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右玉县常门铺汉墓

右玉县常门铺汉墓

《文物季刊》1989年01期

戴尊德胡  生

1975年7月,右玉县常门铺建设水库大坝,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与右玉县文化馆派人配合水库建设工程,发掘了两座汉墓,编号M4、M5(在此前曾清理过汉墓3座,编号M1—3)。

常门铺水库大坝工程位于右玉县城(梁家油坊)西南14公里威远乡常门铺村东苍头河上,这两座汉墓即坐落在村东约1公里苍头河东岸(图一)。这里的地形为∶苍头河纵贯南北,河两岸地势丘陵起伏,东临武侯山,西南傍桃山,北距威远汉代古城遗址2公里,在古城址附近地区尚遗存不少有封土的汉墓冢。现将此次发掘的两座汉墓情况简述如下

一、M4

(一)墓葬形制。此墓地面遣存有封土,其形状基本呈圆形,封土高5.2,直径33米。封土未加夯筑,其堆积情况为最顶端筑一层厚40厘米的黄白色粗砂砾,其下堆积主要为黄色土,间杂有黑垆土和红色粘土。封土底部填一层厚10至50厘米的红色粘土封住墓口。在封土顶部之北端深1米处填充数块不规则的黄白色石片,其最大者长达6米,宽2米,厚仅2一3厘米。小者为1一2米不等。均系薄石片。石片之上还堆填部分绳纹板瓦、筒瓦残片。填充石片与瓦砾位置正对着北端墓道口部位。封土以下揭去填充的一层红色粘土,即露出墓口及墓道口。此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木椁墓,由墓道与墓室组成(图二)。墓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并夹杂有粗砂砾,填土未夯。墓室方向为0°,南北长7.84米,东西宽3.59米,墓口至底深4.7米,墓壁垂直整齐。墓道位于墓室正北端,为长方形斜坡式,全长12.15米,宽2.4米。墓道与墓室壁上均留有清晰的锂痕迹,宽4.5——5厘米。

木椁结构。木椁均用长方形木料紧贴墓圹四壁叠垒成椁室,木质巳朽,但整体结构保存完整清晰。椁室现存高度1.60米(当比原高度略有收缩)。椁室顶部以18块盖板南北并列覆盖,盖板多腐朽折断,塌落墓底。盖板之间无榫卯连接,板长3.5米,宽0.32一0.48米,厚0.15—0.20米。椁室东西两壁皆用5根长7.46米,宽0.25—0.30米,厚0.24米的方木叠筑。南壁用3根长3.55,宽0.35,厚0.3米的方木叠筑。椁室北端用15根方木立柱东西排列一行筑成封门,立柱均高2.1米,宽0.24,厚0.22米。封门立柱中腰靠上端斫一道卯槽,并以1根宽8厘米,厚4厘米的方木条横穿其中,以联结与加固封门。椁室四隅榫卯联结形式为,南面两角是将椁室南壁方木之两端切去一角作长方形卯,再将东西两壁方木插入联结。北面两角是在封门两边立柱中间开长方形榫卯相联结。椁底板用39块木板南北并列横铺,板长3.55米,宽0.20米,厚0.10米。

葬式葬具。在椁室西南角南北顺置一木棺,为单人葬。木棺已朽,据残存部分棺板轮廓,其形制为长方形,棺长2.02米,宽0.70米;残高0.34米,棺板厚3.5厘米。棺木附近发现圆首方锥形铁棺钉10余枚,钉长6厘米。棺板周围散落有朱漆碎片,知木棺原朱漆。残存棺板呈米黄色,且有香味,当以柏木制作。棺内有人骨一具,保存基本完整,只头骨被压碎。头北足南,仰身直肢,人骨架上及棺底部遗存有谷物秕壳与衣物腐朽残片,系装殓裹缚死者的衣衿和衬垫之物。

(二)随葬器物。墓中随葬有各类铜、铁、铅、骨、漆等器物380余件,但无陶器随葬。器物多分布在椁室内东西两侧,分述如下∶

1、铜器,有生活用具、兵器、明器等。

舫,2件,置于椁室东北部,形制相同,腹部均有二对称铺首衔环,纺口盖以子母口木质方盖,器身素面,仿中底部遗有腐朽渣渍。标本M4∶23,器通高34.5厘米(图三,图版一,1)。

