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EMBA20周年
2022年,之于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而言是个特殊的年头,它20岁了。
之于人,20刚是弱冠之年,一切在将启程的开端,青春懵懂,少年志远;
之于中国的企业家,从只要有产品就不愁市场买单的高速发展期,到现如今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征程路上号角声起,挑战与机遇并存;
之于一家全国知名商学院而言,20年时光,它已经穿越了数个经济周期,伴随了无数企业家成长,帮助他们从迷茫到寻到方向,坚定探索,开拓进取。
这是浙江大学EMBA的20年,是浙江乃至中国企业家的20年,更是中国经济一路向前的20年。
“我是一名公益人” 。
这名公益人有着不凡的荣誉: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先进个人奉献奖、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她就是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浙大EMBA校友刘启芳,她笑容亲切,说话极具感染力。
刘启芳参与并见证了公益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十年时间。她说,国家的资源投入、企业家的参与、一批热爱公益事业的公益人的引领,让公益进入了公共生活,参与到社会治理体系中。
在公益这条道路上没有过片刻停歇的她,在浙大EMBA学习的时光让她有了片刻的休整和思考,她说“就像汽车充电,夯实了理论基础,结识了优秀的同学。”
以下内容来自刘启芳亲述
践行公益精神,凝聚社会温暖
一个生活工作无忧的北京姑娘,怎么和吉林,和公益慈善结缘了呢?
刘启芳说起一个关于“不敢高兴”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故事:小儿病区一个5岁的孩子面对一块诱人的棒棒糖,情绪淡定,眼神冷静,“我不敢高兴,一高兴就会死。”孩子的话极大的触动了同为母亲的刘启芳,“一个孩子因为没有钱治病,随时会离开这个世界,如果治好了就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玩耍、大笑,可以好好地活下去。 我希望我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这件事成了刘启芳走上公益道路的契机。
9年前,因为一颗想要为贫困群众做点事的初心,她放弃在北京的工作,到吉林参加“公益专项医疗救助项目——吉心工程”。为贫困心脏病患者建立了“政府医保报销+慈善基金=全免费”的创新型医疗救助模式。救助范围覆盖吉林省农村地区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医疗保险的特困群体, 截至2021年脱贫攻坚结束,项目为20386名贫困心脏病患者实施免费手术。
“做一件事能够救无数个生命,让我感觉特别有意义,这种幸福和充实感,是以前做企业体会不到的,会融入到你的生命中。”刘启芳说。
刘启芳与生病的儿童在一起
事实上,在脱贫攻坚、在乡村振兴、在抗击新冠疫情、这些年国家重大的国家战略中或者公共卫生事件中,都有作为公益人的刘启芳在一线工作的身影。
2022年吉林疫情,刘启芳义无反顾投入到抗疫物资的协调和募集工作中。在物资最紧张的阶段,按照省里的要求和部署,她积极动员社会资源和力量为吉林省募集了1000万份新冠抗原试剂和几百万只医用口罩、医用防护面罩、医用防护服。还为全国各地援吉医疗队和20几家方舱医院提供了上百万元的保供物资。与此同时,她还为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募集捐赠了鸡蛋、猪肉、蔬菜、水果等急需物资。此外,她携手保险公司,为4000名援吉医疗队员及全省16000名抗疫一线志愿者捐赠了意外保险、携手全国的知名基金会,支援吉林省的抗疫工作、她牵头携手央视,组织吉林籍艺术家开展了抗疫歌曲录制公益活动……
刘启芳在公益现场
刘启芳回忆:3月份吉林疫情形势严峻,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把最紧缺的新冠抗原试剂盒运回长春,并在第一时间快速有序的送到了抗疫一线。两万多名志愿者跟时间赛跑,最后我们赢了,顺利完成任务。这1000万份新冠抗原试剂盒的背后,是全国人民和爱心人士共同的努力与支持。当时我们联系了12家抗原试剂厂家,其中有一家为了支援吉林,临时停掉出口订单,24小时连班生产。为了抢出运输时间,当地交警专门为运送车辆开启应急通道,为这批抗原试剂一路保驾护航。12年没有晚点过的火车,为了吉林省这批抗疫物资,那一天晚点了五分钟。
“2022年吉林这场疫情,对于吉林省公益慈善基金会是一次大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成了艰巨的任务。我参与过国家重要的公益项目,自己也发起过公益项目,自己不仅是项目的设计者,还是参与者和见证者。做公益需要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从项目中看到了改变、看到了成功,看到了肯定和希望,这一切,都会让我前行的步伐更加坚定。”刘启芳坚定的说。
公益道路上总是能碰到记忆深刻的事情。刘启芳说,他们当时救助一个70岁的贫困户袁大爷,被送到医院时,心里没底,反反复复的跟我说,“我只带了68块钱。”在免费做完心脏手术后,身体恢复得非常好。我们去病房看他时,袁大爷非常激动:“感谢政府,感谢党,不花一分钱把我的病治好了,啥是社会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
这是农民最质朴的感谢,让老百姓都能过上美好生活,不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吗?
刘启芳分享公益经历
一群人的力量,开启公益新征程
“浙大的校训‘求是创新’,这四个字对我的公益之路影响非常大。” 公益路上,实事求是是基础,创新,则是让我们的公益组织发挥最大的力量和价值,做社会和时代的创新者。
刘启芳参加浙大EMBA2015春季班开学典礼
刘启芳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最小的公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更高阶的公益;让别人在你的成功当中获益才是大公益。比如,企业家把企业做得越来越好,解决了员工的就业、薪酬、福利,为社会提供好产品,这是履行社会责任,是对社会发展最有益的贡献,是最大的公益。
“从13年到15年,是我在公益路上最艰难的几年。”那时,不是在村里,就是在去村子的路上,每天起早赶集去宣传,白天讲课、义诊、回访,晚上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整个人处于高负荷,大压力状态之下。但是,那几年在最基层一线的工作,为项目后期的成熟和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启芳在浙大EMBA课堂上
在实践的基础上,再回课堂,刘启芳满怀感激的说,在浙大EMBA每个月4天的学习时间,对她而言感觉,特别的充实、特别的幸福。她说,在浙大课堂上自己收获的理论知识、专业研究和科学的创新方法,成为推动自己在公益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动力。特别是浙大EMBA在引领管理教育的同时,围绕着商学院的社会责任及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探索、实践与创新。倡导每一位EMBA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鼓励实践公益责任与社会创新。关于公益创新与社会责任的理论学习以及对未来公益事业发展的趋势的学习和研究,是我在浙大EMBA学习中宝贵的收获。
刘启芳与浙大EMBA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
“ 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战略性市场营销”,记得课堂上,就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释放更多社会价值、如何用创新赋能,推动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如何在公益项目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出更好的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 刘启芳说到,“教授的悉心指点和同学们的多角度讨论,让我跳出公益,从宏观角度再看公益,同时全面系统的梳理了过往在公益项目上的实践经验。”
“同学们都是商业领域非常成功的人士,他们都是了我公益路上坚定支持者和同行者。”
刘启芳与浙大EMBA同学们共同参加访学
刘启芳很有感触的说:“公益项目的创新有很多模式,我做过的公益项目中,运用社会创新中,集合影响力的方法比较多,我们在找准社会问题和堵点后,在国家、政府现行政策基础上,集合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发挥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家、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共同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让公益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有益补充。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在公益的路上,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群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公益的路上,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
刘启芳顺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