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多角度”叙事是电影《金刚川》的败笔。
所谓的“多角度”叙事其实是源自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
复调”是巴赫金从音乐术语“多声部”中提炼而来,“意指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各自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的旋律线相继或同时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出现,协调地流动、展开所构成的多声部音乐
使用过【复调叙事】模式的电影有:
黑泽明的《罗生门》
中岛哲也的《告白》
杨雅喆的《血观音》
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
算是一种很常见的电影结构。
看过这四部电影的人应该能从他们中找出同一性,即“复调叙事”结构能够从多个相对独立的影像单元展现其所处的不同视角、立场、观点,使其能够对同一主题进行互文式的相互阐明与互相推进,实现“多声部”之间的协调流动与对话。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只有那些较为复杂、混沌的事件才需要以复调叙事来综合各方视角、提炼多方思想,凝练共同主题。如《罗生门》中汇聚同一事件中的多方说辞来阐明人性自利的本质、《告白》中汇聚共同犯罪的多方心路历程来展现顺着丑陋的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天真之恶。
《金刚川》综合了士兵、高炮兵、对手三个视角。通过不同阵营、不同立场来阐述凌驾于个人、群体、国家利益得失之上、建立在全人类共同情感之上更加理中客的历史纪实。
但可能是拍摄时间的原因,只有短短3个月的拍摄周期,导致影片没有很好地执行【复调叙事】的规律,造成了普通士兵视角里穿插了高炮兵的视角、对手的视角里穿插了高炮兵的特写。
这样做不仅会扰乱“多声部”之间的主体性,消解不同主体之间的独立性,使我们的大脑在一个个被故意分割和穿插的镜头间重组事物、人物逻辑线时因信息重复回流而产生叙事线断裂的感觉,导致影片整体叙事磕磕绊绊。看得累,收获的信息不比平铺直叙来得多,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而且对手美国牛仔这个人物的人设和台词做作、人物形象脸谱化、对这部影片主旨没有起到丝毫作用的角色。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用愤怒和复仇强化两个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营造战争的残酷和个体的身不由己?然而这是战争片,本来就有一层天然的对立在里面,又一次画蛇添足。
只有高炮兵的视角做到了相对独立,这很大程度源于张译的个人魅力,只要有他在的镜头,我就不会再心里想着管虎然后翻白眼,就连影片台词整体的矫揉造作感在张译这里也消失了,神奇的演员,也有可能是我对他那个哈哈大笑的GIF特别有好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