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解
第一节 概论
一、少阴含义
在六经中医,少阴有经藏两层意义。少阴经包括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少阴藏则包括足少阴肾藏与手少阴心藏。
少阴与六气之君火对应,位在东南,处太阴与厥阴之间,寅卯辰与巳午未之间。(按:将北方寒水放在寅卯辰与巳午未之间,怎么说都让人纳闷。)足少阴肾又与五行之癸水相配,位在北方;手少阴心则与丁火相配,位在南方,时象巳午未。
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膀胱与五行之壬水相配;手少阴心与手太阳小肠相表里,小肠与五行之丙火相配。(按:将心枢与命门放在水火对立之地位,显然有悖自然法则)
二、少阴病含义
在《伤寒》里,少阴病指足少阴肾病,实际亦包括手少阴心病,甚至将一些太阴病和厥阴病也纳入其中。足少阴肾病,也被分为所谓经病与藏病。
三、少阴病治方医学辨解
在治方医学里,肾与膀胱相表里,组成一个太极阴阳小系统,被称为肾机命门,掌管精髓之收藏与输出,位于北方,时象亥子丑。肾藏与在地五行之水配对,其数六,膀胱与在天五行之寒配对,其数一。肾为太极本体,膀胱为其腑用。
在治方医学里,六经之少阴病,就是肾机命门病,伤于寒则命门闭锁,精髓不出或少出,引起内生寒邪;寒被伤则命门洞开,精髓失藏,流溢泛滥,即六经中医所谓真阳飞越。
少阴病集中出现厥逆证,根源就在于命门精髓不出而心枢乏力,即心力虚亏,无力疏布气血致四肢之远。另一方面,无阳便是寒,心阳不及四肢,故四肢寒冷。此可谓寒厥,亦寒燥(天一极寒)之厥,此厥燥结无風,故无汗。还有一种热燥之厥,燥客脉腑,燥湿生结,故使心脉正气不达四肢之远,无阳便是寒,故有厥逆,此厥有燥结,故无風无汗。可见,厥有两种,一是燥厥,故无汗,包括天一寒燥之厥和天九热燥之厥。天一之厥属肾机命门,故少阴病与太阳病皆可见厥,少阴之厥,寒由内生,太阳之厥,寒自外感,如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可与小柴胡汤”。天九之厥属肝机,因此,在《伤寒》主要出现在厥阴篇。但是,阳明病亦是燥淫为邪之病,故阳明病燥邪客入脉腑者,亦能见厥,如197条“阳明病,反无汗,……手足厥者,必苦头痛”。二是風厥,即天三次寒之厥与天七热風之厥,此非燥厥,而是風厥,故厥则手足出汗。
第二节 少阴病条文辨解
一、病理条文辨解
【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281条)
【辨解】本条被注家解释为少阴病提纲条文,是对少阴心病和少阴肾病的总括。一个脉象,一个病证,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
首先,看这个脉象。《伤寒》六经病提纲条文,言脉象者,只有两条,一是太阳病提纲条文,讲“脉浮”,二是少阴病提纲条文,讲“脉细微”。通过两个提纲条文之脉象,很容易想到,太阳病与少阴病有着非常之联系。六经之太阳病,名义是足太阳膀胱经腑病,但实际上是肺焦病,以及三焦热淫客犯,胃腑与脉腑之病变,同时,又更广泛地包括了六经病。膀胱是肾藏之表腑,所以,表里两病之提纲条文讲脉象。膀胱经病之脉浮,其意义正与少阴肾经病之脉细微相反,前者是肾机命门增开而精髓增出,后者是肾机命门闭锁而精髓不出,两者皆系于命门,同时又表现于中枢心脉,故有脉象。它经之病,介于太少之间,脉象变化多端,故提纲条文不能言脉象。
少阴之脉细微,包括脉细与脉微两方面。脉微,反映精髓减出。脉细,也反映精髓减出,同时还表示脉道不充盈,即气血虚亏。因为肾机命门之精髓,乃脾胃生机,肺焦气机,肝胆化机,中央枢机之能源,精髓不出,则脾胃生化之机不行,后天髓血无源;肺焦气机不行,则脉气无源;肝胆变化之机不行,即变血生髓不行,肝无血藏,脉无血充,髓海空虚;心脉枢机不行,则气血神不能疏布周身,五藏后天失养。由此可见,少阴病之脉细微,透露出五机俱病之意义。
太少两脉之联系,还能更深刻地揭示“发热”真相。太阳病脉浮,表示精髓增出,同时,有发热之病证。少阴病脉细微,没有发热病证,而是寒证。这就可以推定,发热与精髓之间有因果关系,即精髓是人体发热之能源。常人自温,乃精髓常出。太阳病发热,乃精髓增出。少阴病寒证,乃精髓减出。若无精髓增出,断无人体发热。
再进一步思考,精髓何以能增出减出?即命门何以能增开闭锁?原因心枢。命门开合,执行在肾,发令在中央心神,根本在首脑元神。因为心与肾均与首脑紧密相连。六经中医,将心肾一统于少阴,乃是将命门与门枢联系起来,功不可没。但是,六经中医始终不能揭开手足少阴门枢关系之奥秘,反而将心肾视为水火阴阳对立,使前功尽弃。
将心肾之门枢关系,误解为水火阴阳之对立统一,反映了六经中医哲学之错误与逻辑之混乱。其哲学之错误,错在将宇宙误认为阴阳对立统一之存在,此乃有“用”无“体”之存在,或者说是“体”“用”不分之存在,即遗失太极本体之存在。此错误之根源,可追溯至误解《周易》,误解八卦。《中医原本——治方医学通论》对此有深刻论述,可参。其逻辑混乱,表现在将心藏之“神”与肾藏之“精”放在平等对立之地位,即将形上与形下放在平行对待之地位,即将“火”这个五行之一,拔高到与“神”等同之地位。为了掩盖此逻辑错误,亦为了与六气对应,又人为将火分为君相。分出形上之君火,却将心与小肠相表里,复又陷入逻辑错误。更为重要者,火分君相,彻底与自然决裂,这就不再是逻辑问题,而是违反自然法则问题。
关于少阴病提纲脉象,先说到这里。再来看少阴病提纲病证。但欲寐,是指昏昏欲睡却又不能入睡,言外有虚烦之意义。其包含之病理信息亦相当丰富。寤寐乃生命最根本表现之一,另外,一个是呼吸,一个是食泄。
寤寐关乎神之出入,亦关乎精之出入。神之出入在心,精之出入在肾。心主神明,既管寤,亦管寐。肾主志,志神潜藏则能寐,志神交接与脾魂惊悸,脾魂交接与肺意喜乐,肺意交接与肝魄悲哀,则为寤。魄神交接与志神恐慌而秘藏,又为寐。如此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故有命。心肾均与首脑相联,心联于神,肾联于精髓。可见,寤寐者,关乎五行生机,更关乎首脑元机,并非“心肾相交”可以概括。
六经中医对于失眠,皆从心肾相交,水火不济立论,此病理完全错误。睡眠要心肾相交,难道醒来反而不要心肾相交?