熏炉,1件,置于棺前东侧,整体作鸭立于盘中,鸭形翘首伫立,炉盖作镂空云纹,并制活钮可自由开合,标本M4∶1,器通高14厘米,鸭身长18厘米,底盘径19.1厘米(图版二)。

灯,I件,位于椁室东北角。竹节形柱,喇叭形圈足,足部饰一圈兽带纹。标本M4∶34,通高22.8厘米(图四)。

鹿镇,4件,形制完全相同,大小基本一致。均置于棺前,摆作四方形,头部皆向棺。镇作卧鹿形,二目涂染朱红,凝神前视。头、角、身躯为铜质鎏金,背嵌一大型斑纹贝,内以铅填充,器身沉重,每件重约0.5公斤。标本M4∶4和M4∶5,器高5厘米,长10厘米,宽6.3厘米(图五图版-,3)。

镜,1件,位于棺前右侧。素宽缘,圆钮,圆钮座,钮座外作连弧纹,外加一周铭文“见日之光,长不相忘”。标本M4∶10,直径8厘米,厚0.4屋米(图六;图版一,2)

印章,2枚,位于棺前右侧。标本M4∶11为方形,龟钮,篆体朱文,文为“龙未央”三字,印长宽皆1.4厘米,高1.2厘米。标本M4∶12,为方形,瓦钮,篆体白文,为“龙未央印”四字,印长宽皆1.5厘米(图七)。

带钩,1件,位于棺前,琵琶形,素面,钩作兽首形,菌形钮,标本M4∶14,长8厘米。

驽机,2件,位于椁室中部西壁,形制相同,保存完整,器身粘附有阀朽木质,皆铜廓。望山、钩牙、悬刀、栓塞等均可转动。标本M4∶28,廓长9.8厘米,高3.1厘米,宽2.9厘米。

车马明器,有镶、衔1套,带扣环1件,铜饰烟1件,铜饰片7件。

环,1件,位于椁东侧残漆器附近,当属漆器附件。

铺首,1件,上带有红漆皮,属漆器附件。

叉形器,2件,形同,约属帐架饰,长8厘米。

2、铁器,有工具、兵器等。镫,I件,位于椁室东北部,标本M4∶30,近梯形、长方瞾,两面刃,通长5.7厘米,刃宽5.7厘米

锛,1件,位于椁室东北角,标本M4∶35,器形较大,近梯形,长方驱,两面刃,通长7.6厘米,刃宽7.5厘米。

刀,1件,位于椁室东北部,标本M4∶26,已断成三截,弯首弧柄,直背直刃,尖部圆钝,当属腰刀。通长46厘米,宽4厘米。

镟,22件,位于椁室中部东西壁下,因严重腐蚀,已锈结成一堆,但尚可辨出器形,皆为三棱形,圆铤有关,一般长4.5厘米。

环首刀,1件,标本M4∶31,环首直柄,直背直刃,长27厘米,宽2厘米。

曲拱形器,4件,位于椁室东南角,器形与大小均一致,可能为器足,长28厘米。

凹槽形器,1件,位于椁室东北,器作长条凹槽形,横剖近半圆形,用途不详,标本M4∶33,体长18厘米,宽6厘米。3、铅器,有兵器及其它。

镞,212件,位于椁室东壁下偏南,多数用绳捆缚放置一起,形制相同,均以铅作圆柱形锋,锋为齐首,内装方形铁铤,并安有藤干,藤干外涂饰朱漆与棕褐色漆两段。这类镞也多腐蚀严重,残缺不全,较完整者通长20厘米,锋长9——10厘米,径1厘米。

弹丸,91枚,置于椁室东北角,均完整,为圆球形,大小不匀,径1,2——1.5厘米。

链索1件,帽饰1件,体形甚小,可能属明器或其他物之附件。

4、骨器,有装饰品及其它。

玳瑁笄,1件,位于棺内人骨头部,为扁平长条形,作七齿,通体呈黑色,中间夹杂有暗红色透明花斑纹,在阳光照映下,甚为瑰丽。标本M4∶9,通长16.7厘米,宽1.3厘米,厚0.15厘米。

