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女字旁的字(你认识这些带“女”字旁的字吗?)

推荐:太史公笔下的丑女与美女: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文/尤磊

【作者简介】尤磊,笔名归去来,市级作协会员,有散文、诗歌、小说发表于省内外报刊、杂志、网络平台。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原题《先秦姓氏与称呼》

姓者女生,意即女人所生的子女,代表血缘传续。考其来由,可上遡到母系氏族社会。当其时,人口稀少,人类以部落的形式散居各地,族群之间很少往来。族群内以老祖母为领袖,多实行族内婚制,也就是说,族人之间皆有血缘。

(黄帝,姬和姞姓始祖。历史上很多著名大佬都是黄帝老祖的嫡系。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多以国名为姓,周氏和姬姓大部分可是同宗同祖的。而姞姓后裔分支为吉、雍、燕、鄂、密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允、断、敦、逼、郅、虽等姓氏。)

那个时代姓很少,主要有上古八姓之说,分别是:姬、姜、妫、姒、姚、嬴、姞、妘,此八姓皆从女字旁,一开始,只做为老祖母的称号,后来,演变成了该部落的族称、徽号、图腾,此称号由部落之民公用,便是该部落之姓。

(炎帝神农氏。姜姓始自炎帝。姜姓自古多为皇族大家。吕姓和姜姓也多为同宗同源,是神农氏老祖炎帝的后代。)

母系、父系之交,人类逐渐认识到近亲婚配的危害,部落与部落之间,也就是异姓之间沟通交流更趋频繁,人口稠密起来,又增加了一些姓,这些姓未必从女旁,而是多了一些父系特征。

(舜帝,全名叫姚重华。妫gui姓和姚姓的起源。薛、 陈、胡、袁、田、齐、王、孙等等许多姓氏的发展根基均由妫姓发展而来。)

《史记》记载,黄帝之族居姬水,为姬姓;炎帝之族居姜水,为姜姓。尧帝母族伊祁氏,父族陶唐氏,所以,以祁、陶、唐为姓;舜帝祖居妫汭,生于姚墟,以妫、姚为姓;大禹祖母吃了苡米感而有孕生了大禹的父亲鯀,其族以姒(去掉草字头,添上女字旁)为姓;商朝始祖契乃其母吞燕卵而生,卵者子也,其族以子为姓;周朝始祖稷为黄帝直系后裔,以姬为姓;东夷大酋长皋陶生于偃(山东曲阜西),其子伯益受封于嬴(山东莱芜),其族以偃、嬴为姓;火神重黎,以火施化,黄帝敕封祝融氏, 祝融后裔衍化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史称祝融八姓。以上都可称为姓,据专家考证,上古之姓不超过三十个。

(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周文王之母为太姒,出自姒国。姒姓的后代也有改为禹、费、辛、杞、曾、谭、鲍、邹、欧阳、司空等姓氏的。)

现代有黎民百姓一说,黎民当然是庶民奴隶,百姓之百极言姓之稀少,只有贵族才有姓,庶民奴隶是没有姓的。

五帝时代,勇猛多力的男人登上历史舞台,人口渐多,管理难度加大,于是胙土命氏,也即划定区域,把贵族分出部落另建族群,氏也就相应产生了。

打个比方,在国外,都称中国人为华人,那么华就好比是中国人的姓。到了国内,又可分为河南人、湖北人等,河与湖就相当于氏。一个省内有若干地区,就又有了二级氏。同理,一个地区有若干县市,一个县市有若干乡镇,一个乡镇有若干行政村、居委会,这样,氏下又有氏,氏就越来越多。如果说姓是大宗,那么氏就是分家别居的小宗。再比如,姓是大树的主干,那么侧枝、旁枝、细枝、小枝便是氏。氏下有氏的例子很多,比如晋国的三郤,原属姬姓郤氏,郤錡为郤氏大宗,作为郤氏家君仍为郤氏。郤犨别为苦成氏,郤至别为蒲城氏。但总体说来,此三人同出一家,也可称为三郤。

(赢姓起源:颛顼帝。后演化成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

西周建国,大行封建,氏才真正繁盛起来。

大致说来,命氏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以封地为氏。这里又有几种情况:诸侯以封国为氏,如:齐、宋、鲁、卫等。大夫以采邑为氏,如屈、赵、魏、韩、蒲城等。以居住地为氏,如:柳下、东门、南郭等。