但欲寐,有虚烦之意义。烦有虚实,实烦是心脉客邪,引起心神不安,主要燥邪,因为燥邪伤湿,即伤脉腑之正气。内生燥邪出于胆腑,乃是精髓由肝机异出之产物。胆腑之所以燥淫,原因肝藏伤寒。寒或外感,由太阳之表传入;或者内生,由于命门精髓不出,使三焦热腑变成寒窟,而下焦膀胱寒淫。虚烦是心力不足,脉血亏虚,即正气不足,引起心神不安。脉血乃坎水与离火交媾之产物,即肾经与肺气交通之产物。精中有“铁”,气中有氧,铁氧结合,而使血红,此现代科学之解释。坎水左升,有赖地八脾木,离火右降,有赖地四肝金,故水火能相交于心脉,亦不独肾与肺之能行。
总之,但欲寐之根源,在命门精髓不出,仲圣将但欲寐三字,列入少阴病提纲,可谓参透生命玄机。
但是,需要指出,少阴病提纲脉证,不包括少阴病热者,即命门精髓增出之少阴病,不在提纲条文之内,如320条,321条与322条之大承气汤急下者。
【原文】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第282条)
【辨解】本条接上条补充说明属少阴之病证,并且提出以小便颜色判定三焦寒热之辨证法。
条文以少阴病冠首,是为开宗明义。但是,里病皆由表病传变而来,故《伤寒》条文冠首之“XX病”者,皆有“病至XX”或“病传XX”之意义。
欲吐不吐,是胃肠客寒,胃部客燥之病证,寒自下焦,燥自胆腑。胃肠客寒,寒生邪風,故致上吐下利。本病欲吐不吐,故知胃部燥结无風。命门伤寒,精髓不出,心阳无源,心神昏愦,故虚烦,而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实际既属少阴,亦属少阳,且属阳明。肠部积寒至五六日,邪風发作,故自利,说明此寒非天一极寒,即非燥寒。胃部客燥至五六日,津液下至肠部或三焦,故渴。虚故引水自救,此为仲圣之病理解释。其实,渴乃寒邪与燥邪客犯胃肠,非为胃腑引寒水自救。正气若虚,当无能力做功,何以能引水自救?若能自救,心虚何不引精髓自救?命门伤寒,连心神门枢都无能为力,何况脾胃?自利者,丧失胃腑津液,亦令渴。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此理为真。命门不开,寒水不能滋木,故脾胃生化之机不行,水谷不化,精华不入代谢,俱出于糟粕,故三焦之水清净无浊,小便则白。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此为仲圣之病理解释。实际水色本白,下焦本寒,小便之色,不直接取决于水寒水温,而取决于肾肺脾肝心机是否行正做功。但是,水寒则肾肺脾肝心机不能行正做功,故小便色白。总之,小便色白则表示命门不开,三焦不热,下焦寒淫为邪。但此寒无结,寒中有热,尚能气化而出,否则无小便。又,小便色白,应当包括小便浑浊之白,此乃木无所滋,脾藏不行上疏之功能,水谷精华不能上奉华盖降入肝机变血生髓,而是直接别入三焦水道,故有浑浊色白之小便,此所谓蛋白尿者,或糖尿者。
此所谓少阴病,足少阴本身并无病证,其意义在于产生了寒邪病因,以及精髓不出,导致其它生机能源不足,不能正常做功。
【原文】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第283条)
【辨解】本条接上一条,对照阐述命门寒伤,而精髓增出,导致三焦热淫,客犯脉腑与胃腑之脉证。
病人脉阴阳俱紧,与脉微细形成对照,是精髓增出之脉。紧者,脉搏有力也。脉阴阳俱紧,即尺寸俱紧,亦浮沉俱紧,说明心搏精力充足。且有浮则有脉腑湿淫,即有寒热搏湿,或热蒸水液生湿。有热则有邪風,故有汗出。反汗出者,证明精髓增出。此所谓亡阳也,乃亡肾阳也,故曰此属少阴。三焦热淫,客入胃腑,初时热在咽口,故有咽痛,进而深入胃肠,故有吐利。条文曰“法当”,是指“按理说,当有”咽痛,而复吐利,若是热邪不客胃腑,则无咽痛吐利。
【原文】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第284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寒伤,不可发汗之病证。本条关键在火劫,可与太阳篇112条对照看。
太阳篇112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火劫之病理,义同温病(風温)。本条火劫,亦当是形作伤寒,否则,不能与火劫。以火劫汗,无异火上浇油,大热客犯心脉,必生大風大汗。大热扰神,必谵语。
咳者,热邪客犯咽喉,伤其津液,且邪風致痒,故咳。下利者,淫热客犯胃腑,下侵肠道,邪風动泄,故下利。
風温之形作伤寒,本就出汗,再以火强责其汗,必致三焦与胃腑津液俱失,故小便必难。胃情惊动,联系心神被扰,故发谵语。
【原文】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第285条)
【辨解】本条对照上条,阐述脉细沉数者,不可发汗。发汗,乃是向脉腑输入温热之气用,生風泄湿。若是脉腑却有湿淫,则可汗解,若是脉腑本已津液亏虚,则不可发汗,道理非常简单。判断脉腑是否湿淫,亦不困难,浮大者湿淫,细小者湿亏,脉浮者湿淫,脉沉者湿亏。迟数,缓紧,微急,强弱,那是心搏之表现。
又,脉数者,有实数与虚数之别。实数乃是精髓增出,虚数乃是心力虚弱,疏布效能不及所需,故搏之以数,此亦为一种心动悸。
【原文】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第286条)
【辨解】本条对照上条,阐述脉微者,不可发汗,以及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
脉微,是心力虚若之表现。所谓发汗亡阳,实际是阴阳俱亡,但阴为背景,无阳便是阴,因此,仲圣一直讲发汗亡阳,说明他对阴阳有深刻认识。发汗亡阳,不是亡心阳,而是亡脉腑之阳。为了不引起误会,还是讲发汗亡津液最为准确。脉微之人,心阳已虚,若是脉腑又阳虚,必发厥逆。
发汗使脉腑亡阳,即津液虚损,故脉微者不可发汗。尺脉弱涩,其弱者,表示肾阳虚弱,其涩者,表示胆腑燥淫已经入脉,可测亦客胃腑,但是脉腑津液已亏,故虽有燥淫亦不可下之。
【原文】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第287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寒伤欲解自愈之脉证。关键在准确把握脉紧之意义。
脉紧是心搏有力之表现,示精髓增出。精髓增出,本有三途。一是太阳伤寒,肺寒焦热,表示命门精髓增出。二是少阳肝藏伤寒,使肝寒胆燥,燥淫客入三焦化热,使三焦热淫,此精髓从肝机异出;三焦热淫,使命门增开,精髓增出。三是太阳温病或風温病,导致三焦淫热,使下焦命门失藏,精髓增出。本病脉紧,乃外感風温,或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所致。若是解释为少阴虚寒,那么,原本就应该脉微,而无所谓脉紧反去,而暴微。
