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当房企告别“规模论”……

地产下行周期,行业发展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当曾经被一众房企奉为圭臬的“规模论”开始失效,地产商们又将如何破局?

地产寒冬,行业重塑、整合的进度不断加快。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行业内对供需矛盾存在错判,一众房企奔赴加杠杆为主的发展模式,使得行业的矛盾不断积累。如今,在一系列去杠杆政策的叠加作用下,市场出现了深度调整。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1至7月份的房地产销售数据,1至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7817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7.1%。商品房销售额75763亿元,下降28.8%,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1.4%。

整体销售规模下滑背后,房地产本身的逻辑结构已经发生变化。

一个典型的讯号是:2022年的海南博鳌房地产年会上,人们议论的话题已经从去年的“后杠杆时代的梦想与现实”,变为如今的“良性循环下的模式重构”。

议题变化直指一个核心问题,当房地产量价不断上涨“神话”的破灭,当行业继续实施高杠杆的土壤不复存在,当曾经“无往不利”的“规模论”失效……企业又该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从寒冬中活下来的房企各有各的答案,其中共性需要一一厘清。

“重整”

2022年,地产行业重整之年。

行业下行叠加疫情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等因素,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仅为6.61万亿,和对比去年全年的18.1万亿元,仅为三分之一。按此趋势预测,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将会迎来多年来的首次下滑。

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环境骤冷,位于行业头部的房企们感知最为明显。据克而瑞数据,2022年上半年,百强房企累计销售操盘金额的同比降幅达到50.3%。

其中,万科碧桂园销售额同比下滑超40%,就连招保万金华润这类央企,物业销售额都有下至26%上至39%的不同程度下滑。

种种信息显示着,旧模式的规模见顶后,属于房地产行业拐点来了。而在此之前,行业的利润就已经开始承压。自去年开始,各大房企掌舵人纷纷在不同场合发声,直言行业进入薄利时代,利润已向制造业看齐。

实际情况比当时的预期还要严峻,据不完全统计,在发布2022年中期业绩或业绩预告的79家A股上市房企中,有45家房企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预计亏损;此外,有34家房企预计盈利,其中有21家房企的净利润同比下降超50%。

亏损的45家房企各有各的难处,却又有着相似的理由:一是因为疫情因素影响,市场需求下降,公司不得不以价换量;二是受企业的债务因素拖累,公司流动性恶化,引起公司债务违约等后果。

过去的一年中,民营房地产公司融资环境不断恶化,现金流承压的房企并不在少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期现金流更为安全的国企、央企以及小部分优质民企仍能凭借优势保持盈利。

格局重整迈入进行时。

有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的系统性风险正在渐次暴露,其风险对冲缓释机制正在起效,这个行业正在激烈整合重构的进程中,经历下行周期是非常合理的;并且相比从前而言,这个行业的去风险进程更加切实且优化,这将为其未来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分野”

规模神话破灭,行业逻辑重整,什么样的房企能够成为幸存者?首要的指标或是盈利能力。

以盈利能力为划分,目前的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逐渐分野,其中一批企业融资受阻、业务亏损,亟待修复;另一批企业则现金流安全、保持盈利并在不断寻求转型升级。

后一批房企中,资金实力雄厚的国企、央企占据了大多数席位,若以这些企业为例,并不能准确捕捉到当下市场环境中的民企生态。

这里以民营房企龙湖为例,从其中期业绩出发,或可窥见一个民营房企在行业重整期中“所做的”,以及“所能做的”。

2022上半年,龙湖实现营业额948亿元,同比增长56.4%。上半年,龙湖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74.8亿元,剔除公平值变动等影响后的股东应占核心溢利同比增长6.1%达65.5亿元。毛利同比增长20.1%至201.5亿元,毛利率21.3%。

龙湖披露中期财报后,一位在地产行业内从业20多年的高管在朋友圈如此评论道,“以龙湖为代表的民企稳住,房地产才能稳住。”

