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明:
2022-01-14林氏医门学习第19期
三叉神经痛:六经辨证治其本,专病专药治其标
三叉神经痛,余之经验以阴阳为纲,从寒热入手,以六经辨证为目,可分少阳阳明合病、少阴虚寒证和少阴合并少阳证。在此基础上,常与专病专药同用,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在余临证之初,余之婶母患此疾,多方求治,卡马西平4片只能止痛4小时,后手术3次,也只能短暂控制,不久又发,促使余要深入去研究此病的治疗经验。
起初,余多套用赵锡武老师治疗三叉神经痛专方:
生石膏24g,葛根18g,赤芍、钩藤、苍耳子、柴胡、蔓荆子各12g,黄芩、薄荷、荆芥穗、甘草各9g,全蝎6g,蜈蚣3条。
从肝胆火甚来治疗,效果不理想,再深研其病因,本病与寒、风、热、火、虚、痰、瘀均有直接的关系,常常在虚与内风的基础上,受外风、寒、火诱发而发病。
从症状来看,时发时止,肌肉抽搐,刀割样疼痛,都是风邪的特点;
从病机来看,寒气凝结引起筋脉拘挛或阳明热盛闭阻经络,或阳虚,虚火上冲,热扰经络;
从面部经络来看,与厥阴、少阳、阳明经脉皆络于面部。
一般中医师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看到别人的经验方,不管寒热虚实照搬应用,当然不会有好的效果。
余从经方入手,从阴阳层面求之,结果柳暗花明又一村,渐入佳境。
【辨证分型】
1.少阳阳明合病
临床表现:颜面部短暂性暴痛,痛止如常人,常伴有口干、口苦、口渴。
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左关弦滑。
选方:小柴胡汤加石膏加减。
2.少阴虚寒证
临床表现:颜面部肌肉痉挛样疼痛,遇寒则甚,常伴有畏寒肢冷,口中和。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3.少阴合并少阳夹瘀证
临床表现:颜面部疼痛呈烧灼样,时发时止,疲劳、劳累之后加重,常伴有口干、口苦,大便秘结,下肢怕冷。舌质偏红,苔白腻,寸关脉大,尺弱。
选方:
引火汤合小柴胡汤合血府逐瘀汤。
【验案集粹】
案1 张某,男,58岁。
现病史:面部触痛5年伴加重3月余,在多家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以卡马西平、面部神经消融术等治疗,效果差。
且疼痛时轻时重,经常夜不能寐,伴口干、口苦、口渴,腰酸,大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滑。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小柴胡汤合石膏加味。
柴胡10g,黄芩9g,半夏15g,党参10g,生石膏30g,白芍40g,甘草15g,木瓜15g,酸枣仁24g,牡蛎30g,大黄5g,细辛10g,川芎30g。10剂。
胃时反酸,舌淡苔白,脉弦滑。
上方去石膏,加乌贼骨10g。10剂。
二诊:药后无疼痛,无口渴。
三诊:面部无疼痛,口干,继续以上方巩固治疗。
按:三叉神经痛,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少阳阳明证。此时可根据脉诊来决定石膏的用量,若脉弦滑数,大便干结,石膏可用60~100g,以清阳明之热。
案2 蒋某,男,55岁。
现病史:右侧面神经疼痛4年,加重1周,在上海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一直服用卡马西平1日4片。
近1周来,因为感冒后面部神经痛加重,尤其晚上痛甚,怕冷,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稀,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沉取无力。
辨证:少阳合并少阴。
治法:清上温下,交通阴阳。
方药:小柴胡汤合四逆汤加味。
柴胡10g,黄芩9g,半夏15g,党参10g,白芍40g,甘草15g,木瓜15g,酸枣仁24g,牡蛎30g,大黄5g,细辛7g,川芎20g,龙胆草10g,薄荷3g,制附子10g,炮姜10g。10剂。
二诊:疼痛明显好转,仍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大便两天一次,舌苔白腻,脉弦滑,两尺弱。改用引火汤。