对于本条,后世医注家,均作寒邪太盛,阴去阳回解,未识其真相也。究其原因,一是,误会《伤寒》不详温病。二是,没有肝寒胆燥之病理。因为没有肝寒胆燥之病理,到了厥阴篇,对于热厥往来,更是不知其所以然。
至七八日,三焦热淫积聚,客入胃肠,邪風致利。下利使热邪随利而去,命门复正,使脉突然从脉紧变成微弱,此所谓脉暴微者。脉微者,本应手足厥冷,今手足反温,可知,脉紧反去者,乃是病退之脉象,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有去邪之意义,故必自愈。
本条手足反温,不是说原来厥逆,突然返温。如果原来厥逆,那么,原来就应脉微,不存在脉暴微。
【原文】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第288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寒利重证,手足温者可治。关键在正确理解手足温之意义。
少阴病下利,此为下焦淫寒客犯胃肠之病证。若利自止,说明寒淫始退。手足温,表示心力与气血可达四肢之远,即肾机命门虽然寒闭,但是尚能输出精髓与中枢运脉,生机犹存。同时,响应下利自止,表示命门寒闭开始解封。因此,虽有恶寒踡卧之重证,仍可治。恶寒踡卧者,寒自内生,寒在骨髓。
【原文】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第289条)
【辨解】本条补充阐述少阴病可治之病证。恶寒而踡,是少阴病重证。此恶寒者,外感寒邪直中少阴也,故恶寒而踡,不同于太阳伤寒之恶寒。时自烦,即间断自烦,非为一直烦,此烦之轻者。欲去衣被,表示命门重开,三焦与心脉复温。
【原文】少阴中風,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第290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中風自愈之脉象。少阴中風,实指太阳中風随即传入少阴中風。中風即伤寒之轻,是伤于天三次寒,正因为如此,才能迅速深入少阴。阳微阴浮,即寸微尺浮。少阴伤寒,本是脉细微,今出现浮脉,证明命门重开,三焦复热,能出表抗寒,故曰欲愈。
【原文】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第291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欲解时。子时一阳生,子时至寅时,是阳藏转为阳用,志神向魂神交班之时辰。少阴病乃阳用被损之病,故逢阳用复生之时,为欲解。但此时毕竟阴盛至极,若是膀胱得气,则可谓少阴欲剧。按照治方医学理论,少阴病欲解时,在巳至未上。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第292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不死之脉证并治。本病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说明有轻微热淫客入脉腑,虽无力全身发热,但能表现于四肢,说明心脉正气能达四肢,表示命门尚开,故曰不死。
本病吐利者,乃上吐热,下利寒,即胆腑燥淫客入三焦结湿中焦,形成上热下寒之格局。若是寒吐,则为外感風寒客入胃腑。
脉不至者,乃命门虽开,但不正常,时开时关,关时脉不至。灸少阴,导引先天太极中和之气和解命门客邪,使命门生机复正。
【原文】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第293条)
【辨解】本条阐述原发伤寒,继发少阴病热便血证。本条关键要辨识一身手足尽热之病理。可与287条手足反温参照看。
少阴病,一身手足尽热者,必定精髓流溢也,故本病非少阴伤寒,而是寒伤,使其封藏失政,即热邪伤其寒腑膀胱。能伤天一寒腑者,惟天九之燥也。胆腑燥淫,客入脉腑以致土崩血溢;客入三焦化热,使下焦命门洞开,故有一身手足尽热;燥热合邪,客犯膀胱,此所谓热在膀胱,故有便血。
若是皮肺伤寒(天一燥寒),三焦发热抗寒,那是太阳病,亦可出血,但出在鼻窍,而不会便血。本病原发太阳伤寒,寒邪侵入肝藏,引起胆腑燥淫,燥客三焦化热,故使下焦命门增开。
【原文】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第294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阳与少阴同病,但厥无汗,发汗必动其血,为难治。本条关键要掌握无汗为燥,出血为燥。
少阴病,但厥无汗,病理有二。其一,天一寒燥直中少阴。寒燥客入脉腑,首先燥结脉腑,故无汗;其次,燥结中枢,使中枢失运,不能枢动命门增开。同时,寒燥更直捣龙门,使命门闭锁,精髓减出,心力无源,发为厥逆。如此,强发其汗,寒热相搏生湿,当不病出血。
其二,少阴与少阳同病。言少阴病者,即精髓不出,心力虚衰,以其厥;言少阳病者,以其无汗。无汗,因为无風。无風,因为燥结。燥结,因为胆腑燥淫,客入脉腑。无汗,亦示脉腑无湿淫,否则,可能头汗出。强发其汗者,火劫温针之类,即使以麻桂汤液,亦是燥上加燥或加热,必致燥土脉崩,而发出血。因为无其它客邪病机,如热入膀胱者,或热入胃肠者,故曰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若肺寒不解,亦是病机,则更有可能鼻衄。现代医学所谓肾炎尿毒症阶段,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均可出现如此厥逆出血。
所谓下厥上竭,是指下厥于少阴病寒,上竭于脉燥津枯。下厥上竭,故曰难治。
【原文】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第295条)
【辨解】本条至300条皆为阐述少阴病不治之脉证。此中隐藏中医对死亡之理解。
中医看来,所谓死亡,最终归结为精髓耗尽或精髓不出。正常死亡,是人体生命耗尽最后一点精髓,指先天精髓,安然回归生命来处,即大宇宙,可以说是按时回家。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是提前回家。病亡,是病人为了抗击病邪,过度消耗先天精髓,或者来不及消耗完先天精髓,因为后天生机被病邪破坏,先后分离,提前回家。手足少阴乃人体精髓出藏之门枢,故决生死。
本条不治之证应与288条对照看。两条均有恶寒身踡,此少阴病危重病证,但288条之恶寒身踡,是手足温,利止,命门尚开,生机尚存,故曰可治;本条是手足厥冷,下利,命门闭锁,毫无生机,故曰不治。
【原文】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第296条)
