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回避行业发展中产生的泡沫问题,也不用回避如今的寒冬问题,这是这些年行业发展过程中,资本和产业这两条线,预期严重错配所致。
只有做源头创新,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一定要坚持走创新这条路,只有创新才能进入欧美市场,如果只是me too的产品,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些市场。
下一步企业可以围绕“一带一路”,围绕着如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去努力,在国内卷,不如一起去国际上卷。
随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一定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12月3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农工党中央办公厅、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理委员会、杭州市投资促进局主办,农工党中央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农工党中央生物技术与药学工作委员会、农工党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E药经理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承办的 2022"第十四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主论坛的“医药新周期下的资本、技术与产业整合”圆桌对话中, 天汇资本业务合伙人邓建良与汇宇制药创始人兼董事长丁兆、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杭州皓阳生物董事长、联合创始人李浩强、海创药业创始人/董事长/总裁陈元伟、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戚飞,分别代表行业供应链上游、转型期药企、创新药企以及投融资机构就近年来行业发展情况、挑战,以及未来行业的创新、发展趋势展开了深入探讨。
01 估值体系回归,产业与资本正在重归平衡
在短短的几年内,无论是仿制药企还是创新药企,其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前行业对创新药的预期非常高,但是由于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及医保谈判的推行,PD-1产品的价格从一年20-30万元下降到了3万元一年左右。并且不少Biotech企业希望自己登陆资本市场之后,自己建厂、研发、进行商业化,打造自己生态圈,这导致各种资源价格飞涨,为产业的发展埋下了一大隐患。
对于供应链上游企业而言,过去几年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挑战方面,与会嘉宾承认,受资本市场以及疫情的影响,确实有不少原本要推行的项目推迟进行甚至取消,但是另一方面,显而易见的是让国产替代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一些产业链上游企业能够获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此次周期中生物医药产业的泡沫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其实2015年之前,整个生物医药投资还不成体系,那时涌现的生物医药公司还处于非常艰难的发展阶段。这几年资本和产业也在不断的成熟。
与会嘉宾强调,大家不用回避过去两年行业发展中产生的泡沫问题,也不用回避如今的寒冬问题。这是行业发展过程中,资本和产业这两条线,发生预期严重错配所致。产业界认为是行业正常的高速增长过程,但是资本的预期是超高速,恨不得要去填补整个资本领域投资的空白。这种严重错配,导致了近两年行业项目估值体系重构,所有的估值体系都高了约2~3倍,而如今,只不过是估值体系回归。
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经历一些阵痛,导致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缩减、企业融资困难。但是,对于这一周期何时过去,有嘉宾表示,尽管疫情管控发生变化,但是产业重回正轨以及资本信心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接下来行业还会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待产业界和资本界重回平衡,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周期。
而此次周期的变化,则倒逼了产业创新升级。对于仿制药企而言,则需要向更高难度的复杂制药、改良型新药以及海外市场进发。而对于创新药企而言,一位嘉宾表示,产品不一定非得是first in class,但是至少要比其他同类产品更好,有差异化、竞争力。对于创新药企而言,一方面要更加专注,例如专注癌症,那么需要再细化到具体疾病领域,并在这一领域中深耕,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或者技术平台。二是,无论借助什么样的技术平台,产品方面一定要有差异化,并不断向源头创新努力。
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是,医药行业研发项目的多样性正在逐渐增加,一开始大家集中在单抗,领域,此后陆续出现了双抗、ADC,现在还有双抗ADC等,并且项目的迭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与会嘉宾认为这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适应竞争,改变自我的努力之一。
另外经过此次洗礼,行业整合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强强联合,这非常有利于行业长期的发展。一位嘉宾在会上预测,接下来将会有不少并购重组案例的发生,包括一些同行的并购或者资源的整合,一些企业将从重资产的运营重回轻资产发展模式。尽管这样的时期还会持续一段时期,但是通过资源重置,各企业将精力集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仅提高了研发和项目运行效率,从长远来看非常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尽管当前中国Biotech和大药企的合作还相对较少,但是参照美国比较成熟的生态链来看,与会嘉宾相信,未来国内也会形成类似的产业分工,即Biotech专注创新,Bigpharma专注于临床研究和市场推广。
与会嘉宾坚信,随着中国底层技术以及关键设备、耗材、人力成本方面等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逐渐完善,尤其是耗材设备的国产化,整个产业的的成本将大幅下降,将来中国在生物制药产业一定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而那些真正具有创新实力的企业,可能会受市场阶段性的影响,但是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修正、完善,相关企业终会恢复元气,获得更好的发展。
02 只有做源头创新,才有可能是真创新
与会嘉宾强调,一定要坚持走创新这条路,也只有创新才能进入欧美市场,如果说是me too产品,解决不了他们新的问题和需求,就根本不可能进入这些市场。而只有做源头创新,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到创新。
源头创新的做法其实有多种,例如可以从诸多患者中筛选新靶点,也可以与高校或相关机构合作,或者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一些探索性的验证性试验。但是如果不从生物肌理、功效性的试验去做探索,实际上还是跟随式的创新,很难避免与大药企去进行同台竞技。
当前世界上那些还没有进入临床的靶点,是非常有价值的,企业可以通过既有的学术研究基础,进行内部的生物验证性研究,对一些靶点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个真正有临床价值的、真正创新的药物。
而且创新并不是说一蹴而就的。此次估值的回归,长期来看对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是一件好事情。医药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是一个以10年为期的行业,它更需要的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成长,而不是短期的暴起暴跌。
在资本市场特别热的情况下,无论劣币和良币都会拿到资源,大家一起进行恶性的竞争。当一切回归冷静状态,最后胜出的一定是良币。大家开始去做真正的创新,去做一些慢工出细活的事情。
曾经,在中国生物医药快速崛起时期,大家期待着in China for global,通过利用中国的工程师优势和红利,用低成本的产品去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与会嘉宾表示, 随着整个行业的变化,对企业的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in China for global,而是in global for global, in China for “Belt and Road”。 我们承认,真正的创新非常难,并且中国真正从原始科研成果转化,再推到临床,到最后上市的这种案例非常的少,但是随着全球竞争的发展,如果真要去挑战欧美市场,就必须是站在全球下的视角,真正做全球的创新。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内卷为中国患者真真切切的带来了价值。 它让中国的老百姓提前用上了便宜的好药。与会嘉宾建议,下一步企业可以围绕“一带一路”,围绕着如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去努力,我们在国内卷,不如一起到国际上去卷。相信中国整个医药工业未来一定能够席卷全世界,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当中国境内的好企业,一旦杀出来,那么在国际上就是巨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