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英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和昆虫学家宣称,他们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批琥珀中的鸟标本,这是人类首次有缘一睹恐龙时代古鸟类的真实面目。
这篇论文发表于著名的《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由中国地质大学的邢立达博士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的瑞安·麦凯勒教授领衔研究。
白垩纪中期古鸟显真容 中国博士参与研究
琥珀是一种有机物宝石矿物。地质时期的树脂掩埋于地下,在漫长的岁月中挥发并聚合、固化形成琥珀。琥珀中常常保存有古昆虫或古植物,而蜥蜴之类的脊椎动物则极为罕见。
“我从来没有奢望过我们能在琥珀里发现白垩纪的鸟类——兽脚类恐龙的后裔,”邢立达博士难掩激动,“但它们就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你面前,我才意识到这是人类首次有机会看到真实的古鸟类。”
邢立达说,这两件标本距今约9900万年前,来自白垩纪中期诺曼森阶。其中一个标本中有双向爪痕,标本四周的大量腐败物,以及裸区暴露出的皂化外观,都表明该标本至少在被树脂部分包裹时还依然活着,其大部分腐败过程在无氧环境中发生。而另一个标本则没有这些特征,说明它很可能来自一具尸体,在其接触树脂前就已经完全腐败。琥珀内没有大量腐败物和挣扎痕迹也可能是某种行为学的结果:掠食者撕下了鸟的翅膀,但没有食用,而是将它丢弃。
标本均为幼鸟 命名“天使之翼”
因为标本都为鸟类翅膀部分,研研究团队为其命名为“天使之翼”与“罗斯”标本。标本非常小,“天使之翼”展开后为18毫米,而“罗斯”只有12毫米,这极小的尺寸、骨骼的发育情况、各指的比例,都表明标本为早熟性的幼鸟。”
这么小的鸟儿骨骼上的羽毛完全发育,这是一种幼鸟中存在的早成性或超早成性现象。这种特性使得幼鸟出壳后很快便能独立取食。但这两件标本中的鸟儿很显然还没有撑到成年。
多重手段 获得灭绝证据
研究团队获取标本之后用了多种手段检验其真伪,包括最基本的荧光反应,以及同步辐射、微CT等手段。“一致的荧光色证实两个标本的各个部分都是原始材料,未经切割和改造。当然,更简单的办法是我从其中观察到如今已经灭绝的昆虫,这是非常重要的直接证据。”
而基于重建的3D数据,可以观察到两件标本的骨骼形态学、比例和羽毛特征大致相似,都属于典型的反鸟类(反鸟类是白垩纪出现的一类相对原始且十分特化的鸟类,其肩带骨骼的关节组合与现生鸟类的相反)。目前科学家们暂时将它们归为同一个物种,但发育后的成体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
它们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龙
虽然两件标本的翅膀乍一看都接近黑色,但在各种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宏观和微观观察之后,我们发现天使之翼标本是以黑色为主的胡桃棕色,而罗斯标本的大部分区域则呈现出更深的棕黑色。两件标本的廓羽颜色从略浅于飞羽的颜色过渡到银色或白色
标本虽小,但极为难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龙,其体长只有3.5厘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徐星研究员评表示,标本表明反鸟类似乎已具有现生鸟类的大部分羽毛类型,在羽毛的排列方式、颜色和微结构上都非常相似。这是我们首次在如此大规模的细节上去了解反鸟类。
几无可能提取有用DNA 恐龙复活仍是科幻
在《侏罗纪公园》这部科幻电影的情节中,科学家在一只吸了恐龙血又被困在树脂化石中的蚊子体内,提取出恐龙的DNA,复制出了真正的恐龙,并建成一个恐龙“侏罗纪公园”。
那么,科学家们能否从“天使之翼”中提取到DNA呢?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DNA的半衰期”,邢立达解释道:“一个死亡生物的DNA核苷酸骨架之间的化学键半数降解掉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21年,这个数字在极端环境下会有变化,比如永冻土中的猛犸象有不少标本能提取到DNA片段,但是,此前报道的数千万前的古DNA还存在很大争议,缅甸琥珀标本的年龄近1亿年,即便使用超高灵敏新一代DNA测序技术也几无可能获得有价值的DNA片段,因此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场景目前依旧只能留在科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