【辨解】本条补充阐述少阴病不治之证。吐利不止,表示脾胃生机之正气不用,脾胃乃人体生命后天之本。躁者,四肢躁动也,重者神虚欲脱之证。烦者,心中不安也,重者亦神虚欲脱之证。四逆者,门枢不用,精髓不出之证。少阴心肾乃人体生命联结首脑先天之门枢,少阴病则后天无源,脾胃病不解,则后天不用,先后离绝,则不治。脾胃正气,来源与命门精髓,故关键还在少阴。
【原文】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第297条)
【辨解】本条续上条补充阐述少阴病不治之证。少阴病,头眩自冒,说明肝机病变,精髓从肝机异出,肝寒胆燥,燥淫客入胃腑,燥结无風,制约下利。或下利至无可再下。故,此下利止,并不表示脾胃生机复正,亦不表示肾机命门精髓复出,寒邪始退。反见头眩,时时自冒,均为肝胆病重之证,即精髓欲脱于肝机之证,故不治。
【原文】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第298条)
【辨解】本条续上条补充阐述少阴病不治之证。不烦在心,表示无客热,说明三焦不热;躁在手足,示心脉正虚,且脉腑客燥。不烦而躁,表示精绝神虚,神形将离。加上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故不治。
【原文】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第299条)
【辨解】本条续上条补充阐述少阴病不治之证。本条关键要理解息高之病理意义。
庄子曰:圣人呼吸以踵。是说通达至理之人呼吸至深,形容呼吸可以深达足后跟。呼吸是精髓是否充足,能否正常出入之另一个标志。中医有“肾不纳气”之说,意义就是少阴病人呼吸不深,与圣人呼吸相反。本条息高者,是指呼吸不能深入,而是只能出入于口鼻处。口鼻处,高也。古人又称此“高息”为“游息”,即游离无根之息,乃气息将绝之证,原因精髓不出,故亦不治。
【原文】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第300条)
【辨解】本条续上条补充阐述少阴病不治之证。本条先有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此乃少阴病形悉俱,但病情尚浅。主要是后天尚未全失,只是欲吐而未吐。心脉尚能枢,故无厥逆,不烦。本病汗出不烦,说明心土已衰,不能止泄,脉腑客寒,邪風出汗。至五六日,复又自利,烦躁不得卧寐,此乃病至绝境。自利,证明后天之本不用。烦躁不得卧寐者,烦躁至极也,证明先后即将脱离,故不治。
二、脉证并治条文辨解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第301条)
麻黄(去节)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辨解】本条阐述太阳病外感寒邪初传少阴,寒伤肾机命门之脉证并治,即所谓太少两感者。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指出病由太阳外感传入,肺机先受,否则不能发热。反发热,证明命门能开,精髓增出。脉沉,表示脉腑无湿淫,心搏不出浮,说明寒邪由表入里,亦说明精髓输出不足以支持三焦发热抗击寒邪入里,以致直入命门。若不医治,即将无热而但恶寒。病无它证,说明寒邪未犯肝藏,亦未客胃肠,而是直入少阴命门,可见此患者素体肾机虚弱。素体肾机虚弱,有两重意义,一是,正气虚则邪气易犯;二是,命门素虚,则寒邪在肺表之时,不能输出足够精髓化热抗寒,使寒邪长驱直入,直捣龙门。实际是直犯膀胱寒腑。
麻黄细辛附子汤,气味治方与病证机因相宜。麻黄薄苦气温,治方在肺肝,主要在肺表。气温能搏寒生湿,治在肺表,意义有二,其一,解在表之寒;其二,引内寒外出,中医习惯说成托寒出表。附子细辛厚辛气温,入脾入心。入脾,则补后天,接续肾阳不出之缺。入心,则强心固土,健运中枢。中枢健运,亦有利枢转命门。附子兼有薄咸,入胱入胃,气温散寒,复正肾机命门,扶正胃腑正气。本病命门素虚,若是加上薄酸温和之品,如五味子,既补命门上源,又兼治肾机,更佳。《本经》谓五味子益男子精(女子之精血亦能益),补不足,劳伤羸瘦。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第302条)
麻黄(去节)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辨解】本条补充阐述少阴病初得无证之治。关键要理解所谓发汗之意义。
所谓发汗,目的是驱寒,方法是与薄苦气温和薄辛气温或甘温之品,入肺入脉,搏寒生湿,生風泄湿为汗,使寒邪随汗而去。汗者,脉腑之湿也。太阳病在表之寒,有三焦发热搏湿,故与桂枝汤入脉,疏泄为汗则可。当然,桂枝汤亦兼以芍药之平气,促进寒热冲和生湿。若是天一燥寒,闭结微细血孔无汗者,则与麻黄汤,借麻杏之温热,助三焦淫热与寒邪搏湿,桂枝则疏湿为汗。若是寒邪入里,如直中少阴者,则需里应外合,组与麻黄附子,附子从内驱寒外出,麻黄在外接应为汗。直中少阴者,三焦热疲,不能搏寒于脉腑而成湿淫,故发汗但与附子搏寒,且以附子搏寒之余热,生風出汗,而不与桂枝生風,以免发汗太过,反伤心脉正气。又,麻黄兼有薄辛,亦能入脉出汗。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第303条)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少阳并病之证治。关键要了解心烦之病理真相,不被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误导。
心烦有虚烦,实烦,虚实合烦。虚烦乃精髓不出,门不从枢,心力虚弱,不胜负荷,心神为之不安者。实烦乃客邪损伤心脉正气,使心神不安者。虚实合烦,乃二者皆有。
本病之心烦不得卧,义指晚上睡不着,而非不能躺下。晚上本是足少阴病欲解时,今反加剧,说明此少阴病,非足少阴肾病,而是手少阴心病。
从黄连阿胶汤之治方看,亦可断定,本病之心烦,乃是手少阴心病,无足少阴之病。若是足少阴为病,法当以附子温肾水,或者如后世补肾阴肾阳。又,若是足少阴为病,此等病人定当但欲寐,或发热。而临床与黄连阿胶汤者,往往精神十足,亦不发热,证明此病命门正常既无增出发热,亦无减出但欲寐。由此可见,本病手少阴,而非足少阴。
既非足少阴肾病,那就无需治肾,即无需治寒水。既病手少阴,定是燥淫客犯心脉。何以知之?因为足少阴无病,说明病因非寒非热,既非寒热,亦就不是風邪。脉腑本湿,不会自湿为病,故知不是湿邪致病。那么,唯一可能,就是燥邪。或为外感,或为内生。外感者,大宇宙燥邪直接客入心脉为病也,此少。内生者,或肝藏感寒,而病肝寒胆燥;或神情不能悲哀收敛,积发暴躁,亦生肝郁胆淫,即金郁燥淫。
六经中医将心配火,且无肝郁燥淫,燥邪客犯之病理,只有阳明胃腑自己病燥之假说。因此,对本条心烦,无不解作肾阴虚,水不足,不能制心火,逻辑非常混乱。且听分解。
其一,心若配火,心主神明,必定火越旺,神越明,火怎能随便制?何能肾水来制火?