长条形骨花片,20片,位于椁室东南角,均为长条薄片形,长短各异,每件骨片在一面皆以墨、朱二色绘作同一形花纹,标本M4∶15,通长4——7.6厘米,宽0.8厘米,厚0.02厘米,其用途可能属博戏用具。

三、叉形骨器,1件,以兽肢骨磨制而成,与铅弹丸等放置一起,用途不详,标本M4∶52,器长10厘米,宽8.5厘米。

凹槽形骨器,1件,休呈长方凹槽形,与上述三叉形骨器及铅弹丸放置一起,这些骨器或可能与武器弹弓有关。

骨饰件1,器形小,圆柱形,用途不详。5、石器有石砚板1件,位于棺之东侧,为扁平长方形,上有墨色,硬旁有一小方研石。砚板长14厘米,宽6厘米,厚0.3厘米。

6、漆器,均腐朽,仅存残漆片,未能辨识确切器形。从遗存漆片范围看,有方形、长方形,可能为箱匣之类器物,数量大约有四五件。残存漆片上遗有各种彩绘花纹,至今色彩鲜艳如新,画技生动流畅。即以红、绿、黄、白、黑诸色绘作云气纹、山岳纹。云气间绘有飞掰的龙、凤和大雁山陵间绘有奔驰的虎、豹、鹿、兔等(图八)。

小羊骨骼1堆,位于椁室中部偏东,是专为祭奠死者所设的牺牲。羊骨周围有较多的漆皮遗存,是一件已腐朽的漆器,据此幼羊似盛于一漆箱匣之中。

嘉葬封土中填充的绳纹瓦,均为碎片而无完整者,但其器形一般都较大。板瓦表面饰交错绳纹,里面为阳线斜方格纹或麻点纹;筒瓦表面饰较疏散的绳纹,里面为布纹。均属西汉瓦。

二、M5

此墓位于M4正东方向24.2米处。系在揭取M4封土中偶然发现的。

(一)墓葬形制。墓室规模不大,为长方形竖穴瓦椁墓,方向0°。墓室距地面甚浅。南北长2.3米,东西宽1.4米,墓口至底深1.54米。墓底椁室全部用绳纹板瓦与筒瓦缘墓圹砌筑成长方形。墓内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未经夯筑。椁室砌法是,顶部横向排列覆盖一层板瓦,四壁各用三层板瓦竖立围砌,底部横铺一层筒瓦。

板瓦、筒瓦皆属泥质灰陶,器形较大。板瓦呈梯形,规格大小不尽相同,但造型一致。大的长59厘米,小头宽38厘米,大头宽43厘米,厚1一1.5厘米;小的长46.5厘米,小头宽39厘米,大头宽42厘米,厚1一1.5厘米。瓦表面饰浅细而整齐的绳纹,小头一竭抹平横作数道凹弦纹,直至绳纹间也有数道弦纹与之横竖交错。瓦里纹饰有二,一为阳线小方格纹,一为排列整齐凸起的椭圆点纹。筒瓦大小也不一致,可分二式。Ⅰ式,器形较大,通长45厘米,宽16.5厘米,厚1——1.3厘米,子口长3.5厘米,表面饰疏散绳纹,里面为布纹,与M4封土中的筒 瓦相同。I式,较I式为小,通长42.5厘米,宽13.5——15厘米,厚1——1.3厘米,子口长2.5厘米。表面饰浅细抹断绳纹,里面无纹,只有手抹与泥条盘筑痕迹。

葬具葬式。于椁室中部南北顺陈 一木棺,棺已全朽,仅留痕迹,可判明其形状为长方形,棺迹现长1.72米,宽0.60米。未发现棺钉,当以榫卯联结。棺内人骨一具已腐朽不全,仅在棺北端存有部分下颌骨和颅骨碎片,棺南端有残缺股骨、盆骨、胫骨、脚骨等。由此推测死者应是头北脚南摆放。

