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企业想搞数字化转型,先考虑清楚这几个问题!

为了避免误会,首先要声明的是,我对自己的定义不是IT相关系统工具功能的设计者,也不是企业数字化战略转型的规划者,仅仅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渠道数字化和营销团队的连接者和赋能者,以下观点也基于此提出。

数字化转型

是先优化组织还是先优化流程?

十年前的品牌商老板一手抓人事,一手抓财务,只要抓得好,企业就能顺风顺水,今天这种模式不太适应了,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形势的变化,品牌商老板的两只手变为了一手抓流程,一手抓IT,IT服务于流程,流程定江山,可见流程的重要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组织服务于流程,流程又可以优化组织,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新组织支撑,究竟是先建组织,还是先搞流程?

企业有现有组织,我们先看看目前比较公认的流程架构体系:可以分为L0-L6级。

1. L0-公司流程——资源输入公司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所有流程集合;

2. L1-端到端流程/业务域/流程类——实现某个业务功能的流程集合,L1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3. L2-逻辑流程组——某个业务功能的逻辑阶段/支持功能划分,阶段/功能划分是业务管理可控的自然需求,也是企业业务模式的体现,L2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业务模式;

4. L3/L4-流程/子流程——确定业务下,某个阶段业务的执行方式。对于可以不区分场景的情况,可以直接由活动组成。

对于需要进一步区分场景的情况,需要分场景设置L4-子流程(如ITIL架构下,管理IT-管理IT服务-管理IT服务策略下还需要将IT服务策略进一步分为服务级别、可用性、连续性等内容,每一个内容都是IT服务策略的子流程)。

L3的结构决定了业务成功的主要因素和关键控制点。为了管理方便,可以统一将L3/L4两层作为流程层,若不分场景子流程,则L3和L4级别的流程同名,直到L5层活动层再根据执行角色来进一步划分。

5. L5-活动——组成流程的要素,实现流程价值的关键事项。活动一般只有一个单独的责任角色(即可以定位到责任岗位)。活动的结构关系决定了流程的效率。

6. L6-任务——完成活动的事项。由单个责任角色完成,活动进一步拆解规范后形成的内容。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流程从上到下的过程也是组织层级不断落地执行的过程,关于数字化转型催生的新流程就要匹配对应的新组织,回到刚开始的问题:先组织还是先流程?

我的观点是:数字化转型不是组织的颠覆,而是组织的职能转型或者优化,在现有组织的框架下结合数字化转型负责人,可以搭建流程的关键框架,流程和组织同时进行,先组织框架到流程框架,再流程细节到组织细节,最后组织和流程协调、匹配、修正、完善。

这里还需要提醒的是:流程的梳理一定是企业内部人员主导并在关键节点作出最终决策,外部力量只能是仅供参考的建议。

道理很简单,一是企业如果没有想清楚自己的战略目标,那么数字化转型就纯属“跟风”;二是没有一个外部机构会比企业更加了解自己的战略目标、内部运营痛点等实际情况。

IT语言和实操语言如何有效对接?

很多企业都有这样的感触:花很多钱搞出来的数字化转型模型,最终无法落地,就像一个“空架子”,花钱的结果就是买了一堆华而不实的PPT。

这里面需要提及是数字化转型模型形成的过程,很多咨询机构在构建数字化转型模型的过程中,把工作重心放到了企业高管以及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上面,设计相关问题,对其面谈,采集面谈结果,结合之前的经验及方法论整理成转型方向。

这样有没有错?肯定的回答是没有,但是在企业“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的区分上没有明确指示,要知道数字化转型的最终落脚点不是高管层,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中层管理者和执行层。

IT语言和实操语言不能有效对接,是“空架子”的主要来源,简单举一个差异例子。

IT语言人群普遍画像:高学历,年轻有拼劲,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对新事物的理解力、未来的憧憬等,都有很好的认知,其次收入目的更多的是美好生活的向往,用16个字概述就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看见,所以向往。