其二,足少阴本是寒水,只会阳热不足,断不会阴寒不足。故足少阴为病,除非真火飞越,可见热象,否则,只有寒水泛滥,一派阴寒,哪来阴水不足?
其三,水火木金土者,乃太极本体,人之有命,全在这一体,补犹不及,怎可以泻?所能泻者,客犯之邪也,而客犯之邪,绝非水火木金土者,而是其所用也,即寒热風燥湿也。换句话说,上苍造物,一定不会安装人体藏腑自病之程序,必是客邪致病。所谓“虚”者,即便天生遗传,亦可追至父母,一定有其原因。
其四,若是黄连黄芩能泻心火,陷胸汤,承气汤,大柴胡汤者,岂不把人泻死?若说鸡子黄阿胶补心肾之阴,为何不用鸡子清呢?后面有苦酒方,以鸡子清治咽痛生疮,说明鸡子清才是养阴之品,那么,鸡子黄只能是中和之品或者补阳之品。其实,鸡子黄与阿胶均为平气补中之品,鸡子黄更是平中微温。
黄连阿胶汤,乃是补中降燥之方。阿胶鸡子黄,薄甘入脉,平和燥热,正湿扶土,养心安神。鸡为火虫,鸡子黄,含有先天精髓,最补心阳。黄连黄芩厚苦入焦入胆,黄连气寒,清热降燥,黄芩气平,和解燥热。芍药薄苦,入肺入肝,气平调和藏腑,和解燥热。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第304条)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寒之证治。口中和,其背恶寒,此区别口中干燥之背微恶寒。
口中和,即不干燥,其义有二。其一,说明无热邪客入胃腑,即三焦不发热淫,可知无命门精髓增出。但是,不等于肺藏不客寒。因为寒邪伤人,即是直中少阴,亦必须经过最表之肺焦与次表之筋肉,以及次里之骨骼。其二,说明无燥邪客入胃腑,即少阳未病。由此推之,其背恶寒,乃是寒邪直入少阴,寒闭命门,故无发热等太阳伤寒病证。
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指出此病伤及先天命门,非同小可,应该采取艾灸与汤液并施之法,积极治疗。灸之当灸命门。附子汤之附子炮用,其辛烈不及生用者,功能更入下焦肾机命门。白术芍药,薄苦入肺入肝。白术气温,驱寒复正;芍药气平,和解肺寒焦热,肝寒胆燥。人参,厚甘入心入肺,气平固本正用。附子茯苓人参,健运中枢,以促命门重开。茯苓,甘淡入脉入焦,气平归正脉腑,复正三焦,通调水道,以应附子重开命门,利寒邪随小便而去。白术芍药,亦兼有此功。此茯苓白术芍药之妙用,故本方不与麻黄,托寒外出。叶天士或误解附子茯苓组方之奥妙,有“扶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说,完全颠倒因果。试想,三焦不温,小便何以能利?
【原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第305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与脾机合病之脉证并治。手足寒,脉沉者,区别于但太阳病之身痛与骨节痛。
身痛在肉分,骨节痛在筋,脾主筋肉,故身痛,骨节痛,均为脾机病证。身痛,骨节痛,亦见于六经中医之太阳病。但本病脉沉,表示精髓无增出,说明三焦不发热,那就不再仅仅是太阳病了,而是少阴命门亦病了。
此处需要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无发热,不等于肺藏无寒,即不等于太阳无病,本病之身痛,骨节痛还应当是太阳病证。
附子汤之治方气味与本病病证机因完全符合。相比上一条之病证,本病之身痛,骨节痛,更需要附子之辛温对治。余不赘。
【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第306条)
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筛末)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并发阳明病之证治。此下利便脓血者,阳明胃肠病也,亦脉腑(血室)病也,病因寒燥。
此病临床表现,先有少阴虚寒腹泻,然后下利脓血,难于控制。此下利脓血,没有里急后重,没有粘液,血色发暗,大便滑脱不禁,不同于燥热下利脓血。凡出血病证,一定是两个病机,其中脉腑是确定病机,另一个病机就是出血现场。此寒燥下利,病因寒燥,起因命门病寒,下焦寒淫,客入肠部及其所在脉腑。先有腹泻,原因有水湿,而且寒邪近三,故腹泻(大風邪泄)而非下利(小風邪泄)。泻至后来,寒邪近于天一燥寒,水湿亦泻完了,于是干燥了,燥寒客入肠部脉腑,导致脉破血溢。
燥结无風,本无下利,但燥湿(天五)亦同时生寒(近三),因此产生小小邪風。正風已虚,故小小邪風亦能下利。
由于出血,顶替了胃肠津液,于是大便不燥结,反而滑脱不禁。此无里急后重,且血色发暗,说明出血部位不在肛门近处,而在远处,稍有停积。
主与桃花汤。粳米薄甘入脉,气平正湿,补液润燥,既润热燥,亦润寒燥。本病有下利滑脱不禁,乃是脾气虚弱,正疏不用,故与干姜温升脾木。赤石脂,薄甘入脉,本为土质,补土正湿,堵漏止渗。本方更服其末入肠胃,由外作用于胃肠血脉,与汤液内外合力,补脉堵漏之力倍增。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第307条)
【辨解】本条补充桃花汤病证。少阴病,便脓血者,可以伴有腹痛,下利不止,小便不利等病证。腹痛者,燥湿生寒,寒風拘急筋脉而有痛。下焦虚寒不治,寒風不断,邪風动泄,故有下利不止。因为下利不止,水液倒入胃肠而去,故小便不利。粳米赤石脂,薄甘气平,兼入三焦,有复正三焦水道之功,故本病亦与桃花汤主之。
但总体而言,桃花汤治标不治本,下焦虚寒不解,则病因未除,下利便血可止,而少阴之病不可谓治愈。
【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第308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一般认为,刺为泻(燥热),灸是补(阳火)。但是,治方医学认为,经络治疗,无论刺灸,均是导引人体先天精髓能量,和解寒热。先天精髓能量,即先天太极中和能量,其中和之力,远胜药物之平气,因此,临床之中,一针解病者,比比皆是。但是,艾灸有所不同,它在导引经络能量之同时,亦施加火气与人,如116条曰:“火气虽微,内功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故需谨慎,病热病燥者,尤其燥客脉腑者,不可施灸,施之为逆。
【原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第309条)
吴茱萸一升 生姜(切)六两 人参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寒客胃腑与脉腑之证治。少阴病,吐利,是胃肠客寒,邪風动泄之病证。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乃心力虚弱,脉腑客寒之病证。本病寒邪,既有外感,亦有内生,乃内外合邪。
吐者,外感寒邪客入胃部而致吐也。利者,内生寒邪客入肠部而致利也。少阴病精髓减出,心阳必虚,故温阳正气难枢四肢之远,又逢寒邪客入脉腑,先犯正气虚处,于是发为厥逆。心阳本虚,即心神不安,而生虚烦。又逢脉腑客邪,则生实烦,虚实交叠,故有烦躁欲死。必须先治其标,驱散胃脉寒邪,固土养心以安神,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薄辛温热,入胃入脉,扫荡寒邪,本病似乎非其莫属。生姜,厚辛气温,入脾升木,安魂止躁;入心补阳,安神消烦。人参大枣,厚甘气平,入心固土,养心安神,和解寒邪。四品二味,主治脾胃心脉,中和温热,固本祛寒,消因治机。若加附子,标本同治,更佳。
【原文】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第310条)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外感热邪致病之证治。热伤少阴,三焦心肾胃肠同受,发为本病诸证。
本病外感热邪,三焦先受。本病外邪不厉,未发为温病,三焦热淫内部销化,而未外发,故无发热病证。因无外证,故易造成辨证错误。后世更受少阴病冠首所困,亦因《伤寒》不详温病之错误认识,皆从少阴阴亏,虚火(或称阴火)上浮作解,不辨外感热邪之真相。少阴水藏,若无外感热邪,少阴何以阴亏?
