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根
再一次,知网成为了舆论焦点。
5月13日消息,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对此,知网官方发文回应称,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深刻自省,全面自查,彻底整改,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模式,承担起中国知识基础设施的社会责任。
消息一出,立时引起热议,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网友们“喜大普奔”,鼓掌叫好,正所谓“知网有难,八方点赞”。
天下确实“苦知网久矣”。学子查重库,学校续费也苦。从中国政府采购网上可以看到,仅2022年中,上海师范大学以79.8万元的价格采购“中国知网”系列电子资源;北京语言大学以65.46万元的价格续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南大学图书馆以150万元的价格采购中国知网数据库;武汉理工大学2022年采购知网数据库的价格为127.85万元。就在前不久,中科院还因为千万级别的续费总额而与知网进行了极致推拉。
知网能有如此的底气,其实就在于其夸张的学术资源库。拿期刊来说,中科院通过对三大数据库的对比,在知网收录的期刊品种中,万方的覆盖率为59.3%,维普的覆盖率为89.6%,且知网对期刊品种的收录年限较维普更长。
可以说,知网收录的中文学术文献种类与数量、期刊数量以及独家期刊的数量和质量、用户规模及覆盖率、用户依赖程度、市场销售额等均长时间明显处于领先地位,无论从时间跨度、刊物质量还是数量上,知网都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这也使得知网在学术文献收录和服务协议中设置不公平的格式条款,无论是采购学术文献还是销售知识数字化产品的价格几乎不受竞争约束。
如今,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知网已经和它的本意走向背离。知网肆无忌惮地提高其数据库价格的这种行为,不仅使公共资源受损,还抬高了这些期刊的受众门槛,使得知识无法广泛传播,从而形成“知识垄断”。
除了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大量版权在手,加上查重功能,高校等单位对于知网的使用越来越依赖。从某种层面来说,期刊、作者、高校都被知网默默“收编”了,想在国内学术圈发展,知网是绕不开的平台。
作为影响力巨大的公开平台,一篇文章或论文的“下载率”“被引用次数”等等数据都成为了衡量其价值的参考因素,在学术领域的种种评级、上升,都将被此影响。知网早就不是“文章的搬运工”那么简单了。
无疑,知网是典型的平台企业,对其立案调查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常态化监管的具体举措,有利于向市场释放清晰明确的信号,让市场对法治建立起更加可靠、稳定和持续的预期,增强平台企业的自我合规意识,引导和激励平台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开展高水平竞争,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知网走到“千夫所指”的今天,也是时候扪心自问,有所反思,知网的背后曾是一个巨大的国家工程,它承载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大量投入和殷殷期待。知网当然不该垮掉,但也绝不该成为垄断学阀平台。更不能成为学术垄断的商业手段,在实现商业的时候需要考虑作者们的知识产权,这也是最基本的学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