2、以祖上最显赫的官职、爵位或身份为氏,如:司马、司空、中行、尉、公孙、公叔等。

3、以祖上之名、字、谥号为氏,如:熊、鱼、臧、昭等。

顺便说一下,所谓谥号,就是古代贵族死后,根据生平事迹与道德修养,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比如晋文公的文、秦穆公的穆都是谥号。谥号始于西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忌讳以臣议君,一度废止谥号,西汉建国又恢复过来。

4、以职业为氏,如:索、巫、庖、优等。

从命氏的原则不难看出,氏代表了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一望而知等级贵贱。

(左权县祝融公园,火神庙。妘姓起源:火神祝融。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罗氏也多为妘氏后代。)

在氏族的管理上,各诸侯国均成立专门机构。《资治通鉴》记载:智宣子立瑶为后,贤而不仁,族人智果劝而无果,遂至太史改辅氏,称辅果。由此可见,诸侯国内大多以太史职掌氏族管理,大致相当于清朝的宗人府。

为避免同姓之下有同氏,可能还要遵循一定之规。比如:一姓之下若有同氏则后来者改氏称。各国诸侯之孙皆可称公孙,公孙众多,若先有人以之为氏,则不得有第二人再命,可选用其他原则。也有例外,比如齐国就同时存在两家高氏;别国已有此氏则尽量避开,实在避不开就造成了同氏异姓现象的发生。当然,异姓同氏也容易区分,比如齐国有公孙隰朋,为姜姓公孙氏,卫国有公孙鞅,为姬姓公孙氏。

古人也有优生意识,所以才有了同姓不婚,其生不蕃的规则,姓是区别血缘最明显的标准,同姓不婚,同氏可婚。

(滑县道口火神庙会)

综上,在古代,姓分血缘,氏别贵贱,所以,女人称姓,男人称氏。周王作为天下大宗,姬姓一以贯之,无氏。

有人总结过古代人的奇葩姓名,比如姬旦,很容易让人想到食物。嬴荡,第一反应是行为不检点。其实,周公姬旦没有封邑之前这样叫也无可厚非,西周建立之后,姬旦受封于周族龙兴之地周原,公爵,所以,没有他地位高的人只能尊称为周公。他的哥哥,大周天子周武王也只能叫他周公旦或周旦,因为,他以封地为氏;嬴荡是秦武王,若是玩黑色幽默这样称呼还可以,但若是按照规矩来,应该叫秦旦,还有人按秦人最初的氏称他赵荡,这也不确切,氏别贵贱,既有大邦秦,不会再氏小邑赵(赵城,今山西洪洞)。也有例外,比如楚国,先祖芈鬻熊为周文王之师,彼时,楚国小弱,只有文王父事鬻熊一事还可炫耀,便以鬻熊之名命了氏,所以,楚国王族为芈姓熊氏。

(西安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赵公明祭祀大典)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笈,皆要在姓名之外取字,是以,男子未满二十为年方弱冠,女子接近十五为待字闺中。由于重男轻女的国情存在,史书中留下的女子名字是很少的,先秦典籍中对女子的命名也遵循一定成规,试举几例:

1、待嫁的女子在姓上冠以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加以区别,如:孟姜、仲姜、叔姜、季姜。

2、出嫁后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在姓上冠以娘家的国名,如:齐姜、卫姬、秦嬴。

(2)嫁于别国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的国名,如:秦姬、江芈、宋姜。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封邑名,如:赵姬、夏姬、棠姜。

(4)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谥号,如:武姜、共姬、文嬴、敬嬴。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不再封建,加之现有之氏已足够使用,姓与氏统称为姓,也就姓氏不分了。

(我们的姓原来都带了个女旁,看你家祖先姓啥?)

推荐:

曹雪芹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本草》植物志之木瓜: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降龙木原来是它

欢迎访问头条号《悦读圈》

投稿邮箱:

499020910@qq.com

125926681@qq.com

顾问:朱鹰、邹开歧

编辑:洪与、姚小红、邹舟

搜索建议:女字旁的字  女字旁的字词条  
热闻

 甘肃这座古桥有600年历史,全国...

流经陕甘两地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之一,而它的发源地就在甘肃定西渭源县。作为中国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渭源境内不仅自然风光绮丽秀美,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展开)

热闻

 穿上新汉服,突破圈层文化

作者:张小石那就穿上马面裙吧不仅是因为它的文化和历史你会穿上它因为它是一条好看、好穿的裙子你穿上它只因为你今天的穿搭恰好需要这条裙子穿上它便扬起一面飞舞的旗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