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齐鲁大地分外热闹。今天(10月10日)出版的《大众日报》,刊发两篇报道,关注莱州、济宁如何热热闹闹过秋。一起来看。
“老外”爱上乡村大集
感受莱州乡村振兴新风貌
近日,来自泰国、越南、俄罗斯的外国网红博主走进莱州,他们赶大集、看民居、赏非遗、品美食,体验中国的农村文化生活,领略和美乡村的文明风貌和田园风光。《大众日报》3版刊发《“老外”爱上乡村大集》,记录外国网红们眼中的莱州农村。
近日,莱州市金仓街道仓南村的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在敲鼓的人中,一位金发外国人引人注目。“我是第一次体验锣鼓表演,很新鲜、很有趣,但是我还没跟上他们的节奏,有机会的话我还想再练练。”来自俄罗斯的安特说。
当天,来自泰国、越南、俄罗斯的外国网红走进莱州农村,他们赶大集、看民居、赏非遗、品美食,体验中国的农村文化生活,领略和美乡村的文明风貌和田园风光。
仓南村是“山东省绿化示范村”“山东省森林村居”。近年来,该村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对村庄道路进行硬化、美化、亮化,建起文化广场和村民文明生活中心,走出一条“富民强村、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路子。干净整洁的街道、白墙红瓦的院落、独具特色的门楼,给外国网红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村民薛秀芬家里,来自越南的阮妆诗对屋里的设计非常好奇。“院子里为什么要用玻璃罩起来?屋顶上装管子有什么用?”薛大姐耐心地跟她解释,并和她聊起了家常。“看到大家在这里生活得很舒服,我都想搬到这里来住啦。”阮妆诗打趣地说。
恰逢莱州朱桥大集,外国网红们又来到朱桥镇,体验乡村大集的烟火气。
朱桥大集始于明朝,农历一、六是约定俗成的赶集日。现在,朱桥大集由两条长度各近1公里的南北主干路和四条长度各近200米的东西路组成,面积近4万平方米。蔬菜、海鲜、杂货、古玩、手造……大集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伴随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
刚到集口,一股股浓浓的羊汤味扑鼻而来。据了解,朱桥羊汤在胶东地区赫赫有名,在朱桥大集上,常年都有卖羊汤的摊位。扎个帐篷,四周用布帘围挡起来,支起两口大锅,再摆上长桌、长板凳,客人们随到随吃。
记者在现场看到,摊主将生羊肉片在老汤里焯熟后倒入碗里,碗底根据客人的喜好放一些焯熟的羊血羊杂,然后再倒上老汤,加上适量的葱花香菜,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就做好了。再配上刚炸好的面鱼,每个食客吃得心满意足。“在我们那里,羊肉一般都是烤着吃,这种做法比较少见,这里的羊汤肯定好吃。”来自泰国的维东坦马萨特说。维东坦马萨特对搭配羊汤的面鱼很感兴趣,“这个真香,我喜欢吃。”她伸出大拇指点了个赞。
朱桥大集的烟火气很快感染了外国网红们,他们纷纷融入人群,挑选自己心仪的特色产品。
在面塑摊位前,来自越南的阮氏清清被各种花色、各种样式的面塑制品吸引,摊主认真地向她讲解这些面塑的寓意和制作方法。“你看这条鱼多像,这些花也很漂亮。”阮氏清清说,“如果她不告诉我,我真不知道这些是用面粉制作出来的,每个面塑背后都有故事,中国的文化真了不起。”
稻菽翻浪、瓜果飘香、鱼肥蟹美
济宁田野,“丰”景正美
良畴沃野,阡陌如绣。近年来,济宁市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锚定“提质增产高效”一个目标,通过整好田、育好种、养好苗、服好务、收好粮五措并举,提升粮食单产水平,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大众日报》刊发《运河两岸,“丰”景正美》,描绘了一幅属于济宁的秋日丰收画卷。
仲秋时节,济宁运河两岸稻菽翻浪、瓜果飘香、鱼肥蟹美,一派丰收景象。近日,记者深入济宁“三秋”生产一线,探访今年的丰收新鲜事。
在“运河水脊”汶上县,万亩方田里一派金秋盛景,机器轰鸣,颗粒归仓。“你看今年的玉米粒粒封顶,一点花粒没有,又是一个大丰收。”次邱镇种粮大户贾维涛告诉记者,今年他种了1000亩玉米,亩株数比往年增加1300多株,预计亩增收300斤、150多元。近年来,汶上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产能稳步提高,特色产业加速发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农业农村大发展,带动农民大丰收。汶上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土地流转、粮食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走在全省前列。
千里沃野展露新颜。近年来,济宁市以产业之基彰显生态之美,以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一步步从“纸上画卷”演变为“现实生活”。
京杭大运河穿微山湖而过,10月的“湖上田野”是另一派丰收景象。“现在的螃蟹正肥,这一笼能收四五十斤,一斤能卖到80元。”在微山县韩庄湾的大闸蟹生态养殖基地,蟹农们正忙着捕捞螃蟹。近年来,微山县推广高位池标准化养殖模式,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不再受天气、水位等自然因素影响,螃蟹产量提高,养殖户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像这样的高标准螃蟹养殖基地,微山县有20万亩左右,年总产量达1.5万吨。
良畴沃野,阡陌如绣。近年来,济宁市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锚定“提质增产高效”一个目标,通过整好田、育好种、养好苗、服好务、收好粮五措并举,提升粮食单产水平,筑牢粮食安全根基。2022年,济宁市粮食产量达97.94亿斤,实现“21连丰”。
济宁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宜居乡村。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5.07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28元、增长5.6%。金乡大蒜、邹城蘑菇、微山渔湖产品、鱼台稻虾、汶上芦花鸡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
作为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邹城每天有超过1000吨的食用菌销往全国各地。在山东友和菌业有限公司,一瓶瓶已经成熟的金针菇,正在通过生产线来到包装车间,由工人加工包装。车间负责人郭和焕介绍:“全程智能化、工厂化生产,一个车间一天生产160吨金针菇。可以这么说,北京人的餐桌上,每三包金针菇里面就有一包来自我们公司。”
惊人的产能和效率刷新了记者对现代化农业的认识。近年来,邹城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科技支撑,实现农业工业化、农业智慧化、农业产业化。在工厂化栽培技术、智能化控制系统、自动化工艺装备、手术室等级的环境控制等加持下,邹城市年产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等20多个品种、38万吨食用菌,让小蘑菇撑起了致富伞。
记者:从春龙 王浩奇 高峰
通讯员:姜建彬 张延军
内容转化:李欣苁
大众日报客户端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