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全面收紧!这些城市的地铁梦,搁浅了

文|凯风

继城市扩容浪潮被叫停之后,地铁审批也开始全面收紧了。

01

多市地铁轻轨被叫停

多地地铁、轻轨项目,被叫停或搁浅。

对于何时建设轨道交通的咨询,潍坊市交通局表示:

“城市轨道交通仍执行去年的严控政策, 国家发改委仍不受理一般地级市首轮建设规划”。

无独有偶,去年6月,对于“衡阳云轨何时开通”,湖南省发改委答复称:

“国家当前严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不再受理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申请,已有在建项目的城市也 从严控制新一轮建设规划审批 。”

事实上,在此之前, 内蒙古包头的地铁项目、陕西宝鸡的轻轨项目 ,要么被叫停,要么主动暂停。

除了潍坊,作为山东第三城、准万亿GDP城市的 烟台 ,自2009年来就一直在谋局轨道交通建设,但直到2022年仍未看到获批的可能。

偌大的山东,经济强市林立,但迄今只有济南、青岛开通了地铁。(参阅《 2022年,全国百强市、百强区、百强县、百强镇排行 》)

作为浙江第三城, 温州 在市域快线“S”线开通之后,一直筹划轨道交通M线(即地铁)建设,但迄今为止仍未获批。

不仅如此,就连早已有了建设资格的二线省会,地铁规划也出现了明显缩水。

成都 在新一轮规划中,将轨道交通线路从55条减少到36条,整整少了19条;

南宁 最新规划的地铁线路,相比之前也出现了大幅减少。

事实上,最近几年来,只有 芜湖、绍兴、洛阳 在新规出台之前,拿到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入场券”。

机会一错过便不再有。没有赶上“末班车”的城市,只能慢慢等待了。

02

地铁审批有多严?

地铁审批门槛,悄然收紧。

根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细化城轨审批条件, 不受理不具备条件的城市和一般地级市的首轮建设规划 ;同时规定开通运营 三年后客流不达标的,不能上报新一轮建设规划 。

这意味着,没有地铁或轻轨的城市,在短期恐怕很难获得建设资格了。

而已经有了地铁的地方,如果客流强度不达标,未来地铁路网大幅扩容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事实上, 这不是国家层面第一次提高轨道交通准入门槛。

早在2018年,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

地铁: GDP3000亿元以上、市区人口300万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0亿以上;

轻轨: GDP1500亿以上、市区人口150万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0亿以上。

客流强度: 拟建地铁、轻轨线路初期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0.4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需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1万人次以上。

在此之前,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GDP及财政收入的“底线”分别是1000亿元、1000亿元。门槛直接提高了三倍,这意味着大多数三四线城市都将被拒之门外。

此前 内蒙古包头 已经开建过半的地铁被直接叫停,就是因为三项指标全部不达标。

即使到了2021年,在大宗商品暴涨的助力下,包头GDP及财政收入大幅猛增,但全市常住人口仅为271万人,市区人口就更少,离300万仍有距离。

而部分城市经济指标或许不存在问题,但由于城市面积过大,下辖区县过多,市区人口不达标,从而与地铁失之交臂。

这次引发关注的山东 潍坊市 ,经济、财政都不弱,还是单项冠军最多的三线城市之一,而且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高达940万人。

然而,潍坊4区、2县及6个县级市,大量人口都集中在县及县级市,但市区人口不到300万人,尚未触及地铁建设的门槛。

至于 客流量 ,则是难度更高的指标。

由于人口不够集聚,通勤需求不足,即使已经开通了地铁的省会城市,许多也没达标。

当然,正如《 中国最大的“跨市”地铁群来了 》一文所提及的,对于都市圈内的三四线城市,可通过中心城市地铁网络向外延伸,从而实现地铁梦,不失为曲线救国之道。

03

为何突然收紧?

地铁建设为何全面收紧?

去年,湖南省发改委的回复,点出了其中的关键:

“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入巨大,为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国家当前严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地方政府债务 ,显然是最大的考量因素。

地铁,固然能带动房地产市场繁荣,满足城市发展的“面子”之需,但由于造价高昂,一旦客流不足,地铁债务就将变成难以承受之重。

根据《 中国城市大趋势 》一书分析,地铁或轻轨,不仅建设成本高昂,每公里造价动辄过亿,最高甚至超过5亿元/公里,而且维护成本不低,连一线城市依靠地铁运营本身都难以盈利,更不用说二三四线城市。

根据最新统计,在24个主要城市中,虽说只有杭州、西安地铁亏损,但绝 大多数城市都是靠庞大的财政补贴,来保持低利润的。

至于 最赚钱的深圳地铁 ,靠的也不是票价收入,而是地铁物业、房地产开发以及持股万科等带来的投资分红收益。

事实上,又有多少城市拥有北上广深一样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没有足够庞大的客流,地铁的规模效应和边际成本递减效应就无从体现。

04

财政也要过紧日子了

当然,地铁作为民生工程,财政补贴是理所当然之事。

然而,任何基础设施,首要考虑的是 公共属性 ,但也不能抛开 经济属性 不谈,毕竟真金白银的天价投资,最终都是全体市民买单。

更关键的是, 财政不是无底洞 ,就连经济强市,也支撑不起每年数亿乃至上百亿的补贴,遑论三四线城市?

要知道,财政收入已经开始放缓,部分地市遭遇了持续的负增长。

毕竟,就连作为转移支付主力贡献者的东部沿海大省都难以自给自足, 广东江苏等省份更是被直接要求“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遑论那些需要借助转移支付来支撑财政开支的中西部城市?

所以,当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成为为重中之重,地铁建设必然不能再大肆扩张了,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搜索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