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位名医叫吴佩衡,但大家都称呼他“吴附子”,他是云南四大名医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
他从医近70年,最擅长的是用附子开经方,不但善开,而且爱开。附子中可是含有乌头碱这种神经毒素,搞不好就会让人恶心呕吐,头晕嘴发麻,不但如此,指甲盖大小的乌头碱还能要人性命,称之为“毒药”都毫不过分。
毒药不是致人性命的东西吗,吴佩衡为何敢用,而且用得好,他在治小儿危症时,开出的昼夜两剂药中就含有800克的附子量,这个剂量一般医生都是不敢开的,他不但开了,而且没想到小儿服后不但没有送命,反而还了魂。
这位爱开毒药的老中医,一生用“毒药”救活了不少病人,真可称得上艺高人胆大。
其实“毒药”用得好就是良药,附子虽毒,也最有用,但也最难用。用附子可以在救人时发挥奇效,所以附子又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药,但是在中国药典中也明文规定了它的用量,最多不能超过15克,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中医不敢开方的原因。
吴佩衡不但敢开,而且敢用大剂量,还能用药如神,所以才有了“吴附子”之称。
1888年,四川省会理县一个贫寒的家庭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吴佩衡。由于家境贫寒,所以才10岁的吴佩衡就被送到了林春堂中药铺当了一名小学徒。
由于他勤奋好学,很有悟性,深得师父袁恩溥的喜爱,传授其所有本事。22岁的吴佩衡学成出师,回乡开始独立行医。
他的父亲多凑西借,想尽办法给他开了一间小药铺,起名叫“永春堂”,吴佩衡正式坐堂问诊,他诊病,配方,抓药,经营全是一人独当,给病人治病每获良效,深得当地群众称赞。
不过由于临床看病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每遇疑难杂症都会束手无策,这让吴佩衡感觉到学医需要博采众家之长,要勤求古训,不能只凭师父口头传授,单方独技就可以在医术上精进,成为名医的。
所以他开始苦读医书,深入研究医术,终于学有所成,声名鹊起,誉满城乡。
上世纪20年代末,川滇军阀混战,会理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吴佩衡无奈只好南下到了南禄丰县行医,在这巧遇了正患重感冒的朱德,吴佩衡只用了三剂药就治好了朱德的重感冒,于是朱德推荐他去云南昆明行医。
当时昆明瘟疫正在流行,吴佩衡带着清代大医家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等医书,就风尘仆仆地来了,他抵达了昆明。虽然此时瘟疫传播已经快到后期了,但是仍有不少病人因用的寒凉之剂,使得病症越加严重。吴佩衡用猛药屡奏全功,让他很快就在当地展露了头角。
后来汪精卫提议全面废止中医,改用西医,试图让中医从神州大地消亡,吴佩衡于是只身前往南京请愿,在众多爱国人士的支持努力下,将于保全了中医。
经此一事,让吴佩衡认识到想要壮大中医队伍,只有办学,培训出更多的人才才能让中医传承发扬下去。于是他又自筹资金,多方呼吁奔走,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948年在云南省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医学校。
从此后,吴佩衡一边治病救人,一边教育培养人才,成为了中医扶阳派的代表性人物,开创了一个新的中医流派。
他生前所著的《吴佩衡医案》一书,精选了85例制成医案,方便后人学习借鉴。现在他的医术已经传至了第三代,第三代传人和他一样医术精湛,也非常善用附子等奇药,猛药,他的医术得以继续发扬。
《吴佩衡医案》一书其内容主要是吴老生前留下的大量临证验案和会诊记录中,精选的85例医案,分为外感表证、瘟疫与温病、阳虚阴寒、内科杂病及寒热辨证要领等部分,全面介绍临床诊治和处置要点,适合中医从业者及爱好者学习参考。
吴佩衡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治病不论贫富贵贱,一律平等看待,对于贫穷者,还会赠药免治疗费。
他看病开方,用药少,一般都不会超过10味药,所以用药很便宜,不给病人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是一位真正值得称颂的人民好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