三焦淫热,肾机命门寒封被伤,是谓少阴病,亦是温病。精髓流溢,更使三焦热淫,变成内外合邪,因此引发诸证。三焦客热,蒸水化湿,淫积中焦上焦,故有胸满。此满无结,与少阳病引起之胸满不同。热邪客犯心脉,则有心烦。热邪客犯咽喉,病发咽痛。温病者,三焦上下俱热,客犯胃肠之肠部,病发下利。
猪肤汤,其实三品一味。猪肤薄甘,入脉入焦,微寒清热,于本病轻微温病,甚为恰当。入脉清热则除烦,入焦清热则消因,咽痛下利可解。白蜜厚甘,入心入肺,和平微凉,和解热邪,于咽喉痛热尤佳。白粉,即米粉,薄甘气平,入脉入焦,亦能除热。白粉性涩止滑,功似石脂,兼治下利。
借此提出一重要认识,即《伤寒》之太阳病,无论伤寒还是病温,实际都是太少同病。伤寒,则肺藏先受,传入心脉中枢,于是枢动命门增开,精髓增出,在三焦发热抗寒,因此,三焦发热与脉浮(寒热皆入脉腑)同步。此少阴命门异常打开,严格说来,亦是少阴病。此命门异常,由内部调动,故未作少阴病论,而但说太阳病。温病者,则三焦先受,直入下焦,热伤少阴寒藏,精髓流溢,使三焦更发淫热,此亦太少同病。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第311条)
甘草汤: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辨解】本条补充上条阐述少阴轻微病热之咽痛治法。本病生甘草与桔梗之用,可证少阴阴亏,虚火(或称阴火)上浮之说有误。
本病咽痛,而无它证,乃热邪轻微客入肺焦,是肺焦同受,故只是上焦病热,未及下焦少阴,亦未客犯心脉,因此,严格说来不算少阴病,属于六经之手太阴(肺)病。谓其少阴病,可与上条作一对照。
甘草汤与桔梗汤之甘草,皆为生甘草,《伤寒》唯此。甘草生炙,气用有别,生者平凉,炙者微温。本是温病,故用生者。生草平凉,厚甘入心入肺,和降邪热。咽喉乃肺焦之内窍,故生草可治咽喉痛热。若不差,加桔梗,说明生草之和降,力轻不及。桔梗厚辛微温,升木疏水,交通上下,善解上焦热淫咽痛。若是少阴阴虚,哪有寒水上疏?可见本病少阴阴虚之说有误。
【原文】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第312条)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去黄)一枚,内苦酒于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咽含之,不差,更作三剂。
【辨解】本条补充上条之重证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此咽喉病热之重者。生疮者有虫,有虫则有邪風,風自邪热。
咽喉乃肺焦与胃腑共管地带,故咽喉病,既是肺焦客邪,亦是胃腑客邪。苦酒汤之半夏,厚辛入脾,气平固本,和解热邪,扶木正風,沟通水火,有桔梗之功。苦酒即酸醋,厚酸气平,生燥止風而治虫,以现代医学来说,叫做杀菌消炎。鸡子清,薄甘入脉入焦,气平微寒,和降邪热,此为消因。
本条与上条均无心烦,而310条之猪肤汤证则有心烦,此充分证明心非火藏,否则,所有火热之病,必定心烦。反之,若心为火藏,则少阴病寒,不能心烦,而309条之吴茱萸汤证却有烦躁欲死。可见,《伤寒》经典,通篇揭露六经中医之理论错漏。
【原文】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第313条)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煮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辨解】本条阐述肺胃之内窍中風,病咽喉痛治法。咽喉客热,可令咽痛,咽喉客寒,亦能令咽痛,半夏散或汤主之。
半夏,厚辛入脾,气平固本,寒热皆治。咽喉痛者,热邪或寒邪拘急其筋肉所致,治与半夏,扶正而祛邪。桂枝,薄辛入胃,正風升木,咽喉痛寒者,用之适宜。炙甘草,厚甘入肺,微温散寒,咽喉乃肺之内窍,寒客致痛者,相宜。
【原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第314条)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寒水下利治法。少阴病,下利,本有寒热之分,但少阴热利,实乃三焦热淫客入胃腑之病变,故少阴病下利,主要指寒利。少阴寒利,病机在脾胃,只是病因在命门不开,精髓减出,以致下焦虚寒。若是追根究底,命门之所以不开,自有其因,外感寒邪难免。
白通汤之气味治方,正在脾胃少阴,可谓标本同治。葱白气温,薄辛入胃入脉,入胃则散寒正風而止利;入脉则升阳通脉,助姜附健运中枢,枢开命门。干姜附子,厚辛气温,入脾入心,入脾则接续肾阳不出,升木正風,复正疏利;入心则升阳健枢,枢动命门。附子更兼薄咸之味,入膀胱胃腑,温化寒邪,复正脾机与命门。
【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第315条)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辨解】本条接上条补充阐述少阴病下利,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之治法及预后。
少阴病下利,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说明此寒非同小可,就连姜附亦无能为力。非超常手段不可解。猪胆汁者,医书皆谓其气寒,实乃有误。燥者,热之极也,九阳之气也,燥气之精也,寒之肇端,而非寒也。过了它,就是寒。因此,猪胆汁之用,乃是破解奇寒之霹雳手段。猪胆之厚苦极热,直捣下焦,作用于命门,因此,有可能使命门暴开,令脉暴出。脉暴不续者,精髓本竭也,故命门暴开,好比回光返照,其人必死。其死,死于原本该死,而非猪胆之过。若按治方医学之理论,猪胆汁之气味治方,在胆腑,主要治理是开燥结。脉不出者,可谓脉腑燥结也,故猪胆汁入脉,可令结脉复出。
