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临王羲之《奉告帖》

编者按---多遍临写的意义

明代的赵宧光在其《寒山帚谈》中论述:

“仿帖不得不记前人笔画,

又不得全泯前人笔画,

比量彼之异,生发我之作用,

变化随宜,始称善学”。

那么也就是说

在临帖学书的过程中得其形似不如得其笔法,

得其笔法不如得其意。

但是呢,法由形得,意由法生。

所以,

我们在临摹学习中,

当先求形似,形似既得,

又不可全泥于前人结构点画,

要知改造之法,反复再三,

功夫既久,自然神采现出。

临王羲之《奉告帖》

第一遍临写

临帖时速度要慢,但即便慢也要有节奏感。

一味的慢,没有节奏,就显得“肉”。

譬如写弧线,如果太慢了就“肉”,

所以要相对快一点。

快和慢的把握需要多摸索、多练习。

第二遍临写

握笔不要太紧,

太紧了写字的时候不自如。

要借助于身体,用笔要稳,

一招一式,要有来历。

第三遍临写

写“王字”要体会摇桨的感觉。

这样书写的字才写得安逸、沉着、从容。

线条凝练,书写的动作也比较舒展。

其实临帖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就可以从临到创,

渐渐过渡并进入到创作。

临 帖 对 比

告慰

可耳

惟垂心

白以具

临习作品全貌图

关 于 临 本

《宣和书谱》王羲之行书目中着有此帖。此帖第一行“羲之”的“之”字似多一笔,极不自然,第三行“耳”字末笔长竖亦不自然。这是《阁帖》摹勒过程中讹误失真的明显证据。又,第二行“伯熊过见之,悲酸”一句,按文义是说伯熊其人过世,令人悲酸。句中有一“见”字,则于文理不通。北宋刘次庄《法帖释文》、明顾从义《法帖释文考异》提出这一问题。清王澍认爲“过见之”的“见”释为“兄”也通,其实依然不通。伯熊,《右军书记》中《伯熊帖》云:“伯熊上下安和……可令熊知消息。”《澄清堂帖》收刻此帖。

王羲之书,搨本。四行,三十六字,行书。

释文:

羲之白:奉告慰反侧,伏想比安和。伯熊过见之,悲酸。大都可耳,惟垂心。羲之平平,一日白以具。

搜索建议:临王羲之《奉告帖》  
热博

 好文:朋友不常联系经典句子

我的朋友们,我们很久没联系了。不是感情变了,而是我们的生活变了,毕竟年龄增长了,肩负的责任重了、身边的牵挂多了,人生价值观有差异了......不知不觉间,我们不...(展开)

热博

 民间秘方14则

1、胆结石秘方:斑蝥0.06克,芒硝6克,鸡内金6克,石决明60克。用法:鸡内金炮炙后语斑蝥、芒硝共研为细末。石决明水煎送服,每日两次分服。方解:本方治疗胆结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