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熵 原创
作者丨白芨 编辑丨月见
农民增收,一项世界级的难题。
2003年底,《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文章,讲述农民增收问题的重大意义。文章如此写道:“把农民收入搞上去,就能进一步走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盘棋。”
如今二十年的时间过去,农民增收仍然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农民能否获得更好的收入增长,关系到一大批关键问题——农村能否维持有力的消费市场,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粮食、农产品的安全供给是否有保障?海量劳动力能否获得充足的就业岗位?
幸运的是,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在为这一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那么,数字时代为农民提供了哪些增收渠道?
卖出去,才是硬道理
“好好的青小麦被喂牛,那人吃什么?”
这是去年5月曾引发全网热议的话题,有视频显示,在部分小麦产区,农民选择提前收割尚未成熟的青小麦,用途是作为饲料卖给养殖场。这在全网引发热议,如果小麦都被作为饲料使用,人该如何保障自己的粮食?
背后的真实情况则是,麦农作出了一次符合自身利益的“用脚投票”。
小麦从青到黄,农民要面临一系列风险,气候会不会变化?产量是否稳定?市场价格是否波动?小麦的收割,秸秆的处理,对麦农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现在养殖企业高价收购青小麦,带来了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麦农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普通农户面临的真相是,销路要比产量更重要。莫言的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就取材于一起真实事件,某县号召农民大量种植蒜薹,结果是蒜薹大获丰收,但面临大范围滞销,结果农户辛苦一年,白白承担了亏损。
原因就是,蒜薹的储存时间很短,采摘之后必须尽快转运、销售。这也是农产品领域的一大痛点——想要保障农民收入,就必须在短期内销售掉海量的新鲜农产品,还要卖出一个好价格。
这难度可想而知。
现在,农产品销售的问题正迎来新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数字经济。
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和销售范围太固定,惧怕任何一点市场供需波动?那就借助涉农电商平台的力量,把销售范围铺设到全国各地去,利用全中国消费者的巨大体量,消化掉这些新鲜农产品。
农产品从收获到销售的时间窗口太短?那就依靠涉农平台开展促销补贴活动,在短时间内祭出海量订单,以快制快。
这是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涉农平台,对农民增收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帮助农户解决最棘手的销路问题,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
而只有农产品的销路稳定了,农民把劳作的钱落袋为安,才能考虑后续发展——雇佣人手,扩大规模,冲击高收入或高附加值模式。
在山东省莱西市,电商深刻改变了当地农户的事业。旱黄瓜种植户王海玉过去的传统,是把旱黄瓜拉到集市上售卖,搭时搭力不说,有时销售不畅,一天也卖不出多少黄瓜。
随着莱西旱黄瓜在拼多多平台热销,王海玉与商家签订了协议,成熟的黄瓜将被全部收购。他可以把精力放在种好作物上,不必再为销售发愁,自家大棚数量也从8个增长至约80个。
同样的故事也出现在福建古田县,长期以来,当地银耳农户只有线下收购这一个流通渠道,而在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助力下,农户找到了新的订单源。从事银耳电商的刘健于2019年在拼多多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店铺,如今每天发货量已经超过了一千单,2022年的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而在2023年,他的销售目标是1亿元。
同样被拉动的是当地种植户的收入。随着电商收入越来越高,当地农户平均每年可以拿到15万到20万的收入,实现了车、房齐全,生活越过越好。
背后是拼多多为农产品上行提供的持续投入。在C端,拼多多打造农货节、百亿补贴、万人团等消费活动,将一大批优质农产品打造成为消费者喜爱的超级农货。
在B端,拼多多为农产品提供多场景的流量扶持,并坚持农产品零佣金的优惠政策,让乡间地头更便捷地走入消费者视野,成为红遍全网的爆款产品。
把钱袋子搞得多多的
农民的收入,一般划分为四个维度。
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外出打工、享受政策补贴和出租土地房屋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其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大概相当于“本职”和“兼职”,很多农民的工作节奏是,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打工,本职兼职两不误。
而提高农民收入,包含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要支撑农民的“主业”。例如,拼多多采用农地云拼的方式,通过对农产品的分级机制,匹配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让更优质的农产品卖出更高价格,让背后的农民得到更多回报。
