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之后,商汤科技也和同行们一样跌落谷底。在其股票解禁日之后的数天内,其狂跌超过60%,截止八月初,其市值已经滑落到不足600亿港元。和其最高峰时期的3000亿相比仅仅不到两成。
其实早在寒武纪,依图科技等暴跌之后,AI企业的估值泡沫化已经趋于明显。主要是盈利方向仍然不明显,技术落地不明,研发投入过大,使得投资人逐渐看不到可预期的未来。
当然,在这个注重短平快的时代,很多专业投资者也表示对商汤的大跌其实并不值得惊奇,真正值得惊奇的是作为一个盈利并不明朗的企业,其在上市之初突破到3000亿港元的市值,这才是令人惊叹的炒作。目前600亿的估值可能并不是其终点。面对市场的投票,商汤则只能用长期主义的理念来为自己辩护。
上市之初已经埋下暗雷
或许嘴上的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商汤提出长期主义,AI赋能等口号,但是其在上市时期的财务技巧却反映了其真实的心思。其在IPO时,仅仅发行了5%的新股,股数为17.25亿,而一般情绪下,企业IPO会发行15%-25%的新股用于融资。
而这17.25亿当中,10.33亿都是上市之前就已经引入的9家一级投资者所认购,包括徐汇资本,上汽集团,国泰君安等知名机构,这些机构占发行总量的70%左右。抛开这些机构认购的具有锁仓时间的股票,真正自由流通地留给普通交易者的只有不到5亿股,约占总股本的1%,这对于企业而言是很容易控盘的。
其在港股正式登陆后的三天内,股价一度高走,比3.85的发行价翻了数倍,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元。达到这个级别的都是BAT以及新能源造车企业。而随着解禁日的到来,商汤背后的机构终于开始挥舞起了镰刀。解禁当天,机构抛出超大单跑路,而大中小单则呈现净流入现象,其实就是大机构抛售,散户们认为有机可乘开始接盘。
有资本分析人士认为“过小的流通盘方便机构抬高股价,形成一种高估值的预期,在联系腰斩后往往会有普通投资者认为有机可乘开始接盘。”一级投资者们早已经落袋为安,获利收场,商汤的A到C轮投资者们的成本价为0.02美元到0.315美元,约合0.16港元到2.47港元,这个成本基本都处于盈利的范畴。而D轮投资者们,包括软银这样的大机构,其成本价为0.3536美元到0.4094美元,约合2.77到3.2港元,在计算时间价值之后已经几乎没有盈利的空间。
其实很多投资科技股尤其是像AI这样的硬科技股,哪怕不需要企业宣传,投资者本身就有投资未来的长期主义理念。然而近年来随着AI四小龙的投入产出过低,其背后的资本机构压力也很大,快速套现也是无奈之举。
赋能的困境
2014年,商汤创始人主持的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先后发布了数个优秀的人脸识别算法,将人脸识别的准确率提高到99.55%。后随开启了人脸识别的大时代。商汤的招股书则表明,其主要业务在于智慧城市,商业,生活以及汽车四个领域。从起营收来看,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商业是主题,占其21年上半年营收的47.6%和39.2%。
其实拨开智慧城市和智慧商业的外皮,其本质就是联网安防系统,包括识别机场,地铁摄像头的内容,为刑侦和安全管理提供支持。有业内人士透露,在18和19年,这个业务盈利还是很多的,传统的摄像头硬件成本只有数百元,但是经过AI的加持后可以达到上万元,单个地铁站就可以获得超过百万的收入。
然而随着技术壁垒的下降,以海康威视这样的企业左手售卖硬件,右手开发软件,采购量达到一定量后,AI分析软件可以当做客户技术支持作为赠品从而打包出售。同时,这些业务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那就是复购率低,安保建设往往是一次性的,商汤过去三年的前五客户,只有一家连续三年都是,其它的都已经没有需求了。
同时,后疫情时代,地铁和机场的经营都收到了剧烈冲击,一方面需求在萎缩,另一方面,许多合同的回款困难,甚至拖欠回款之下,项目反而会亏钱。商汤虽然尽力通过别的途径来开源引流,但是这些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项目好好过于破碎化。比如为小米进行人脸识别,为vivo开发美颜算法,为奔驰提供人脸识别等。
总之,革命性的技术需要时间才能孕育,新技术诞生之初就改造一切也不符合历史规律,谁能获得AI全面落地的果实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