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个创业公司的创始人聊天,问他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段进行创业,他给了我三个理由:
第一,现在整体互联网行业已经趋于稳定,从个人收入角度,如果想实现财务自由,在一家成熟的公司已经基本不可能实现,只能选择创业;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洗牌即将开始,传统互联网巨头过去在PC上所积累的优势过渡到移动互联网上,控制力已经明显减弱,这就给了创业公司一些新的机会;
第三,互联网巨头们在公司进入平稳期之后,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如何“伺候”好这些用户是互联网公司非常大的问题,所谓“打江山与守江山”,用户太多虽然没有了拉新成本,但在一些细分领域,互联网巨头想要涉足,则要耗费更多的运营投入。所以有一些行业是互联网巨头想做而做不了的。
可以说,这位创业者做了一个非官方但中肯的回复。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前两点可以说是一些体面的官话,在很多地方大家都一定可以浮光掠影的看到,但最后一点非常触动我,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用户多”或许真的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
纵观目前互联网行业的格局,BAT三家公司无不选择了一个高用户聚合的行业,而如果从“垄断”这一还没有标准答案上来看,BAT三家所在行业的社群效应也是一个不断递增的过程:
百度搜索用户聚合最弱,在百度搜索的内容结果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属于百度的自有产品——百科、知道、贴吧等等,这些百度的自有产品通过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弱社交关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维系用户黏性的作用,并且以此来不断的形成用户的聚合;
阿里从事“买卖”,相对于百度来说聚合已经有了不少的提升,由于买卖是一个双方作用的结果,所以阿里依靠买方和卖方的相互绑定,使得用户的迁移已经不像在搜索市场来的那么容易,这也就给阿里留下了一个相当可观的用户;
腾讯从事的社交,可以说天生就具有超高的用户粘度,如果说阿里的买卖双方还是一个弱关系——买卖双方除了交易之外并没有特别强的绑定关系,那么腾讯可以说是绝对的强关系,用户的迁移意味着整个关系网的重新变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来往、易信在产品上并不比微信差,但最终也没有对腾讯形成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冲击。
BAT三家从弱到强的聚合效应,从根本上保证了其在所在行业发展的“基业长青”,但如果从前文所提到的细分领域来看,对于细分领域的涉足和适应能力恰恰又处于一个完全相反的状态。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近几年,导购市场火爆异常,美丽说、蘑菇街、折800在淘宝之上,可以说创出了另一片天地,这些导购网站实际上在初期运营门槛非常低,通过给淘宝做一个“类目”,每月就可获取不菲的淘宝客佣金。淘宝对于这种“羊毛出在猫身上”的行为虽然愤怒异常,但除了调整政策进行遏制之外似乎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而淘宝自己做的一些例如天天特价、爱淘宝等一些产品,声势上远不如美丽说们来的响亮。
另一个案例来自腾讯,近期曝光手Q5.2版本,加入了“请吃饭”功能,主打陌生人社交,这让原本请吃饭的App惊出一身冷汗。但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实请吃饭们并不需要有任何负担。对于“请吃饭”这样一个功能,其实除了拉用户之外,更多的工作还是在运营端,如何设计一套用户信用体系,以及怎么删除那些饭托需要巨大的运营投入。手机QQ由于用户太多,俯下身来做这样一个功能的时候,会发现运营根本跟不上去。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淘宝和QQ由于超规模的用户,使得在一些细分的运营上很难真正的俯下身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由于QQ比淘宝更强的用户聚合能力,也使得淘宝对细分领域尚有可为(虽没那么理想),QQ却很容易在细分市场陷入运营的泥潭(预测,虽未看到最后结果)。
这里用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来解释这个强弱互换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强和弱,在不同的环境下,强和弱的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最起码,现在细分领域的创业者通过拉新慢慢积累的用户可以说是为自己产品量身打造出来的,而巨头们的用户虽多,却不一定都真的适合新的业务。
因为在巨头公司,一个新的产品也都是从小团队开始的,如果巨头简单的将大量用户导入小产品,用户们的蜂拥而上,没有相对应运营能力的支持,最后这些不明所以的用户不仅不会帮到产品,反而会毁了产品。
明白这个道理,那么:
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你还担心BAT和你的竞争,那么一定是你“姿势”不对,没有找到适合的切入点。
对于BAT来说,在互联网蛮荒时代胜出之后,如何守住自己的领土,以及开始二次创业,准备好了么?这可不是说说,或许付出的代价会非常之大——要挑出适合的用户,像是将好容易丰满的羽毛拔掉重新长起来,很痛。
“强者防守,弱者共计”,在互联网行业原本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文/杨君君,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帐号“杨君君杂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