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从“原初母性贯注”到硝烟四起,父母与孩子的误解普便存在 | 反思性养育

笔者按:

晚放学时遇到同学妈妈带她的小娃来,小娃正值呀呀学语的年纪,逗乐间忽然指着熙攘的人群外面说了句:“#¥%……&*”,笔者听得一头雾水,正踮脚张望,妈妈已微笑着回应:“你要吃糖葫芦啊,等姐姐出来再买。”小娃抠着小手咿呀重复:“姐姐cu来再买”。奶声奶气让人忍俊不禁,妈妈的“婴语”也让人着实赞叹,勾起笔者相似的回忆,心中温柔一片。

“原初母性贯注”对于婴儿心智萌芽的意义

做过母亲的都知道,在娃还未发展到准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之前,妈妈是最厉害的翻译,也似乎有“读心”的本领,有时仅凭婴儿哭声的不同就能辨识出它是饿了,困了,无聊还是要抱抱。

如此神通让人艳羡又好奇:妈妈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说起来是一段母婴双向互动,共同磨合与成长的过程,十分仰仗妈妈的【原初母性贯注*】在其中发挥的威力。

以哭为例。

哭在生命之初就有着非同寻常的生存意义,比如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医生用来判断它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非常情况下甚至会使劲拍它屁股以让它哭出来。到了妈妈(主要抚养者)这里,哭便成为婴儿最初与其沟通需要的主要方式。

最开始婴儿的哭声可能会让新手妈妈不知所措,因为不确定它到底怎么了,往往会凭本能做出反应。

比如有的妈妈会赶紧给它奶吃:乳头含上,好,不哭了,妈妈就松了一口气,轻拍着安抚:“哦,原来宝宝是饿了呀”——于是平生第一次,婴儿听到了“饿”这个词,虽然彼时还不知道“饿”的概念,但如果每次出现这样难耐的感受,只要这样哭,奶水就会来,婴儿就会慢慢将这种感受与哭及“奶水”建立起关连;

有的妈妈可能会先去查看尿布,发现是尿了,又会调整出另外一种表情与姿态共情婴儿:“哎呀,宝宝尿了呀,不舒服哈,妈妈这就给你换。”换上新尿布,婴儿看着妈妈手舞足蹈,妈妈也会抱以微笑:“小屁屁舒服啦,宝宝好开心!”

不要小看了妈妈在这过程中的一言一行,包括面部表情的调整与语音语调的变化,因为正是通过妈妈这样体贴的照料与语言非语言的镜映,婴儿才从“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的抓狂状态,慢慢了解到自己的外在(生理)与内在(心理)“到底怎么了”,而恢复安定。

比如婴儿会通过妈妈的表情与语音语调所标记的“不舒服”来理解自己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也会由妈妈的脸部的微笑“看到”自己得到满足后被称为“开心”的内在体会,进而习得这种表情,在以后有类似体会时自然展现。

这样的理解与习得帮助婴儿将自己的内在与外在联接在一起,下次排泄时还会这样哭,甚至会学着在语音语调上做细微调节,以增加召唤妈妈前来帮助的几率。若妈妈继续敏感回应,便会强化这样的互动,形成母婴间独特的语言。

当然并不总是合拍,比如有时妈妈认为它饿了,但有可能它只是困了,或是无聊,也有可能给奶不吃,换了尿布还是哭,或者不能离开怀抱,甚至生病了......种种情况,无不需要妈妈以高度一致的关切细心体察,小心留意,以不合拍为讯号去了解婴儿的真正需要。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妈妈这样凭着本能去了解,辨识与满足婴儿的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非语言(表情,语音语调,姿态)去镜映,标记婴儿的内心感受与外在行为,并协助其发展语言的养育过程,对于促进婴儿早期心智化能力的萌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藉由这些互动,婴儿不仅可以认识自己身体与心灵的不同状态,也学到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照顾者的行为与情绪,将对照顾者镜映反应的掌控——从妈妈脸部的歉疚心疼到释然开心,与自己情绪状态的改变——从伤心害怕到满足安定, 建立起关连,形成日后发展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也就是说,“当婴儿的生理感受因为乳房或奶瓶的出现而改善或消失,它也学习到生理感受、情绪是可以掌控的,这个发现会协助婴儿理解情境,避免在恐慌与绝望中陷入崩溃,促进其早期的自我觉察,进而能够去分析与理解自己或他人的动作和刺激事件之间因果联结的可能性,促进心智化能力的发展。(周励志,2017)

养育中的硝烟四起,也是修复与成长的大好时机。

然而,虽然这种原初的母婴互动对婴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心智化能力的发展却并不依赖于百分之百的合拍。一是未必符合婴儿健康成长的需要,二是现实环境也不允许。

