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急需一场胜利。
1
财富风向标
一年一度的《财富》中国500强,在7月12日正式揭晓。
作为商业分析的一个重要参考样本,这份榜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经济结构中,最具实力的500家企业。
什么行业在腾飞,什么行业在没落,哪些企业产生了巨大变化,在这张榜单里,都能找到答案。
拿到这份榜单,先从总体来看。今年500家上榜的中国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
超过了中国去年GDP的一半。
这500家公司,可以说撑起了中国经济的半边天。
要登上今年这个榜单,企业的年营收至少要达到228亿元,相比去年近174亿元的门槛提升了31%。
往细处看,这张榜单还藏着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从营收规模来看,榜单前三都是老牌央企: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国建筑。 此外,中石化和中石油也是中国唯二两家,总营收突破2万亿的上榜企业。看着蹭蹭上涨的油价,此中财富密码无需多言。
再看民营企业,中国平安位列榜单第四,依然是非国有企业的第一位。令人意外的是京东,排在第7位,首次进入榜单前十,要知道阿里巴巴也才排在第11位。
最赚钱的依然是银行。 从利润来看,最赚钱的10家上榜公司中,有5家是商业银行,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以224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排在利润榜第4位,在一堆银行中间颇为耀眼。
赚得多令人羡慕,但赚钱效率更显本事。
在净资产收益率(ROE)榜单上,拿下冠军的是科兴生物,接近92%。更令人羡慕的是科兴生物的毛利率——
达到94.7%。
要知道,出了名“暴利”的茅台,2021年的毛利率是91.62%,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想不到科兴生物的毛利率比茅台还高出3个点。
看来,这年头疫苗才是真正的印钞机天花板。
有人笑就有人哭。 相比上一年,今年的《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上,有17家房企消失了,创下历史新高。恒大、融创、富力、佳兆业、蓝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不见了。按照目前的趋势,不难想象,明年消失的房企恐怕会更多。
有人赚钱,就有人亏钱。 今年的《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上,有49家上市公司未能盈利,亏损总额约4363亿元。从财报显示的亏损数字来看,亏最多的是快手——
亏损额超过780亿元。
好家伙,要知道号称“A股之王”的茅台一年也才赚524亿。快手一年时间,就把茅台一年半的利润败完了?
年度“亏损王”背后,藏着什么蹊跷?
2
“亏损王”背后
《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上的数据,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财报。
翻看2021年快手的财报,显示的亏损确实是780.77亿元。但注意,后面还有一个数字——
经调整亏损净额,是188.52亿元。
什么叫“经调整”?调整之后亏损怎么变少了这么多?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快手2020年的财报数据——
快手2020年净亏损116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493.5%。
但这个数字,其实并不是快手的实际亏损。当时的年报里,快手同样把标准会计准则下的报表亏损调整为“经调整利润净额”,还列出了调整过程。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是——
1068.46亿元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而这些,其实是股权激励,是发给公司高管、财务投资者的股票,按照港交所的会计准则,这部分优先股要视同成本按照市价入账。借用专业财务分析者“诗与星空”的话来说——
快手股价越高,这部分优先股的价值就越高,公司亏损也就越高。
说白了,这上千亿的都是纸面亏损。快手那年的真正亏损,是“经调整利润净额”79.48亿元。
理解了这层信息,我们也就知道了年度“亏损王”背后的秘密,其实是财务规则在起作用。2021年,快手真正的亏损,同样是经调整亏损净额——
188.52亿元。
但实话说,这个亏损额度,依旧不低。对比2020年的经调整亏损净额,快手2021年实际上多亏了约109亿元,同比增长了139.7%。
钱到底花哪去了?答案是打广告——
财报显示,2021年快手的销售及营销开支为441.7亿元,占比达到收入的一半。
看来,流量红利见顶的背景下,快手想通过砸钱,砸出一个新故事。
3
“老铁”的忧伤
遗憾的是,从资本市场的反馈来看,快手斥巨资砸出来的故事,并没有想象中性感。
时间回到2021年2月5日,快手在港交所敲钟上市。
彼时的快手头顶金光灿灿,短视频第一股、近两年内香港市场规模最大IPO……
很快,上市后的第六个交易日,快手的股价就被拉升至417.8港元的高位,市值一度达到1.7万亿港元。这个数字,让快手窜到中国上市互联网公司前五,市值仅次于腾讯、阿里、美团、拼多多。
但谁也没有料到, 当初涨得有多猛,后来跌得就有多惨。
快手是2021年港股互联网跌幅最大的企业之一,年内跌幅一度达到85%,市值蒸发逾1.4万亿港元,无数投资人被埋在了半山腰。时至今日,这种局面依旧没有逆转。
关于快手崛起的历史,“谷岛财经”曾做过一个时间划分——
第一部分,2016年以前的生态建设期,下沉土壤长出的江湖、性情文化,促成了粉丝粘性高的私域流量模式,为日后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2016年至2018年,快手凭借直播风口正式商业化;
第三部分,2018年至今,快手谋求转型,一方面加紧公域流量建设,一方面以电商直播作为转型的突破点。
回看投资人对快手的估值,似乎正是从这个逻辑出发的。随着快手的上市,估值也来到顶点,但随之就走向暗淡。
在2021年,快手的直播业务收入为310亿元,较前一年减少了22亿元。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快手每月直播付费用户平均收入为46.3元,相比之前同样明显下滑。
线上营销业务,严重依赖广告投入、营销投入,虽然能够增加用户、提高收入,但成本非常高,陷入“烧钱买用户”的死结。2021年,快手每获得一个平均日活用户的营销成本为1013元,而2020年同期,这一成本仅为299元,大幅增加了两倍多。
被快手寄予厚望的电商,2021年GMV(商品交易总额)同比增长78.4%达到6800亿元。2022年第一季度,这个GMV同比增长47.7%至1751亿元,其中99%以上来自闭环电商快手小店。
增长很猛,但快手电商的收入却在环比下降。财报指出,其他服务收入由2021年第四季度的24亿元减少20.8%至2022年第一季度的19亿元。
换句话说,直播打赏、线上营销、直播电商三大核心业务,快手都出现一定的疲软状态。
在资本看来,这意味着,快手的增长逻辑,亟待重构。
4
尾声
关于快手,大约在一年半前,我曾分析过它当时的处境,并得出了一个结论——
要么吸引更多有价值的用户,要么开拓更多的商业场景。
换句话说,要么更多人愿意在快手上花钱或者时间,要么现有的用户愿意在快手上花更多的钱。
前者需要快手生产更多高品质的内容,这意味着转型和内容体系的重构;后者需要快手进军更多的商业领域,这意味着要向其他互联网巨头的领地突进。
两者都不容易,但更难的,似乎是后者。 在目前快手的三大营收领域中,直播还将被其他同类平台继续蚕食;要进一步发展电商,势必要与拼多多、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巨头发生碰撞;要开拓广告市场,更是与所有内容平台一同竞技,这时候快手的对手,就变成了包括阿里、京东、腾讯和百度在内的所有互联网平台。
当蛋糕没有明显增长的时候,每一个新加入的人,都将被视为入侵者——
依托于腾讯成长起来的快手,很难成为下一个腾讯。
快手上市前,有个段子在网上很火——
这张图极为应景。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快手会是下一个腾讯、远洋,还是乐视?
站在当下的节点,我们让子弹再飞一会,时间会给我们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