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平常心是道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叁 秋时幽赏
杭州的秋天十分短暂,但是满城浓郁的桂花香气又在告诉你,秋天确实来了。适合秋时幽赏的闲事有满家弄赏桂花、水乐洞雨后听泉、北高峰顶观海云、乘舟风雨听芦、六和塔夜玩风潮。
1
满家弄赏桂花
忆 江 南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到了杭州的桂花,历代文人也将桂花作为标志景物加以吟诵,从此杭州桂花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清代 恽寿平 花卉图册之五·桂花
纸本设色 28x34cm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满家弄即满觉陇,位于杭州西湖以南。早在南宋,这里的桂花就已闻名遐迩。1983年,杭州市将桂花确定为市花。“满陇桂雨”也因此成为新西湖十景之一。
清代 恽寿平 清花卉图册—桂花紫薇
纸本设色 18.1x5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选自《清花卉画册》,扇面分绘八月夏秋之季的花神——桂花、紫薇,花枝穿插缤纷艳丽,花瓣繁复重迭。花卉多用钩染,设色有层次变化,叶片采用没骨法,叶脉向背清晰,颇见写生之妙。画中自题“红薇晓艳,金粟秋香。”两种花卉相互竞艳,花香醉人。此图绘于南田书房-瓯香阁,此阁坐落于常州白云溪畔,恽氏经年寓居并终老于此。
2
水乐洞雨后听泉
明代 宋懋晋 西湖胜迹图册之水乐洞
纸本设色 28x21.5cm
天津博物馆
满觉陇附近有个水乐洞,洞深60多米,洞口有清泉流出,声如金石,十分悦耳。苏轼任杭州地方官时也曾到访此地,“钱塘东南有水乐洞,泉流岩中,皆自然宫商”,对水乐洞的曼妙水音大为赞赏。
3
北高峰顶观海云
其实,杭州市区比北高峰高的山峰不少于十座,但是北高峰经常被误以为是杭州最高的山峰,就连高濂先生也如此认为。也许是因为北高峰上风景极佳,登高揽胜时给人“一览众山小”之感。
明代 宋懋晋 西湖胜迹图册之两峰
纸本设色 28x21.5cm
天津博物馆
很多人都认为“双峰插云”中的“双峰”指的是南北高峰,其实不然。在南宋时期,南北两峰对峙,峰巅分别耸立着南高峰塔和北高峰塔,双塔塔尖高耸入云,遂形成西湖十景之一的“两峰插云”景观,其呈现出的云山杳霭,塔尖插云天之景,时常跃然于南宋画家“西湖十景”之画卷上。
清代 董邦达 双峰插云图
纸本设色 127.4x66.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高峰与北高峰,地势高耸,可俯瞰西湖。山巅两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现。山中有流水潺潺,苍松翠竹,宛若仙境。
4
乘舟风雨听芦
高濂曾在秋季风雨连绵的日子里,独自乘舟划至芦苇荡深处,躺在船舱中听风雨击打芦苇的萧瑟声。而今,杭州观芦苇的胜地之一是西溪湿地的秋雪庵。每当秋意渐浓,西溪湿地都会迎来独特的胜景——“秋芦飞雪”。深秋时节,三百多亩白芦生出芦花,随风摇曳,溪水似碧玉,芦花飘絮,恰如飞雪。而观赏芦花的最佳方式是月夜泛舟。
近现代 林风眠 芦塘晚色
纸本设色 27×29cm
此幅《芦塘晚色》呈现了苇荡一隅,从画法上看应为林风眠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作品。秋鹜是林风眠50年代出现的新题材,画中常有黑鹜飞过云天笼罩的水岸。对于这一母题,艺术家曾创作多种变体,时间、节侯各不相同。关于此一题材的来源,林风眠曾在《抒情·传神及其他》中谈及,他在西湖附近居住时,因为生病的缘故常常去湖边散步,“有时在平静的湖面上一群山鸟低低飞过水面的芦苇,这些画面,深入我的脑海里,但是我当时并没有想画它。解放后我住在上海,偶然想起杜甫的一句诗‘渚清沙白鸟飞回’,但这诗的景象是我在内地旅行时看见的渚清沙白的景象而联想到的,因此我开始作这类的画。”
此幅仅以芦苇为主体,但仍然具有“诗的景象”,与其秋鹜系列之格调如出一辙。画中芦苇、水、岸由下而上平远展开,苍茫的水面上,数株芦苇在风中摇曳。水面和溪岸以大笔渲染,融合以水墨、花青、赭石诸色,或浓或淡,晕染出氛围;芦苇以中锋和侧笔写出,线条细劲轻灵。整幅墨色清淡,视觉效果单纯而丰富,虽用传统笔墨,又与传统山水迥异,亦不同于西方水彩画。在林风眠看来,各种固有的程式“束缚了自由思想的感情的表现”,因此他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新风景”。画中的飘零感是来自于画家的内心世界,在经历了时代变迁和个人的种种磨难之后,那些孤寂情绪常常“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最终渗透到作品当中。
近现代 林风眠 芦雁图
纸本彩墨 67×66cm
水墨的色彩,最适宜表现雨雾和云烟。《芦雁图》以大量水来调和淡墨晕染山峰,以水彩的方式画水墨,出色地表现了山峰的蜿蜒体态与山雨欲来时的光影变化,成功地突破了墨与光的冲突,将留白作为乌云下透露的曦光、微照下翻滚的水面。风无形,最难画。画家借芦苇、归雁表现劲风,一举多得:浓墨苇丛在风势下倾斜,却根根不弯不折,苇叶如刀;几只大雁前后相随,破风逆飞,疾如利箭。疾风骤雨中的芦与雁是林风眠作品中常见的题材,此幅《芦雁图》作为林氏扛鼎之作曾多次出版并参展。观《芦雁图》,仿佛能听到风声呼啸、苇荡潇潇、雁鸣啾啾,仿佛能感觉到黑云压城的忧郁、白浪翻腾的紧迫、江渚幽草的潮湿,画面所展现的力量感、速度感让欣赏者产生错觉:疾飞的大雁会穿过我们的胸膛和思想!林风眠的作品无疑具有雄浑的力度和宏阔的意境,在感伤中蕴含着勃发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向世界宣告他的坚忍、孤傲、悲凉、空旷。
5
六和塔夜玩风潮
明代 宋懋晋 西湖胜迹图册之六和塔
纸本设色 28x21.5cm
天津博物馆
钱塘江,古称“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而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上的六和塔,自古是观赏钱江潮的绝佳之地。
宋代 李嵩 月夜看潮图 绢本设色 22.3x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月夜看潮图》,所画的是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赏钱塘江潮的情形。
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地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
来源:福建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