比如当孩子的状态渐渐稳定,妈妈越来越上手,就会慢慢收回全然投注在孩子身上的目光,而重新关注自己:自己的需求、感受、欲望、自己生命的充实。妈妈会烦,会累,会调整与其他家人的关系,考虑重返职场......孩子渐渐会发现,自己不再一呼即应,比如奶给的可能不再那么及时,妈妈的拥抱也并不总是很快随声音而来。

“当内在需求必须等待时,新生儿心里难免会产生挫折感,也必须得寻求处理自己不适感的方法。随着大脑功能的逐渐成熟,各种安抚自己的方法当然也会被开发出来,心智化能力也就因着环境的塑造,逐步被培养出来。”(周励志,2017)

养育就此开启了一段段硝烟四起的旅程。

一方面孩子忙着长大,从学步到如厕,从say no的可怕两岁(terrible two)到猫嫌狗厌,再到青春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发展任务,也逐渐从家庭走进学校迈向社会,关系越来越多样,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势必要面对更多的挫折与不顺;

另一方面,父母也急着发挥作用。类似新生儿阶段的完美回应逐渐被另一个原则所补充,即父母的社会化功能。父母需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培养孩子有利于生存及适应主流社会群体的技能和道德价值观,尤其在涉及人身安全、他人权利,以及有必要把事情完成的情形时,不再以儿童的感受为主,更关注的是儿童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

Kenneth Barish将其总结为两种发展原则和两种养育反应:

1)共情性反应——减轻儿童的痛苦,强化他的自主感和自信心;

2)社会化反应——帮助儿童认识到他人的权利,内化规则和法律、纪律和限制。

为了取得最优养育绩效,父母往往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来维持二者的平衡,其中不仅需要考虑孩子在各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孩子的个性特征,自己的养育风格,也需要参照家族期待,学校的要求与社会的需要,往往是这个阶段刚/还没捋顺就到了下个阶段,冲突摩擦不断。

值得提醒的是,在这样的养育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情况,即:

“成为父母的经验会唤起父母早年被养育的体验,这涵括了早期关系的两面,即孩子可能会在其中经验到父母自己的早期父母或是父母儿童期的自我,或两者同时再现,这通常是使人变得更好的经验;但若是早期的体验是负向的,或未被整合,势必也会为现行的养育关系带来困境。”(茱丽叶.霍普金斯,2017)

所有这些,以及未被提及的其他方面,都有可能让诸多充满善意又很正确的建议失效。而“每个人的内在都是不完全透明的,我们不能通过强行进入或冲动行事的方式去掌握” 这个即定事实,也注定将成为我们化解冲突,消除误解的节点。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养育中的硝烟四起,也是修复与成长的大好时机。

对于父母来说,若能整合这些经验,思考这些知识,并运用到自己对孩子的养育过程,将会为自己和孩子带来双向的成长。

就像婴儿最初来到这个世上的经验一样,”如果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为什么,你比较不会觉得恐慌和绝望。”

这包括连结你的感受与正在发生的事,从简单的因果关系,增加更复杂的能力并往前迈进,例如试着思考,当内心的感觉与外在事件/他人合拍时,会怎样?显然不符时,又会怎样?我为什么会这样做,他那里是怎样想,我们如何一起调和这些冲突、矛盾与模棱两可......

养育,就是这样一个“共同探索磨合与成长的过程”。父母的功能重在协助孩子调节痛苦,帮助其理解自己的处境,学习修复破裂的关系,建立人际交流的良性循环,而这本身也是在发挥父母的社会化功能。

研究也证明,心智化能力的发展具有代际传递的特征,孩子需要仰仗父母的心智化能力来发展自己的心智功能。而这种能力和其他所有实用技能一样,都可以,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体验与练习来获得与提升。

最后要说,作为人类,我们不可能独立于他人而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必将伴随我们一生。心智化作为一个保持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所需链接的重要方式,落实到养育中,是既涉及品德,也关乎成就,并且直接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与幸福的。

*原初母性贯注:心理学家温尼考特提出的术语,是指母亲在孕育婴儿的最早期,处于一种完全忘我的状态,自己的存在似乎只为了宝宝,而其他一切爱好、需求、甚至生活作息时间等都退到背景之外。母亲就好像是宝宝的“代理自我”,对宝宝的需求敏感地做出反应,并通过应答性的行为、语言等,使宝宝建立“主观全能感”。这种状态类似于一种疾病,它发生在健康的母亲身上,对宝宝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霞

指导老师:周励志

作者简介

刘霞:

国家二级咨询师;

中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专业研修生;

心智化为本精神动力取向;

成人咨询/反思性养育/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搜索建议:
热文

 上海有几个博物馆?

1.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综合反映上海地方历史的地志性博物馆。上海地志类博物馆筹建工作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1983年建成“上...(展开)

热文

 爱错了人的心情句子

就算他给了我又怎样,就算他救了我我也给了他想要的地位,我付了该付责,我对得起他…受视角:我和他在一起十年了,我喜欢他,但他不喜欢我,他曾经明确和我说过他永远不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