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多、拉的多
河马,杂食性淡水动物,它们体型巨大,四肢和尾巴较短,加上尾巴, 身长一般在2米到5米之间,身高约1.5米 ,撑起这个庞大的身躯, 整体体重有 1300到3200千克 的样子。
作为大型动物, 河马每天进食量非常大,因此它们的排泄量也大 。
白天,河马成群结队地在水中泡着,吃水草,顶多留个脑袋顶在水面上,因为它们 不能长时间离开水,否则皮肤会干裂 。
到了黄昏时分,河马才从水里出来上岸觅食。 河马有三个胃,且不反刍,它们 每天能花上四、五个小时觅食,一晚上的进食量能达70千克左右 ,可想而知,它们每次排泄,能排出多大量的粪便。
由于河马长期生活在水里, 喝大量的水,吃的食物里水分含量也 高,肠胃吸收不了过多的水分, 只能全部排出,所以河马经常拉稀 。如此大量的稀便排入水中, 对鱼群来说,是福也是祸 。
缺氧
河马 喜热怕冷 ,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地方的河流到了雨季常会在下游看到大量的死鱼。一开始,科学家认为是谁往河里投了毒,或者鱼群遭受到了什么袭击才成群死亡的,但是抽样检查后, 发现它们竟然是 缺氧而死 。
可这不是水工养殖场,鱼群不太有缺氧的可能,仔细研究鱼群生活的范围后才发现, 导致它们死亡的居然是河马的粪便 。
一头河马每天能拉一百多斤的粪便 ,因为它们的肠道短,消化快,加上不反刍,吃了没多久就拉出来了。
而且,河马有领地意识 ,排泄也是它们用来标记领地的方法。
河马在排泄时并非安安静静, 它们会一边拉一边甩尾巴 ,希望将粪便甩的更远些, 把领地圈出来 。
试想,一头河马的排便量都这么大 ,几十上百头河马聚集在一起,相当于一批可怕的 造粪机器 。河马不会游泳,它们通常在约两米深的浅水区域泡着,或者在泥潭里刨个坑趴着, 当它们趴上大半天,坑都快被粪便占去一半了 。
其实 动物的粪便对大自然来说是一种养分,稀释在水中,能为植物和水中的鱼虾类动物提供食物。
“卫生情况”堪忧
可这是不缺水的时候,到了旱季,河流水位下降,有些河段会出现断流的问题,河马便会赶紧占据各个积水坑。
然而此时有部分鱼也被困在这些水坑里, 河马一排泄,鱼就被粪便憋死了。
这些粪便滞留在水坑里,随着水坑内的水蒸发而干涸,凝固成很大一堆。等雨季重新来临,水位恢复,上游的水汹涌而下,坑里尚未分解的粪便和着泥土一起被冲进河里,对鱼群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粪便中的废气在水中散开,一段河流或一个水域就是窒息的密闭空间,含氧量下降,鱼群自然只能窒息而死 。
这看起来十分残忍,但大自然既然有这样的生态环节,肯定有它特别的作用。 当鱼群死亡后被冲到岸边,刚好成为鸟类和其他大鱼的食物。
河马粪便与生态的关系
当河马的粪便在雨水充足时正常排入河中,无法离开水的鱼便有了大餐享受。
河马的粪便中有大量未消化的草, 这些来自岸上的草是鱼儿们想尝又遥不可及的美食 ,所以河马排便时,鱼虾们会聚集在它身边,等着“上菜”。
离河马这么近,鱼群会有被吃的危险吗?大概率不会。 河马虽是杂食类动物,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以植物为食 ,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它们才会捕食一些小鱼小虾果腹。
河马虽算是个庞然大物,且脾气暴躁,但 它的牙齿却不像食肉类动物那样锋利,它也没有能捕猎的爪子。
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物种,大约6000万年前,它们的祖先就在地球上行走了。
河马的体型看起来像猪,可它却 是鲸鱼和海豚的近亲 。由于捕猎能力差,在水中没有竞争力,河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吃草,慢慢地,它们就进化出了现在的蹄子。
并且 河马不会游泳,只能潜水 ,追不上水中的游泳健将鱼类,吃草便成了这种动物最好的选择。
河马的进化对外形的改变影响很小, 它们既脆弱又强大 。脆弱是 河马的皮肤几乎没有毛发,无法保暖 ,所以它们需要住在温暖的环境里。它们 皮肤裸露,得靠水保持滋润和降温。
但是 得益于庞大的身躯,和强大的咬合力 ,连鳄鱼都不敢随便靠近河马,所以, 就算河马不能捕猎,也能在险象丛生的热带河流中活的悠闲自在 。
千万年来,河马早已与鱼类相处的非常融洽,形成完美的生态链。
即使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鱼群被河马的粪便憋死,但跟人类的捕捞相比,损失算不上什么 , 属于生态环境能承受的范围 ,过量的捕鱼作业才是造成鱼类大规模减少,破坏生态的罪魁祸首。
鱼类一少,河水的质量就会变差。因为鱼类是河中的清道夫,它们吃掉河马的粪便相当于是在清洁河水。
鱼类吃了河马粪便,作为回报,它们会主动为河马清洁皮肤 ,要是鱼类数量减少,河马脆弱的皮肤得不到保养,也会生病死去。
非洲地区生活的河马数量很多,但那里的人生活方式原始,缺乏农耕,肉类食物来源全靠打猎和捕鱼,这种行为严重地伤害了河马的栖息环境。
再加上气候变暖,降雨量变少,河马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需要引起人类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