后的人生命运产生了解的冲动,产生一种阅读的期待。地球上的人多得数不清,具有无限性,但是,人们的性格特点却是相对有限的。一个阅读高手。他的头脑中会有一个人物库。所以他看过《简爱》,就可以联想到《傲慢与偏见》,因为这两个小说都塑造了一个灰姑娘的典型形象。对于一个缺乏阅读训练的人来说,他读一个大部头的小说很难读下去。人物一多就开始头晕,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如果有了一定的阅读训练,知道任何小说背后都有一定的脉络与纹理,再读起来就容易多了。他可以边读边准备一个笔记本。出现一个新人物,便把这个人物的一些信息简单记录一下。如果这个人物出现若干次,一般来说,他的个性特点就能比较好的把握了。与此同时,重点人物周边会有一个人际网络。可以用概念图的方法,出现一个人物就做一个标记。这样,无论一本书有多厚,人物有多少,都能较好的把握,不至于迷失方向。经典名著与快餐读物的区别是,经典名著里面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宝藏,里面的人物性格以及命运,可以给当代人以精神滋养。快餐小说往往脱离生活,胡编乱造,里面的人物,性格与命运之间没什么逻辑性可言。也就很难用来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未来我有一个打算,这个系列写得差不多的时候。
大家每个人读一部小说。用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读,
大家把成果汇总在一起,我们得到的收获是几何数字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