再说人尿,医书亦谓其气寒,实乃有误。人尿出自寒腑不假,但是其中蕴热。膀胱寒腑,封藏为本,并非封藏寒水,而是以其寒藏之性,封藏阳热,故尿中有热。又,《内经》谓膀胱乃洲都之官,气化而能出。气化膀胱者,既是三焦之热,亦是坎中之阳,可见尿中有热。其味咸,随坎水入血脉(坎水为血之基,故血味咸),其阳具坎中真阳之性,最能救心阳之将竭。脉微垂死之人,若人尿不能救,它药无效。条文说,若无胆,亦可用,可见,人尿之功,尚在猪胆之上,因为毕竟是猪胆,乃后天之极阳,不具人类真阳之性。西人谓人尿不卫生,原因没有文化,若救死不“卫”生,还有何者更“卫”生。又,于人而言,身外之万物,有何物能比自身之物更干净者?胆汁源于肝机,人尿源于命门,其中必有先天精髓之残余。现代医学亦有药物,尤其激素之类,提炼自人尿,且自孕妇之尿。所谓激素者,有先天之精也。
【原文】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第316条)
白术二两 芍药三两 茯苓三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有水气之证治。所谓有水气,实乃三焦不温,決渎失政,水道不通,寒水内涝。
小便不利,证明三焦決渎失政,水道不通,病因命门闭锁,精髓减出,以致三焦不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均为寒邪侵犯脾主筋肉之病证,沉重者,寒中夹水也,或谓寒湿也,即条文所谓水气也。沉重疼痛在四肢者,四肢离心机最远,阳热最弱,故客邪易犯也。自下利者,寒水泛滥,客犯胃腑肠部,邪風动泄也。水道不通,但寒无热,故曰寒水内涝。
真武汤治水之方,犹治内涝。若小便利,说明三焦尚有热,未成内涝,病势为轻,故无需茯苓入脉入焦正湿利水。若下利者,说明三焦但寒不热,故无需芍药中和寒热,而加干姜升木正疏。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原因生姜较之干姜更能入胃腑。其实无需亦不应去附子,但加生姜为佳。
对《伤寒》或证较多之治方,定要注意,不可误入药证对治之歧途,而要始终扣住气味治方,消因治机之药理与治理。
【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第317条)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里寒外热之证治。关键要辨明本病外热从何而来。
少阴病,脉不出,表示命门不开,精髓不出,必然三焦不温,本当恶寒,甚至踡卧,反身不恶寒,而面色赤。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胆腑燥淫,客入三焦化热,而且燥淫得厉害,方能令反不恶寒而面赤。面赤或面紫,皆西方肝胆之色现。若是三焦本热,则有潮热高热。此所谓(里寒)外热者,非三焦正出,乃是客燥化热。或问,胆腑何以燥淫?原因肝藏伤寒,寒自外感,或自下焦。六经中医无此病理,一直解作阴盛格阳,但始终不解此“阳”何来。格或不格,并非要紧,阳自何来才是要害。《伤寒》虽未直接阐明肝寒胆燥,以及燥客三焦化热之病理,但隐于条文与治方之中,只是后人无力将其发明出来。
下利清谷,是指水谷不化,表示胃腑正气虚衰至极,亦即客犯寒邪盛极。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是脉证相应,表示心力虚极,命门几闭。此脉证又与寒盛相应。或腹痛者,脾胃俱虚也。或干呕者,燥结无風,燥湿生热,热邪生風,故欲呕而不能,是为干呕也。或咽痛者,燥客胃腑,化热伤筋也。或利止者,燥结風邪也。脉不出者,心衰脉燥也。
通脉四逆汤,心肾同治,即手足少阴同治,治理玄机,全在枢开命门。命门一开,好比寒冬见日,阴寒散尽,病因消失,诸证自愈。通脉四逆汤,治本之作。下一条有四逆散者,乃治标之作。
少阴病,脉不出者,主与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重用附子干姜,由此可见,脉动之机关在足少阴肾,在肾机命门,脉动之能力,源自肾机命门输出之精髓。而精髓之根源在乾阳髓海,即首脑元机,此乃人体之命根。而脉动之直接“机械”则为手少阴心,此乃中央枢机。所谓候脉即是候心,候心即是候肾,根本则是候脑。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第318条)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之四逆三证治。本条可谓上一条之补充,上一条未治燥邪而治在少阴根本,本条主治燥邪而随证兼治寒邪。
少阴病,四逆,证明少阴命门伤寒,命门减开,精髓减出,心枢乏力,三焦不热,下焦寒淫。内外寒邪合流,侵犯肝机,使病肝寒胆燥。燥淫客犯它藏它腑,就成病因。燥邪客入脉腑,燥湿生结,加上心枢乏力,寒邪必然占领四肢发为四逆。若咳者,寒邪与燥邪入肺也。若悸者,寒邪入脉入胃也。若小便不利者,三焦客燥,燥湿生结,決渎失政,水道不通也。若腹中痛者,胃肠客寒也。若泄利者,肠部客客寒生風,邪風动泄也;若下重者,肛门肠膜经脉寒湿水肿也。
四逆散,主要治方在肺焦肝胆。炙甘草,厚甘入心入肺,气平微温驱寒,复正心枢,归正水道。枳实,厚苦气寒,入焦入胆,清热降燥。柴胡芍药,薄苦气平,入肺入肝,和解肺寒焦热,肝寒胆燥。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其薄辛薄苦,薄辛入胃肠脉腑,功在肠部(薄苦可入下焦),气温散寒,除湿淫水肿,止泄利后重。附子应该入方,而非仅作随证加减,因为四逆之根源在命门精髓不出。余不赘。
四逆散既然治肝郁燥淫,那就不限于少阴病,而是但凡肝郁燥淫皆治,包括神情极变导致的肝郁燥淫。
【原文】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第319条)
【辨解】本条补充上条阐述少阴生寒,少阳生燥,寒燥两邪客犯致病之证治。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均是胃肠客寒之病证;咳而呕,是肺藏与胃腑客寒或客燥之病证,是下焦寒邪逐渐上犯之证明;渴,乃胃腑客燥之病证,下利亦令渴;心烦不得眠,是心虚,加上脉腑客燥之病证。
本病与猪苓汤,提示对猪苓汤不能仅作功能性(利小便)理解,应该从气味治方的高度认识。二苓阿胶,滑石泽泻,五品全甘,一众入脉入焦,正湿決渎。入脉正湿者,寒热(燥邪化热)和解于脉腑,湿淫重归水道。決渎者,平衡各路水利,损有余而补不足也。本方意义,指出治燥热不独苦寒清降,治寒邪不但咸温化解,尚可平气和解。和解者,不仅和解于各个生机,更可整体和解于中央枢机。
