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3 08:47:53)
不要“绑架”孩子学习《四书五经》
看到一位博友,写了一篇《为什么不该学习三字经》的文章。
先看看这位仁兄的主要理由吧。
原因很简单,有限的课时十分宝贵,必须用来学习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字经好吗?好,但远不是最好,远不是最有价值的。而且三字经也不是必要的,不学三字经不妨碍一个学生热爱国家尊师守纪。
那么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呢?对于小学生来说,当然是识字数数,接着是一些简单的做人道理道德观念。再有就是安全知识,既有身体安全也有心理安全方面的。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学校规定的教学内容就足够学习了。再以传承传统文化等无厘头的名义,强加给小学生过多的学习内容,这是非常愚蠢的。我们一直在学习汉语而且说着汉语,语言就是最大的文化传承。所以在文化传承方面,我们根本没有什么亏心的。况且,小学生还需要较多的户外运动时间,这样才能保证身心健康发展。
我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科学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科学素养,很容易上当受骗,使自身利益受损;而且没有科学素养,对于职业发展也很不利,毕竟太多的职业是以科学素养为基础的。
相比之下,文学素养就远不是那么必要了。这里,我们没有说文学素养不好、不重要。我们在说,相比于科学素养来说,文学素养的价值含量是不如的。
因此,当因为中学课时宝贵,而导致科学素养与文学素养相冲突的时候,文学素养毫无疑问要给科学素养让路。我们再次重复,不是文学素养不好不重要,而是我们要考虑什么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谬误。
其一,《三字经》应该归属于文化素养而非文学素养。就算一个人可以不懂文学,但是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
其二,科学素养为什么就要高于文化素养?因为科学可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吗?说白了,这位仁兄不就是主张物质文明比精神文明更重要吗?这不是很滑稽吗?缺衣少食的年代,先保活命,无可非议。但是,能够“活着”之后,应该学会“生活”,也就是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有了“精神家园”,“生活”才会更有质量。
这位仁兄把“文学”与“文化”的混为一谈,置“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于不顾,思想偏激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三,现在孩子缺的,并不是科学知识的学习,而是品德修养的熏陶。并且,品德修养是坚持学习科学知识的精神基础。科学知识一定那么有趣吗?能够坚定孩子学习信念的,就是孩子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位仁兄会说:“三字经不等于道德修养,道德说教也不等于道德水平。”但是,这位仁兄能够加强孩子们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呢?一个是教些“简单的做人道理道德观念”,一个是“ 我们一直在学习汉语而且说着汉语,语言就是最大的文化传承”。我不知道,这种“简单的做人道理道德观念”通过什么途径和载体传达给孩子呢?“好好干!”“当个好孩子!”“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这样可不可以呢?我也不知道,如果“说着汉语”,却满口脏话猥亵下流,是不是也是“语言就是最大的文化传承”?既然这样,如果汉语结结巴巴英语一口流利的,就好像属于不肖子孙了?
其实,这位老兄所反对的,应该是在课堂上强加给孩子们的额外学习任务。对这些“额外学习任务”,最大的原则就是学生自愿原则和兴趣原则,坚决反对强加,坚决反对挤占孩子的玩耍锻炼时间。
如果这样说,大家恐怕都要举双手赞成了。不要非此即彼,不要为了“主要的”,就扔掉“次要的”;不要因为科学重要,就要挤走文化道德。排骨汤营养丰富你就不喝小米稀饭了?飞机跑得快你就不要自己的双脚了?有了功能齐全的高楼大厦就要扒掉所有的四合院了?我们可以尊重你的爱好和选择,但是不能据此反对别人的正当爱好和选择。有时为了营养全面,甚至还要逼着自己吃自己不喜欢吃的东东呢!
孩子如果喜欢《三字经》,学习的时间有的是。
我给这位仁兄留言道:“每天一小时,两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三字经》,在我们讨论该不该学的时间,孩子就学完了……”
这位仁兄回复说:“连着学习两星期,这可不是小数目。”
有一位博友的留评,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如此观念,不敢苟同,什么叫课时有限?什么叫最有价值的东西?现在课堂教学的那一套?中国并不缺少科学技术,甚至有世界尖端科技,中国缺少的是有道德素养的人!传统的东西不是累赘,不是祸害,相反,国人把传统的东西丢掉太多了,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没有了信仰,这样的危机还不够严重吗?!”
最后,我居然在这篇文章里,发现我的学生“行者无疆”比我更早的评论:“真无知呀,殊不知现在学校学的大多数都是垃圾,最宝贵的东西都没有学到。好好读读我们传统文化的典籍吧,你就因为身在宝山而以为都是稗秕。”
当然,我并不完全反对“现在课堂教学的那一套”, 我也不赞成“现在学校学的大多数都是垃圾”的过激之语,合理的元素,都应该保留、继承和发扬。
我又给这位仁兄开了个玩笑:“看到你的文章,真的有些遗憾了——相见恨晚!我的孩子已经学过《三字经》了,还有"半部论语’。有什么补救的方法吗?”