方药:熟地黄60g,天冬10g,麦冬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五味子10g,巴戟天10g,仙灵脾30g,砂仁10g,龟甲10g,黄柏10g,白芍40g,木瓜15g,酸枣仁20g,川芎30g,细辛10g,郁李仁10g,生石膏60g。10剂。
三诊:药后便通痛减。继用上方连续服用30剂,诸症消失。
按:引火汤使用要点:寸关脉大、两尺弱,或寸关脉弱、两尺浮大皆可使用。肾精亏虚者往往大便干结。
故在引火汤的基础上加郁李仁,泻下通便可取佳效。
案3 冯某,男,59岁。
现病史:面部疼痛伴头痛10余年,在医院诊断“三叉神经痛”。
有冠心病病史,怕冷,睡眠差,大便时1周1次,舌淡红苔少,脉左寸关弱尺弦紧。
辨证:少阴虚寒证。
治法:温散寒凝,加以通络。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7g,附子10g,细辛15g,当归15g,川芎30g,白芍30g,甘草8g,僵蚕10g,白芷10g,全虫3g,蜈蚣2g,防风8g,荜茇5g,桃仁10g,地龙10g,柴胡3g,薄荷4g,麝香1g。10剂。
二诊:药后疼痛消失,怕冷好转,睡眠好转,大便两天一次,口不干,舌苔如前,脉仍弦紧。上方去麝香。
方药:麻黄8g,附子12g,细辛15g,当归15g,川芎40g,白芍30g,甘草8g,僵蚕10g,白芷10g,全虫5g,蜈蚣2g,防风8g,荜茇5g,桃仁10g,地龙10g,柴胡3g,薄荷4g。30剂。
三诊:药后病情稳定,未见反复。以散剂巩固之。
方药:川芎100g,白芷100g,荜茇20g,全虫20g,蜈蚣20条,藏红花10g。碾成细末,每次3g,1日2次。
按:寒主收引凝滞,阳明经脉寒邪痹阻。故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开之散之。
【临证心得】
余认为,治标与治本,六经辨证是治其本,而专病专药是治其标。
从三叉神经痛的症状表现来看,与肝风内动关系密切,治外风以麻桂剂,而此风属内风,治内风之法,一以酸补肝,二根据动者制之以静,故选用此类以平肝。
1.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见于《伤寒论》第29条:“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补肝之体。
又能柔肝以缓急止痛,其治病要点在于量大,唯有量大才能抑制肝木过旺,临床使用一般从30g开始,根据病情可加至60~90g。
对于肝炎、肝硬化、肝癌引起的胁痛,余常重用芍药,取30~60g,甘草15g,金银花30g,可取得良效。
2.木瓜配牡蛎
木瓜配牡蛎是余总结的治风之法的具体运用。在古籍中,古人盛赞木瓜治霍乱转筋神效。而牡蛎平肝息风力甚强,故二药配伍能补肝之体,止肌肉拘急之症。
3.荜茇
荜茇味辛性热,无毒。有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醒脾开胃之功效,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胃痛效果很佳。
可很少有人知道荜茇是治疗头疼之要药,曾经有一验方,用荜茇、丁香、白芷、川芎各40g治疗三叉神经痛有特效。
余珍藏之,因惧怕其量大而未敢使用。
但从这个方的组成可看出此方应该效果比较好。
4.川芎
川芎善治头疼,外感者能散,血闭者能痛,疗头风甚效。
古方“散偏汤”载于清·陈士铎《辨证录》卷二,用于郁气不宣,复因风邪袭于少阳之经,以致半侧头痛。
组方:川芎30g,白芍15g,郁李仁3g,柴胡3g,白芥子9g,香附6g,甘草3g,白芷1.5g。
此方治疗偏头痛甚效。
从组方来看,以川芎为君。白芷、细辛、蔓荆子辛散上行,祛风散寒,加强川芎疏散之功;
香附、郁李仁直入血分,以助川芎行气活血通络;
郁李仁又可治其大便干燥,是为臣药。柴胡引药入于少阳,且可载药升浮直达头面;
白芥子引药深入,直达病所,兼有通窍蠲痰之功;
白芍敛阴而防辛散太过,又有缓急止痛之长,皆为佐药。
使以甘草,缓解急迫,调和诸药。
这个古方包括配伍、剂量的大小、引经药的应用,都值得我们临床借鉴。
林佳明:
车前子
原文:味甘寒。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
车前子为《本经》上品,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成熟种子。其叶称车前草。
《诸病源候论·诸淋候·气淋候》:“气淋者,肾虚膀胱热,气胀所为也……其状,膀胱、小腹皆满,尿涩,常有余沥是也。亦曰气癃。”可见气癃即气淋是也。
车前子,属甘淡之品,能够利小便,性寒则能清热,故具有清热利尿之功。
临床上常用本品治疗多种淋证,而以热淋、石淋等最为常用。
