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喜欢打盹。而且,这位伟大的发明家在小睡时有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小动作:手里拿着一个钢球。
爱迪生的想法是:当他刚开始进入睡眠时,肌肉会放松,手里的钢球会掉到地板上,发出的声音会把他唤醒,而这个时候他的脑子里会冒出一些神奇的创意想法,可以解决很多复杂问题。
那么,爱迪生的这个做法真的有科学依据吗?普通人值不值得学呢?
法国巴黎大脑研究所(Paris Brain Institute)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在2021年12月,他们把研究结果发表在了《SCIENCE ADVANCES》(科学前沿)杂志上。
研究人员招募了多名容易睡着的志愿者,让他们在黑暗的房间里闭着眼睛坐在椅子上休息20分钟,同时右手拿着一个塑料瓶,用脑电图记录他们的脑电波活动。
如果瓶子掉下来,就让他们立刻说出刚才的梦境(如果有的话),以及此刻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
为了判断是否真的会出现创意点子,志愿者还被要求做数学题——用某种规则将8位数字的字符串转换成新的7位数字的字符串。
特别的地方在于,这个题目其实有一种非常巧妙的解答方法,但研究团队没有告诉志愿者,就是想看看,他们能否通过爱迪生的打盹方法来发现。
志愿者分为3组:
清醒组:49人,在整个休息期间都保持清醒。N1组:24人,脑电图发现进入了N1期睡眠就把人唤醒。(N1是浅睡眠,是睡眠的第一阶段)N2组:14人,脑电图发现进入N2期睡眠后把人唤醒。(N2也是浅睡眠,是睡眠的第2阶段,比N1要深一点)
结果发现,在瓶子掉落前的24秒,脑电图显示出现了delta波。delta波的累积被认为是深度睡眠的特征。
实验中,瓶子掉落后发出的声音可以把志愿者唤醒(100%唤醒)。这说明,爱迪生的方法的确可以阻止他进入深睡眠,只让他停留在浅睡眠阶段。
接下来的问题是,从浅睡眠中醒来,真的可以让大脑产生金点子,顿悟出某些创意吗?
答案是:很有可能。
在刚才3组人群中,N1组中发现巧妙解题方法的人数占83.3%(24例中有20例);而在清醒组中,这个数据是30.6%(49例中有15例);N2组中的数据是14.3%(14人中有2人)。
也就是说,从最初的浅睡眠N1期醒来时,灵感一现(Eureka moment)能力最强,是不睡觉组的2.7倍,是N2组的5.8倍。
换句话说,与不睡觉或深度睡眠相比,从浅睡中醒来让你更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爱迪生是对的。
不过,研究团队还说,这个灵光一现并不是在睡醒后立即出现,而是在平均94次试验之后才有。(看来,抓灵感着实没那么容易)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研究给了人们2个启示:
1、深睡眠很重要,但浅睡眠也不是一无是处,而且有些时候会制造神奇。
2、如果你累了,工作没头绪了,去打个盹可能比喝杯咖啡好。不过要注意,别睡太久,10分钟就好。
你为什么睡不好,答案就在这个公式里。推荐阅读《睡眠公式》。
参考文献: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j5866
作者:余周伟
公众号:sjnk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