刚接到这位仁兄的回复:“补救啥,继续学啊,最好学一辈子。”
看来这位仁兄真的生气了。
那么,我今天为什么又会写“不要"绑架’孩子学习《四书五经》”的话题呢?
因为我又读到一位博友的文章《准备学习<四书五经>》。
……前段时间看了植竣妈妈的一篇《一年的时间,读完<史记>》以及植竣和妈妈讨论关于史记和曾国藩的一番对话,小小年纪如此博学,对我触动很大。一直以来孩子的学校也在开展经典诵读,虽有相关的经典集合在一本书里供孩子学习和背诵,但是毕竟不是系统的学习,所以立即挑选了一套适合孩子学习的《四书五经》,从昨天正式开始学习了,希望能够用一年的时间将其学完,从而奠定孩子对国学一些基本的认识,树立做人的基本道理,以便到了初中学习文言文不吃力。
因为看过植峻妈妈的介绍,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明确,要求做到:第一要大声的朗读;第二碰到不认识的字需要查字典;第三要做读书笔记(植峻妈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书笔记的范本,我就复制了一份,可以偷一下懒,不过这个笔记范本真的很好);第四文言文部分要求背诵,正好老师的暑假作业有要求背诵《大学》,所以孩子也没有反对,但是考虑孩子才开始学习,不能让孩子有过大的压力,所以昨天只要求孩子读五遍,暂时不要求背诵,等孩子读熟以后再让孩子背诵。从今天上午检查孩子读的效果来看,不是很好,读了两页花费了很长时间,但整体来说读的还是可以的,虽然慢但是不结巴,猜想孩子昨天没有读五遍,和孩子说了一下以后必须保质保量完成爸爸布置的作业,孩子也表示同意了,但考虑实际情况,今天就布置读三遍,明天再检查看看怎么样,不行的话再修改计划,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于读书笔记,因为第一次写,孩子还是有点不适应,第一条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话写出书的大概内容,孩子是从书上抄了一段话,告诉孩子这样不行,必须用自己的话来写,要求重写。
这次重写的,感觉有的地方还不如第一张,于是我打开电脑让孩子看看植峻是怎么写读书的,孩子看了以后说他是神童。我说只要你能够坚持下去,一年以后你也能做到和植竣一样棒的。
我留了个评论:看你孩子的字,年龄应该不大。天哪,计划一年的时间,学完《四书五经》?我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什么叫《四书五经》,仅“诗三百篇”,佶屈聱牙,一天一首,也要孩子一年的时间。不要把孩子当神童!我们要更多关注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不是跟着别人“布置任务”,那样会毁了孩子的兴趣。“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人通一经即可为博士,不可贪多!
他的孩子秋天读四年级。《四书五经》,文学博士也未必能通读通解。“希望能够用一年的时间将其学完”,任务有点超前和繁重。“这次重写的,感觉有的地方还不如第一张”,就可以看出,读书卡片的制作已经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的理解力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小小年纪如此博学,对我触动很大”,也透露出家长的攀比心理。说直接点,“好大喜功”。
孩子是否有学习的兴趣?左一个“要求”,右一个“要求”,只看到孩子“同意”,没看到孩子“乐意”。从“读五遍”到降为“读三遍”,我好像看到孩子不太愿意。虽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是,还是要尽量注意不要让孩子感到厌烦和恐惧。
我反对小孩子学习《四书五经》吗?我反对的是“好大喜功”,反对不重视孩子的兴趣,反对不考虑孩子的承受力。一言以蔽之:我反对“绑架”小孩子学习《四书五经》。
我想起自己的女儿乐乐,上五年级前后吧,有一天忽然问我:“爸爸,咱家有《论语》吗?”我问:“怎么啦?想学《论语》吗?咱家没有,我明天可以借一本回来。”女儿说:“我想背《论语》。”我借回一本《论语》,每天讲解十则,疏通大义,女儿自己对照注释和译文,理解之后,熟读背诵。也不知学了几个月,也许任务繁重,也许兴趣已尽,不知不觉中停了下来。总量大约是全书的一半儿,真是应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学了不少;女儿的品格修养,也受到了《论语》的渐染熏陶。我并没想培养一位“国学大师”,停下就停下吧。今年乐乐上初一了,确实繁忙,还没有把《论语》捡起来,更休提什么卷帙浩繁的《四书五经》了。
我就给这位博友回了两个纸条。
最终,孩子喜欢读什么书,应该由孩子自己选择。我写过一篇《趁着假期读好书》的文章,里面有一个参考书目。最好的方法,如果当地有图书馆,给孩子办个“借阅卡”,让他自由选择去吧!我们家长,偶尔把把书的质量关,只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标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所以,我反对被绑架的学习。我反对“绑架”小孩子,去学习《四书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