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仲景所说脾胃第一
【小白按】这一大篇,是东垣在给自己所论并处方从经典之中找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他李东垣辨证与开出的方子,并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有出处,有根据,有源头的。源头在哪?在这里,他说是《内经》和张仲景学说。下边,我们跟着他,再学习一遍。
《太阴阳明论》云:太阴、阳明为表里,脾(太阴)胃脉(阳明)也。生病而异者何也(也就是说,都是脾胃上的病,而病却各各不同,这是为何)?岐伯曰∶阴阳异位,更(变)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内因),或从外(外因),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不同的情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天气为阳),主外(皮肉筋骨);阴者,地气也(地所为阴),主内(五神游居之所)。故阳道实(实者,具体也),阴道虚(虚者,蹈空也)。故犯贼风(风邪为害,是谓贼风)虚邪(寒暑湿燥火为害,谓之虚邪)者,阳受(外感,为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内病,阴受之)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外邪入里,先犯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内邪致病,则犯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外邪入里,占居阳位,是为发热也),上为喘呼;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辟。故喉主天气(气过喉),咽主地(食过咽)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十二经之行也)。故曰∶阳病者(外感病,先得之于脾胃,上行肺心,然后下行化实热也。中风、伤寒、阳明盛热,到阳明腑实证也。),上行极而下,阴病者(内病者,先得之于脾胃,下行于肝肾,然后上行化虚火也。脾胃虚,肾阳虚,到肾阴虚而阳亢,再到阴盛而火也),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代指外感病,一切外感病必有风邪参与也)者,上先受之(从口鼻入。另一说,是风伤于头面。),伤于湿(代指内病即饮食起居原因造成的病)者,下先受之(脾胃虚损始。另一说是,湿寒伤于足。)。
202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