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们聚会聊天,总绕不过“裁员”的话题。
昨天,又有一个同学,把他的《劳动合同解除协议》发过来,让我帮他把把关。
我所认识的人中,有好几个,虽然拿到了N+1的补偿,但自打离开原单位,如今N个月早就过去了,依然处于待业的状态。
进入了猎头名单的朋友可能也发现了,以前那些劝别人另攀高枝的猎头们,如今好像也销声匿迹了。大胆一点猜测,可能他们也被裁了呢!
种种迹象表明: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还没有回归正轨,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2023年,确实不是适合辞职的年份!
01
尽管疫情已基本过去。但三年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打击,是非常惨烈的,我国也不例外。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2年,我国就有460000家企业倒闭,3600000个体工商户注销。
随着这些用人单位的关门,意味着从此失去了创造就业岗位的机会,同时也因此有大量劳动力进入了待业状态。
今年虽然经济有所恢复,但当前的经济恢复状况并是很乐观。纵观前几个月的经济数据,没有明显的回暖迹象。
现在大多数的企业,都将“活下来”当作首要任务,整体来看,企业创造的工作机会处于较低水平。
02
CPI和PPI数据正在提示,未来可能有通缩压力。
什么是“通缩”呢?用大白话简单说,就是东西越来越便宜了。
不要认为物价普遍下跌是一件好事,因为物价下跌的同时,劳动力做为一种资源,也不会独善其身,我们的工资也要跌了。
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工资少了,不敢消费;没有消费,物价下跌;物价下跌,企业缩减生产;企业生产少,工资更低……
如果真的通缩了,我们的经济将会雪上加霜,找工作就更难了。
03
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158万人。
而在过去的三年,国家为了解决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力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但这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的爆发延迟了而已。
细心的你可能也发现了,第一年扩招的研究生,正好今年毕业!往后几年,情况也不容乐观。
应届毕业生与普通求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工作经验。
如果经济环境好,企业利润高,并且企业有快速的发展意愿,他们会更青睐于那些有工作经验、一入职就能上手的人。但如果整体经济不景气,企业采取保守战略,使用应届毕业生无疑有更高的性价比。
写在最后:
大环境并不能代表全部,不应辞职也意味着不能辞职。
如果你打算在 2023 年辞职,请尽可能避免“裸辞”。
你还必须清楚地了解你现在所处的行业特点,你的职业阶段和你未来的职业规划。
另外,如果辞职的想法,是你一时的冲动,请静下心来,看看你的银行卡余额,想想你的车贷房贷,再想想上面的双亲和下面嗷嗷待哺的孩子。你冷静下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