实操语言人群普遍画像:学历偏低,70和80后为主,习惯难以改变,改变甚至会让其十分痛苦,理解能力偏弱,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弱,其次收入的目的多是养家糊口,用16个字概述就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因为相信,所以跟随。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有效衔接这两个层面的人就是数字化落地的关键,否则就坐实了“空架子”。这里就需要转型设计者深入一线,去了解市场现状、去访谈中基层作业人员、去拜访各层级渠道商,收集资料并汇总诊断。

这里提及一下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先生,四合一成功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日薪制,薪资“日发”和“月发”是范老板对基层一线作业人员人性层面极致细微的“洞察”,这个你可以细品。

数字化转型设计师

面面俱到还是走走停停?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走走停停,首先就快消品而言,没有哪家企业敢说自己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功,只是走得快与慢之分;其次企业数字化没有固定的模板,是“个性化“很强的一套专属运营模型。所以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不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转型设计,要充分结合实际工作,不断总结和探索。

就设计结合实际而言,我的观点是:以营销数字化为核心,就市场现状+渠道现状+运营方法策略为出发点,做好营销策略改进、流程&组织双优化、迭代转型方法等具体工作,为最终的数字化落地提供解决方案。这是理论和实际相互最佳匹配的过程,需要走走停停,需要PDCA闭环不断往复滚动。

我们举一个案例:传统企业常见三大痛点:不明现状、不明原因、不可预测。

1. 不明现状:就是永远不知道现在的销售情况是什么样的,只能等到周汇总、月汇总的时候才能看到;

2. 不明原因:就是这款产品明明设计得这么好,为什么消费者不能接受?为什么公司管理层都说绝对是爆款,但是放在市场上没有人买单?

3. 不可预测:为什么新品上市规划和实际落地运行,很多情况下,因为各种各样的人为因素或外在因素会造成延迟,这就是完全不可预测的。

那么数字化转型如何解决?企业转型过程中最困难的点永远来源于思维。我作为多家企业顾问,在给企业做方案过程中,发现最核心的问题永远不是方案有多棒,有多么贴合于他,所有的核心点都来于公司高管思维反复发生改变。这是不可改变的,大家都在探索,走走停停也是必然。

企业高层要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敢于挑战和自我挑战

我非常认同某位老师的一句话:”快消品数字化转型没有绝对权威专家,都还在路上“。

的确,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高层要绝对地理解和服从,对于整个企业、任何一个高管或IT负责人来说,保持对数字的敏感是基本要素,会抓取数据、分析数据、使用数据也是最基本的能力。而这个基本能力就建立在理解和服从的基础之上。

1. 企业高管面对数字化时代的陌生与恐惧:随着数字化时代技术的迅猛崛起,传统的成功模式好像不能匹配未来经营的需求,企业高管们已经意识到要拥抱变革,但是缺乏信心,甚至带有一些恐惧。

这个时候高管就要敢于挑战(挑战之前企业一切阻碍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型)和自我挑战(打破传统模式之下的经验主义),此时需要多学、多听、多看,重用年轻人、借助年轻人的新思维、让年轻人用新方法进行新的试点,有成果后再扩大推广面。

2. 核心高管层变革的决心要坚定不移:目前数字化热度不散,不少企业盲目跟风,没有将数字化转型贯彻始终,结果却是半途而废。

这个时候高管就要敢于批评(与数字化转型相违背的一切事物)和自我批评(正视在转型过程中的一切不足与错误),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投入真金白银和高管精力,成效与否取决于企业家或者一把手对于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和勇气,若企业家没有想清楚,或者没有坚持,数字化转型是没有效果的。

小结:

数字化转型本质是组织转型,首先是能够认清当前行业普遍痛点,其次是明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机遇,再次是基于这个趋势,想清楚公司未来如何成长,过程里面数字化科技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落实数字化转型需要高管乃至执行层思维模式的转变,全体员工共同执行才能更好地推进实现数字化转型,尤其应当具有调整核心人员的决心与勇气。

搜索建议:
热议

 逆水寒和剑网3哪个更值得一玩?

这种纯粹比较哪个更值得玩的问题,实际枫叔不愿意给建议,题主既然可以将这两款游戏放到一起,证明它们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才会如此。不仅如此,《逆水寒》也好,《剑网3》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