《伤寒》论厥,谓阴阳不相顺接,猪苓汤方,彰显和平交接阴阳之义,亦即太极冲和阴阳之义。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320条)
【原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一法用大柴胡。(第321条)
【原文】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322条)
【辨解】从320条至322条,阐述三阳病,热燥伤津,即伤肾本之证治。肾藏为水藏,水就是肾藏之本,无水便无所谓肾藏。
在少阴篇阐述大承气汤证,进一步证明,《伤寒》之太阳病总统六经病,进一步证明,承气汤不独为下大便而设,乃是清热降燥,保津液之代表治方。
同时还证明,承气汤所清解之燥热,不是阳明胃家之产物,而是另有出处,因为在少阴病这里,无论如何找不出少阴病寒,而引起胃肠发热生燥之因果关系。但是,古今医注家,要么说少阴病之热邪影响了阳明,但少阴病之热邪从何而来,说不明白。要么强行将阳明与少阴联系起来,却讲不清道理。
本病是温病吗?不是,若是温病,不会用大承气汤,因为大承气汤有厚朴之重用,专为肺肝伤寒而设。本病就是《伤寒》之阳明病,实际是三阳合病。阳明病或少阴病,与大承气汤急下之,目的就是要避免命门病温,造成水不藏精,精髓流溢,乃至真阳飞越之严重后果。
321条有自利清水,色纯青之病证,是对阳明病胃肠燥结的病证补充。其病理相当深刻,值得认真辨明。六经中医,将自利清水解释为津液下渗,或热结旁流,是指胃中有燥屎,故水从燥屎旁流,而燥屎不下。关键是要回答,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证状?既有津液下渗,说明胃肠并非无津液,既然有津液,大便为何燥结?原因就在胃腑有客燥。燥邪客入胃腑,并非燥邪本身能将津液消灭,而是燥邪与糟粕之中的湿水相遇,必生热風,邪泄湿水脱离糟粕,湿水或渗入脉腑出为汗,或渗入三焦出为小便,本病则直接下利清水。燥邪化热之風,有燥邪牵制,只能渗利,而不能下利,否则就不会产生燥屎。问题是,为什么自利清水,而燥屎不能下?原因还在燥邪。燥邪客入胃腑,必然损伤(燥结)胃腑正風。常人大便能下,需要正風挪动,否则,就会停在横结肠部,即绕脐痛所对应之部位。正風可以挪动大便离开横结肠部,然后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出,到了肛口,由正風与脾木之正疏控制排出。如果正風被燥结了,大便就会停在横结肠部,被燥邪及其所生之热邪和邪風揉炼成燥屎,继续停在那里。因为燥邪本性横结,可以上满,而不喜下行。若是胃肠出现大風,就会泄利,推动横结肠部之燥屎排出,大承气汤之所以下燥屎,其原理就是能在肠部产生大风泄利,同时,寒药与燥热相搏而生湿,还有咸平生湿之品开结,合大風使燥屎泄利而出。燥屎无大風不能出,但是水液则无風亦能行,因为水性润下,所以有燥屎者,只能自利清水,而不能解大便。
最后,还得说回来,大承气汤为清热降燥,大便燥结只是燥热非常严重,必须“急下”之证明或根据。少阴病言大承气汤证治,不是说少阴病寒或病热产生大承气汤证,而是少阴病大承气汤证,具有少阴失水(藏)之意义。
【原文】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第323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寒之治则——急温之。少阴病提纲,脉细微,加上沉,就是脉沉细微,说明命门将闭,故曰急温之。温之与四逆汤,以其门枢并治,且附子大温,为用温之极。
【原文】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第324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寒燥相抟,既不可吐,亦不可下,只能温之证治。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此三焦寒水上泛,客入胃中,故饮食入口则吐。又,胃中客燥,燥结寒湿生痰,燥湿化热,热生邪風,風燥相抟,故欲吐不能。燥客三焦,燥湿生结,亦能生痰,同时化热,故心中温温,闷闷然欲吐之而后快。
得病之初,先有手足寒,即四逆。此少阴病之证明,即命门寒闭,精髓减出,三焦变冷。下焦寒邪上泛,客入肝藏,使肝寒胆燥,胆腑燥淫,客入脉腑,则有脉弦迟。弦者燥也,迟者下焦寒淫也。燥淫客入中焦,结湿生痰,阻塞于胸中,故有心中温温,此所谓胸中实也,但下焦已寒,故不可下,当吐之。
此病膈上有寒饮,故不可吐之。既不可下,亦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或问,既有燥结,何以姜附温之?姜附入藏,而燥邪在腑,故可与姜附温之。又,附子兼有薄苦,故能入肺入肝,胆腑燥淫,源于肝藏受寒,故宜附子温之。四逆汤不仅治手足少阴,乃是肾肺脾肝心五机同治。
【原文】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第325条)
【辨解】本条阐述少阴病寒水上泛,呕多利少之证治。少阴病,下焦寒淫,本应肠部病重,故下利为主,即所谓必数更衣。若是寒水上泛于胃部,并且客入脉腑,则是呕多而且汗出。少阴汗出者,寒邪生風,風邪泄湿也,此乃寒風冷汗。脉微者,心力虚也。脉涩者,因汗出而津液虚亏也。又,脉腑客寒(燥),亦令脉涩。本病寒邪犯于胃脉,故曰当温其上。温其上,不用四逆汤,而施灸术。其实,病证在上,但病因在下,故宜四逆汤,且四逆汤更治心脉。
概而言之,《伤寒》之少阴病,包含足少阴病,手少阴病,三阳合病导致失津液(即大承气汤证),以及足少阴病寒所引起的继发病。足少阴病又包括病寒与病热,主要是病寒。又,少阴病多厥逆与吐利,实乃进入厥阴病,因为厥阴病之主要病证亦是厥逆与吐利,其病理主要就是肾机命门精髓不出,脾胃生机无源,乃两阴交尽(厥阴)仍然无阳也,即所谓阴阳不相顺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