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跑友问老王:自己跑了好几年了,成绩却被一个才跑了半年的朋友追上了,跑步的能力是不是天生的成分比较多?
我们的行为和能力,包括长跑能力的获得,是由天生的(生物的或遗传的)和后天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综合因素所决定的。
跑步天赋是由先天基因决定的,而最终的跑步水平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训练方法、营养摄入和身体素质等。
后天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跑步潜力。然而,跑步水平的上限仍然受到先天基因的限制。
跑步能力是跑者在跑步运动中展现的能力,受遗传因素影响相对固定,难以改变。它是在生物学先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努力影响发展出来的一种运动能力。
生物遗传因素对长跑能力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速度和力量
生物遗传因素对跑者的速度和力量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例如非洲人和黑人比黄种人种更有优势。这是因为长跑需要一定的速度和力量,而步频和步幅是两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除了身高、腿长等因素对速度的影响外,步频的快慢与跑者的神经灵敏度密切相关。神经的基本特征在出生时就存在,以遗传作为基础。成年人的神经系统已经发育成形,基本特征不会再发生变化,因此步频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尽管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步频,但与天生神经灵敏的人相比,总是存在先天上的劣势。
步幅大小与跑者的力量、形体、协调性和跑步能力有关。其中,肌肉长度、肌纤维数量和肌肉维度是影响力量的三项指标。研究表明,肌纤维数量具有遗传特性,每个人在出生后4~5个月时就已经固定。肌肉长度也受遗传因素影响,训练无法改变。
形态因素是影响跑步步幅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跑者的下肢长度、大小腿的长度比和关节结构、关节灵活性等都会影响形态因素,从而影响步幅大小。下肢长度和大小腿的长度比是无法通过后天训练改变的。
2、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跑步者进行长时间有氧运动时,肌肉获得越多的营养物质,就能跑更长时间。血红蛋白负责输送运动所需的营养物质,而血红蛋白数量与心脏大小密切相关。然而,心脏大小主要由遗传决定,后天训练虽可增加心肌力量,但对心脏大小几乎没有影响。
无氧耐力是指跑步者在身体缺乏营养物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持续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分为非乳酸供能能力和糖酵供能能力。非乳酸供能能力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提升,但糖酵供能能力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跑步者的无氧耐力水平。
因此,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无氧耐力,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提高非乳酸供能能力,但糖酵供能能力的提升则需要考虑遗传因素。
因此,跑步天赋决定了你的跑步水平上限能到哪里,而后天的因素则决定你最终能离上限有多近。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老天爷赏不赏饭吃。
天赋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而后天努力则决定了能够在这个最高水平上限内能达到的高度。
同样一个项目,如果别人更有天赋,那就意味着要达到同样的水平,你要付出更多。如果是同样的努力程度,那有天赋的人则更能出成绩。
但是,说实话,我们业余跑者大多数就是通过跑步来锻炼身体,而不是竞技,那么这种天赋的高低,其实影响并不大,大可不必过虑。
对于业余跑者来说,并不需要过分追求速度。与专业选手相比,业余跑者更多地将跑步视为一种娱乐和锻炼方式,而不是竞争目标。因此,他们可以更注重享受跑步带来的健康益处和心情愉悦,而不必过于强调速度。
过分追求速度可能会增加跑步的压力和焦虑感,甚至导致体力透支或受伤风险增加。相反,专注于己的身体感受和健康状况,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舒适度进行跑步,更能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长期的跑步。
业余跑者可以通过确立合理的目标并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速度,但重要的是要记住,持久的跑步成就不仅仅在于速度。应该将重点放在享受跑步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跑姿和呼吸技巧,以及保持适当的训练和休息平衡。这样才能长期坚持下去,更好地获得跑步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