(二)随葬器物。除在棺中部西侧随葬半个铜镜外,别无他物发现。铜镜为星云连弧纹镜,联峰钮,圆钮座,径14厘米。

结语

右玉常门铺发掘的上述两座墓葬,均未发现有纪年铭文资料,故未能说明其绝对年代。从两墓的形制结构及其随葬器物来看,当属汉墓无疑。M4为有封士存在的带墓道竖穴木椁墓。从出土印章知死者名龙未央。此墓规模较大,随葬器物有各类铜器和漆器,并有各种武器随葬,故知其身份当属中级武职官吏。关于此墓时代,从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特征看,与雁北地区浑源,朔县等地发掘的西汉中晚期中型木椁墓基本相同。如鸭形熏炉与朔县照什八庄乙M1西汉晚期墓所出的一件形制相同①。铜纺与竹节柱铜灯也是西汉中晚期墓常见的器物。“日光”连弧纹镜在西汉晚期最为流行。残漆器片中所画的云气纹及飞禽走兽纹饰与右玉县大川村出土的西汉成帝河平三年铜温酒樽上的鸟兽花纹风格一致,②故此墓时代亦当属西汉晚期。在雁北地区浑源、阳高、朔县等地西汉中晚期尤其是西汉晚期的同类墓中,往往随葬有各种类型的鸟、兽、人物镇器。③鸟、兽形象有虎、豹、猪、羊、龟、鸳鸯等。此墓中也发现了四件造型别致的铜鹿镇。汉墓中镇的质料有铜、铅、汉白玉等。镇器一般为四件一组,均置于死者棺前成四方形摆置。镇下面往往有数十厘米见方的残漆片遗存,似为腐朽的漆案榻之类家具残迹。关于镇器的用途,据孙机同志考证为镇席器④。《西京杂记》上即有“绿熊席”并附有“四玉镇”之记载,可见镇器是当时官宦家中常用之物。镇器既是实用器物,也是艺术品和吉祥物。

M5为瓦椁墓,这种利用完整的板瓦与筒瓦砌筑椁室的墓葬,过去尚不多见。此墓规模狭小,随葬器物极少,仅有半个铜镜,死者身份当系贫民。从墓中椁室板瓦、筒瓦形制看,与M4封土中填充的瓦基本相同。这两种瓦的规格都比洛阳中州路(西工段)发掘的西汉瓦要大零,而纹饰特征也属西汉。墓中随葬的星云连弧纹铜镜为确定此墓的相对年代提供了依据。这类铜镜在洛阳烧沟@和朔县汉墓⑦中多遗存于西汉中期墓,所以此墓时代亦当属西汉中期。

常门铺发掘的上述汉墓,地处威远汉代古城以南近郊。在古城四周还遗存有不少有封土的汉墓,尤以古城之东树儿照村较多。按古城所在地理位置,苍头河向北流经威远古城之东。苍头河又名兔毛河,古称中陵川。据《水经注·河水三》记载∶“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水出东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今内蒙清水河县境)。水出中陵县西南山下。……东北流,迳中陵县故城东。”按此记载位置,威远古城即为汉代之中陵县城。同时古城周围之汉墓群也应与中陵县有关。

参加发掘者

朱 华、胡  生、马  刚 戴尊德

摄 影 梁子明

绘 图 史大勇

①、⑦平朔考古队∶《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筒报》,《文物》1987年6期。

②郭勇∶《山西省右玉县出土的西汉铜器》,《文物》1963年11期。

③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山西浑源毕村西汉木椁墓》,《文物》1930年6期。

日本水野清一等《阳高古城堡汉墓调查略报》,见雁北地区文物站翻译油印本。

④孙机《汉镇艺术》,《文物》1983年6期。

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西工段)》,科学出版社1959年1月。

⑥《洛阳烧沟汉墓》,科学出版社1959年12月。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搜索建议:右玉县常门铺汉墓  右玉县常门铺汉墓词条  
热评

 初三国旗下演讲稿

关于初三国旗下演讲稿合集六篇通过对演讲稿语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