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拼音:lǚ shì chūn qiū;英语:Master Lü"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战国末期秦国的相邦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又称《吕览》。《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在杂家。《史记·吕不韦列传》说该书有“八览”、“六论”、“十二纪”。今本次序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与《史记》所说次序不同,当是后人改定。全书总计160篇,近15万言。
《吕氏春秋》成书时间学术界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秦始皇八年(前239),也有人认为是秦始皇六年(前241)。《吕氏春秋》有明万历七年(1579)刻本,注释本有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灵岩山馆刊毕沅校正本,《诸子集成》本;现代学者许维遹1933年写成《吕氏春秋集释》,1935年清华大学排印,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重印;此外,还有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
《吕氏春秋》全书体例一致,篇与篇之间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与分工,文章结构完整,组织较严密,语言也较生动。它记载了大量先秦诸子的旧闻佚说、历史故事和传说,不仅内容丰富深刻,富有逻辑性,而且在史料上也有很高的价值。在哲学上,它提出“太一”即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强调认知必须破除主观成见,判断言论的是非必须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并且要“验之以理”。在政治思想上,它吸取儒家德治、仁政学说,主张对人民进行道德和音乐的感化;吸取法家“因时变法”、重视耕战和赏罚必信的思想,批判其“严罚厚赏”的主张;吸取道家贵生、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统治者要节欲、养生;吸取阴阳家的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说,作为以秦代周的理论根据;吸取墨家节用、薄葬的思想,批判其非攻、偃兵之说,主张以义兵、义战实现统一。它还提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主张限制天子的权力。《吕氏春秋》中还保存了关于农业的思想,“六论”中的《上农》、《任地》、《辨士》、《审时》四篇虽然只保存了先秦“农家”学说的片段,但已具有系统的理论,可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为研究先秦农业历史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
战国末期统一趋势加强,各家思想迅速走向融合。《吕氏春秋》意在综合百家之学,总结历史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各方面内容的理论体系,在学术上和政治上对后世有重要影响。但因出于众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没有能够完全融会贯通。
《吕氏春秋》阅读:>>> 吕氏春秋·目录
篇目
十二纪
孟春纪 正月纪 本生 重己 贵公 去私
仲春纪 二月纪 贵生 情欲 当染 功名
季春纪 三月纪 尽数 先己 论人 圜道
孟夏纪 四月纪 劝学 尊师 诬徒 用众
仲夏纪 五月纪 大乐 侈乐 适音 古乐
季夏纪 六月纪 音律 音初 制乐 明理
孟秋纪 七月纪 荡兵 振乱 禁塞 怀宠
仲秋纪 八月纪 论威 简选 决胜 爱士
季秋纪 九月纪 顺民 知士 审己 精通
孟冬纪 十月纪 节丧 安死 异宝 异用
仲冬纪 十一月纪 至忠 忠廉 当务 长见
季冬纪 十二月纪 士节 介立 诚廉 不侵 序意
八览
有始览 有始 应同 去尤 听言 谨听 务本 谕大
孝行览 孝行 本味 首时 义赏 长攻 慎人 遇合 必己
慎大览 慎大 权勋 下贤 报更 顺说 不广 贵因 察今
先识览 先识 观世 知接 悔过 乐成 察微 去宥 正名
审分览 审分 君守 任数 勿躬 知度 慎势 不二 执一
审应览 审应 重言 精谕 离谓 淫辞 不屈 应言 具备
离俗览 离俗 高义 上德 用民 适威 为欲 贵信 举难
恃君览 恃君 长利 知分 召类 达郁 行论 骄恣 观表
六论
开春论 开春 察贤 期贤 审为 爱类 贵卒
慎行论 慎行 无义 疑似 壹行 求人 察传
贵直论 贵直 直谏 知化 过理 壅塞 原乱
不苟论 不苟 赞能 自知 当赏 博志 贵当
似顺论 似顺 别类 有度 分职 处方 慎小
士容论 士容 务大 上农 任地 辩土 审时
参考
哲学基本条目
哲学史基本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