淋证是以小便频、急、涩、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以膀胱气化不利为其总病机。
治疗上除利尿通淋外,还要配伍行气、补气之品。
车前子通过其清热、“利水道小便”等作用,治疗气淋、热淋、砂石淋等病证,代表方当属《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八正散,由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炙甘草、木通、大黄等组成,主治湿热淋证,泌尿系感染多见此证。
在此方基础上,配伍金钱草、海金沙等排石之品,即可用于砂石淋;
配伍黄芪、党参等益气之品,即可治疗气淋。
其止痛之功并非车前子的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其通淋作用来实现的。
张某,女,41岁。自诉尿频、尿痛、尿急、小便黄赤短少,尿道灼热感而就诊。
既往曾有此病,曾用抗生素治疗,愈后而又复发,症见面红,面容痛苦,舌尖红,脉数。
化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3.2×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4;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少数,为淋证(湿热型)。
治以清热解毒,通淋除湿。
方药以八正散加减
方药: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栀子、甘草梢各15g,滑石10g,灯心草10g。方中木通、瞿麦、灯心草降心火,清热利小便;栀子、车前子、滑石泻火祛湿,通淋;重用甘草梢止痛。
使热从小便出,服上方3剂,尿急、尿频、尿痛等症减轻。
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原方又加金银花20g,淡竹叶15g,以助清热解毒之功效,连服6剂。
症状消失,以后追访未曾复发。
林佳明:
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着痹即湿痹。车前子能够利湿,对于痹证以湿邪为盛者尤为适宜。
临床实践中,用单味车前子煮代茶饮,治疗痛风病,收效甚佳。
赵某,男,56岁,患痛风病6年。
其症状表现为双足趾疼痛,常在午夜痛醒,伴低热,午后体温常在37.2℃~37.6℃之间。1周前查血尿酸430μmol/L,24小时尿酸8.2mmol/L。
服用秋水仙碱可缓解症状,但不能制止疼痛发作。缓解期愈来愈短,发作时疼痛程度逐年加重,生活不能自理。
曾服中药无明显效果。观其形体胖,舌苔腻微黄,脉稍弦滑。辨证属湿热蕴结。
以单味车前子30g,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病人服用10天,双足趾疼痛明显减轻。30余日后诸症悉除。
复查血尿酸及24小时尿酸正常。
随访2年未复发,其间停用秋水仙碱,仍间断服用车前子。
车前子虽无补益之功,但能利湿,湿邪的特点是重着黏滞,使身体困重,湿祛则体轻,故《本经》言其“久服轻身耐老”,虽属道家养生思想,但也绝非虚语。
在《本经》时代,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对车前子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其清肝明目和清肺化痰之功现已为临床所常用。
车前子能够清肝明目,对于肝热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可配伍菊花、木贼等,以增强清肝明目之功。
车前子的清肺化痰止咳之功更为常用。
药理研究也发现:车前子具有显著的祛痰、镇咳之功。
李庭喜等认为:
车前子药性平和,微寒不热,不燥不湿,只要随证加味,寒热咳嗽均可应用。
并自拟宣肺止咳汤:车前子15g(或用草25g,功同),桔梗8g,陈皮7g,杏仁8g,荆芥8g,侧柏叶10g,甘草3g。偏风寒者加紫苏、生姜、白芷等;
偏风热者加桑叶、牛蒡子等,若肺热内盛,去荆芥,加鱼腥草、瓜蒌、黄芩等以清肺泻热;偏风燥者加桑叶、淡豆豉、沙参。
常规水煎,日1剂服
林佳明:
车前子价廉效高,但其用法值得一提。
普遍认为车前子需要包煎,但发现:无论是包煎的车前子,还是与他药同煎的车前子,煎后其颗粒大多完整,不能充分煎出其有效成分,所以,笔者主张宜打碎再煎,或研末冲服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