二是要丰富农民的收入来源。在农闲时期丰富农业地区的用人需求,农民自然会选择符合自身的“兼职”,这对影响农民收入质量同样重要。
年轻一代的新农人,正在数字经济时代找到新的致富机会。在四川内江,新农人谢洪伟和罗鹏凭借直接对接果农,取代中间环节的方式,在2020年创造了在拼多多卖出数千万斤水果的成绩。
四川的水果产区在今年迎来了产量提升,为了保证水果的新鲜度,当地的专业农人供不应求。益生生鲜长期在拼多多平台销售当地的盐源苹果,在旺季,他们雇佣的采摘、打包工人超过400人,其中不少工人的工资能达到两三百元一天,最高日工资可以达到400元。
前文提到的山东省莱西市旱黄瓜产区,其情况与此类似。商家通过平台提供的流量倾斜和曝光支持,获得了稳定的订单需求,进而在本地建立了旺盛的打包、采摘、运输等用工需求。
电商商家宫晓丽在当地的仓库雇佣了十几名打包工人,45岁的李富丽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莱西本地人,李富丽过去的生活依赖外出打工,而现在,她可以在老家获得比较满意的打包工作——每天工作8.5个小时,每月能挣5000元左右,而且方便接送孩子上学。
在湖北省钟祥市,当地农户在摸索葛根产业的致富经。
钟祥盛产葛根,一种传统中药。在这里,农户们到山上挖掘葛根,左文亮习惯在葛根的采收季节上山挖葛,两人一组的挖葛小队,一天可以挖一两百斤,能赚几百元的收入。
也有农户自己种植葛根,供应给加工企业生产,葛娃食品便是当地培育出的葛根品牌。
邵祖山在这里工作了五年,在此之前,他还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贫困户,每年收入只有约1万元,但在进入到葛娃食品工作后,每年能拿到三万多的额外收入。
新电商平台则为葛根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用钟祥葛根生产的钟祥葛粉,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常年“霸榜”拼多多畅销榜和好评榜首位。借助拼多多等平台,葛娃食品从线上、线下、出口渠道各占三分之一的销售结构,变成线上占六成,线下和出口各占两成。2022年,仅在线上葛娃食品就卖出了7000多万元。
为农产品插上“翅膀”
要在更高维度提升农民收入,科技力量的支持,深加工产业的辅助不可或缺。
千百年来,农业的特征是看天吃饭,气候、市场供需会极大影响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这让农户的收入往往处于波动之中。
要解决这部分问题,就要在种植阶段,引入农业科技,确保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稳定。
广西火龙果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经过不断迭代,已经形成成熟、稳定的火龙果产业带。
更重要的,则是果农在生产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嘉信农业在龙州县拥有超过5000亩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为了提升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基地配备了补光技术——他们安装了约55万只仿太阳夜间补光灯,在自然光匮乏的时段对火龙果进行补光。除此以外,他们还拥有一整套现代农业设备——水肥一体化设施、保湿设施、遮阳网、防草布……
这样种植出来的火龙果,不仅果肉更香甜,而且每年能多结2到3批果,大大提升了产量。
拼多多同样投入重金,想要打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前沿技术。从2021年以来,拼多多设立“百亿农研”战略,以不计经济回报的方式,冲击那些农业领域的关键难题。
农业赛事则是拼多多农研布局的亮点,在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程飚团队凭借“智多莓”技术获得AI组的亚军荣誉。这是一套通过AI能力精确控制草莓温度、湿度、土壤等关键生长因子的技术,有量化草莓种植标准,产出标准化草莓的优势。
而目前,“智多莓”团队已经成立公司,帮助全国多个草莓产区提升技术力,降低成本。在辽宁丹东、安徽合肥、云南昆明等地,你都能看到智多莓技术的身影。
而在今年6月举办的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中,来自全球15个队伍的数十位年轻学者,向一个全新生菜品种“翠恬”发起了冲锋。最终,上海农科院团队夺取了冠军,他们采取集装箱式植物工厂的方式,让生菜的生产效率达到0.18kg/m2/天,送检生菜可溶性糖含量达0.43%,在产量、品质上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提升农民收入的另一个方式,则是引导初级农产品走向深加工,提供稳定的产品附加价值,冲击更高收入。
在拼多多平台,来自云南的滇式薯片早已成为超级爆款商品,无数消费者为中式薯片的热辣口味所倾倒。而云南薯片能从国际大牌的围剿中异军突起,离不开云南农科院的帮扶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辅助。
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的帮助下,“滇二娃”在去年登上了新电商平台的货架,而拼多多的庞大爆单能力,则把这款中式薯片推向全国各地,在上架仅仅几天,“滇二娃”薯片就卖出了十万单的成绩。
源源不断的订单,也为当地薯农解决了云薯销路问题。在今年,当地马铃薯收购价格是3.6元每公斤,换算一下,“滇二娃”薯片在拼多多上每卖出一包,薯农就能拿到0.65元的收入。
农民增收,离不开社会各界,产业各环节的支持。作为涉农平台,拼多多用自己的需求端优势,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而要创造更大成就,还需技术专家、新农人等力量协助,让数字时代的红利,真正惠及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