同样经历着新冠疫情以及行业下行期的影响,龙湖为何可以保持盈利?联系上文中45家企业的亏损理由,其中的一个原因显而易见——安全的债务水平。

实际上,无论是“招保万金”还是华润,亦或是如今的龙湖、绿城,安全的债务水平,都是规模房企保持盈利的一条必要因素。

首先看现金短债比,以目前仍保持盈利的民企为例,几乎所有企业的现金短债比都维持在1.5以上,比如美的置业约为1.71,旭辉是1.67,龙湖则更多,为4.07。

除了现金短债比外,在房企内部,有关债务的问题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暗线——节奏,这考验着一家企业对资金的统筹能力。

用通俗的话来讲,如果一家房企整体债务中短债较多,即债务全部集中在近一、两年,那么其面临的经营压力就会很大。不仅如此,哪怕一家企业的年内现金总额足以兑付,若是落在具体的月份、日期,假如企业无法妥善安排,依然会让自身落于被动。

因此近两年间,穿越寒冬的房企大多有这样的共性——有出色的降杠杆能力以及资金统筹能力。

比如绿城,今年的中期业绩会上,绿城管理层对外表示,在达到三道红线要求后,上半年公司进一步偿还了82.5亿永续债。截至目前,永续债余额还有25亿左右,2023年将逐步实现清零。

这是直接从债务总余额层面降低企业杠杆,至于资金统筹力这一层面,可以从始终保持“三道红线”绿档的龙湖身上得到参考。

资料显示,2009 年-2021 年,龙湖的平均贷款年限由1.58年提升至6.59年,高达6.50年的平均账期时长意味着龙湖有着充分的还款准备时期。截止2022上半年,龙湖负债结构亦保持合理,平均账期为6.28年,一年以内到期的短债占比约10.1%,至年底已基本无偿债压力。

这或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作为民营房企的龙湖,在行业下行期有着可以和国企、央企媲美的抗风险能力。

地产行业内的重构仍在继续,分化整合、优胜劣汰之后,就是全行业的转型升级。

“升级”

“房地产行业在经历痛苦转型之后一定会出现成功蝶变的领导者。”

谈及如今的地产行业形式,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业绩分化恰恰就是一个行业面临下行周期时的典型表现,在此期间企业会历经分化整合、优胜劣汰,直到幸存者全部完成转型,产业模型完全重构、行业架构顺利重组。”

作为经济体制中最为活跃的分子,行业转型升级的重任,相当一部分落在民企身上。

可以看见,近两年间,大量的民营房企开始进行多元化探索。碧桂园主抓农业和科技,旗下的工业机器人已经开始“造房子”;万科主抓“物业”,其城市服务商“万科云”距离上市仅差临门一脚;至于龙湖,住宅、商业之后,其以租赁住房、空间服务等为代表多元化曲线也开始发力。

据了解,龙湖的租赁住房品牌冠寓已经于去年开始盈利。今年上半年,冠寓租金收入同比增长11%至11.8亿元,累计开业房间数已超11万间,冠寓期末出租率为93.3%。

空间服务方面,今年1月,龙湖曾融合物业管理及商业运营两大核心业务能力,推出品牌“龙湖智创生活”。今年上半年,龙湖智创生活报告期内实现全口径收入约63亿元,其中,物业管理板块基本完成一、二线核心城市及三、四线潜力城市的布局,实际管理面积约2.8亿平方米。

成熟的经营性业务之外,龙湖还积极探索智慧营造、产城更新、健康养老等领域。“一个龙湖”生态体系不断发展壮大,为龙湖在未来穿越周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已有接近两年时间,行业规模触顶后开始显著回落。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当规模论开始失效,当旧逻辑面临重塑,以龙湖为代表的民企们,已经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勾画出民营房企升级转型的新航道。

搜索建议:当房企告别“规模论”……  
热议

 累犯一般加多久?

问:累犯一般加多久?律师解答:累犯是应当从重处罚,但不可以加重处罚。累犯从重处罚,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法定量刑情节。从重处罚是指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内确定一个基准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