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场智谋 ” 潜心研究古人的智慧,总结提炼智谋精髓,古今结合,详细揭秘职场潜规则以及办公室政治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晋纪九(公元310) 【事由】雍州流民大多在南阳谋生,朝廷下诏书要把流民遣返回故乡,流民们因为关中地区荒芜残败,都不愿意回乡,征南将军山简、南中郎将杜蕤分别派兵遣送,催促他们限期出发。 京兆人王如,于是暗地联系精壮勇士,趁夜袭击山简、杜蕤两军,打败了他们,于是冯翊人严嶷、京兆人侯脱,分别聚众攻打城镇,杀死县令等官员来响应王如,没有多久,聚众达四五万人,王如自己号称大将军,兼司、雍两州牧,自称藩属于汉。 【解析】 1、粮草先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烧的就是钱,烧钱必定影响经济,朝廷为了维持军队开支,必定增加税收,甚至使用剥削手段,战争导致民不燎生,百姓只能外逃,这时也就产生流民。 晋朝八王之乱,高层发生内斗,各地诸侯占地为王,为了争夺更大的地盘,战争频繁,因此导致产生众多流民,朝廷物质有限,不可能无限接济流民,所以只得赶走流民。 2、武力镇压 朝廷为了赶走流民,直接下诏书,把流民遣返回故乡,流民们因为关中地区荒芜残败, 无以为生,因此都不愿意回乡,朝廷见流民不愿意回乡,直接派兵武力镇压,强迫他们回乡。 朝廷这一行为引发流民势力的不满,王如暗中联系精壮勇士,趁夜袭击山简、杜蕤两军,并且打败了他们,其它流民看到,纷纷聚集响应王如,没过多久,就聚集四五万人之多。 3、庞大势力 为何会引起如何大的反应?因为朝廷遣散流民回乡的行为,导致触动整个流民势力的利益,流民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因此聚集闹事,一传十,十传百,众流民纷纷响应。 朝廷认为流民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翻不起什么大浪,因此派兵镇压,但忽略了势力的问题,一个流民翻不起大浪,但N个流民聚集起来,就形成庞大的势力,这就是量变引发质变。 4、聚集反抗 站在流民的角度,战争导致家乡荒芜残败,在故乡无法生存,被迫外逃谋生,此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朝廷一纸诏书,就要剥夺他们的利益,流民肯定不愿意,因此聚集反抗。 朝廷本想遣返流民,减轻朝廷的负担,因为手段不到位,导致引发众怒,遣返不成,反而树立了强大的敌人,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5、最佳上策 其实朝廷应该采取弱肉强食的手段,通过政策逼迫流民主动利益,例如可以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当他们无法生存的时候,只能走人,是你自己没本事,怨不了别人。 这样一来,朝廷既可维护权威,又可以遣散流民,也不会给自己树立敌人,可谓一举三得,当然这是个长远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朝廷急于遣散流说,说明物资紧缺。 6、以史为鉴 XX城市是个开放城市,来到XX就是XX人,XX欢迎你,这样可以展示广阔的心胸,外地人听起来也很舒服,但城市容纳率有限,如果常住人口密集度过大,同样不利于发展。 为了控制常住人口,这时就得使用淘汰法,通过政策淘汰,XX城市欢迎你,这没错,但能不能生存下来,这就得看你的本事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常见的管制政策,比方说房产,对于背井离乡的外地人,想在大城市买套房子,这可是艰巨的任务,仅仅房产这一项,就已经淘汰大部分外来人口。 其次教育问题,外来人口难以就读公立学校,如果无法就读公立学校,那么只能就选择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的学费很贵,背井离乡,在外奋斗一年的收入,可能仅仅够支付学费。 9年义务教育,如果算上学前教育以及高中,大概十五年左右,普通百姓难以承受,这还只是一个小孩,如果两个或者三个,那就更恐怖了,为了孩子的教育,不但不返乡,这样又可以淘汰一部分。 朝廷通过政策,分阶段控制流动人口,这时就可以转移矛盾,外来人口认为大城市消费高,入不敷出,因此只能选择回乡,不能扎根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没本事,也就怨不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