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罗汉(英语:Pyramid Building),由若干人相互配合,组成造型动作的一种技巧运动。专门术语为“技巧造型”。叠罗汉的集体性强,可由三人到多人组成一个罗汉造型。分为男子做、女子做、男女混合做几种。简单的叠罗汉对参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不高,一般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适合在广大城乡中、小学展开。参加练习者必须紧密协调配合,因此对于培养青少年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作用。叠罗汉常常被穿插在团体操中进行表演,以丰富团体操的内容,活跃表演场上气氛。
叠罗汉也是一种民间游艺,发源地是安徽歙县南乡的叶村。每到元宵佳节,当月上树梢,村里处处灯火通明,锣鼓喧天。“罗汉”的表演者,手持火把,脚踩鼓点,游村一周,招引观众争相尾随,人流涌往村中的露天舞台。表演开始,先有24位化装成大肚、矮脚、嬉笑、怒面、哀怨、哼哈的罗汉,轮流亮相各演一番自己的个性绝招。然后是小罗汉打扫佛堂,老罗汉手持仙帚拂尘,虔诚地拜佛,二仙童引出观音、灵官、四大金刚站立四方舞台。场面充满庄重的佛教色彩,表演跌宕起伏。罗汉由易到难,演出60套罗汉的人体造型,惊险而优美,如童子拜观音、仙人桥、金鸡独立、石猴出现等,层次递进,有动有静,一波一浪,推向高潮。最后,罗汉与罗汉手拉手,上层罗汉双腿坐在下层罗汉的肩膀上,一层,两层,三层,直至六层,以“六柱牌坊”结束。每叠好一层均在舞台上旋转一圈。立在顶峰的罗汉,有稚童扮演,他合掌祝福观众吉祥如意、全村人寿年丰。关于叠罗汉的起源,据传,明末叶村的解元寺在一个元宵节之夜突然失火,村民闻讯,叠人翻入寺中灭火。寺内僧人为答谢村民,每逢元宵节就演出“叠罗汉”与村民同乐,流传至今,成为习俗。另外,叠罗汉中的“六柱牌坊”、“五柱牌坊”造型又以歙县的牌坊为表演素材,伴随欢乐的锣鼓,叠罗汉细腻的表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叠罗汉这种活动发展到清代多为宫廷娱乐表演,和杂技艺人为谋生在集市庙会上表演,逢年过节喜庆舞狮或採青都有叠罗汉出现。欧美等地亦有在喜庆活动中的叠罗汉游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