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麟、胡林翼同为晚清中兴名臣,若要评价谁更厉害,其实历史早已经给出了答案,《清史稿》及近代诸多名人对胡林翼的评价明显要高于彭玉麟。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与曾国藩并称曾胡。
胡林翼科名顺遂,道光十五年(1835)他因返乡之便参加科举考试,当年六月中秀才,八月中举人,道光十六年(1836)入都会试,三月中进士,四月点翰林,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胡林翼刚入翰林,就显出一副势不可挡的“红翰林”之势,接连被任命为国史馆协修、会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年又被任命为江南乡试副主考。然而命运总是喜欢与人开玩笑,就在这个人人艳羡的副主考任上,胡林翼出事了。这届乡试主考文庆在阅卷时私带湖南举人熊少牧入闱,触犯了科场大忌,被人举报,受到撤职处分,胡林翼受到牵连,降一级调用,成了从七品的内阁中书。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胡林翼父亲胡达源去世,他丁忧回乡。所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正是这次命运的沉重打击,使胡林翼性格气质发生了重要转变。他开始反思自己早年行为上的失检,究心理学,“专意道德”。胡林翼悟性本来极高,数年的读书和沉淀,使他身上的浮浪、纨绔、“豪宕不羁”渐渐淡去,而胡氏家族血脉里原有的坚强、峻烈生长起来,他从早年热衷享受生活的富贵公子,慢慢变成了一个“劲气内敛”的中年人。这种“中年变法”使他再度出山之后,他的表现与以前大不相同。
①治兵有方,主张"言战不如言守,用兵不如用民,用民力以自卫,不如先以地利以卫民"胡林翼不想在内阁中书任上浪费时间,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花钱捐一个实官。既然是捐官,胡林翼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比如风柔水软的江南,但是他却偏偏选择了地瘠民贫的贵州。胡林翼初署的,是安顺知府。安顺位于贵州中西部,山水崎岖,交通不便,最大问题是土匪横行。胡林翼发动民众训练乡勇来对付土匪。胡林翼“躬往缉捕,短衣芒履,出入嵁岩,几忘寝食。”到任一年,他前后捕获有名大盗二百余名,“一郡肃然,盗贼衰息。”因为安顺的成功,胡林翼的捕盗之名顿起,贵州省内,哪盗匪之患急,上司就派他到哪。他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胡林翼在贵州的剿匪经验,对于将来他对太平军作战,提供了实战经验和理论。到民国年间,蔡锷融合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编了《曾胡治兵语录》。蒋介石又做了增补,做为黄埔军校的教材,从1924年就开始使用。这本书滋养了黄埔军校、八路军一代代军事将领的成长。国共两党的军事大佬,均奉胡林翼的治军思想为圭臬。
咸丰四年(1854年)初,太平军席卷而来,湖广总督吴文镕奏调胡林翼驰援湖北。贵东道员胡林翼立即率600多名黔兵出发。但是当胡林翼抵达之时,吴文镕已经兵败自杀,一时处境十分尴尬。彼时,湘军初起,曾国藩认为胡林翼“胆识过人,才大心细”,极力向朝廷举荐。咸丰帝同意胡林翼率军随从曾国藩行动,从此曾、胡联手,湘军进入狂飙阶段。
加入湘军后,胡林翼以强势作风,对所部湘军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造和重铸:
1、吸纳以东北马队为代表的北岸军精英,加入湘军战斗序列,形成多兵种协同作战局面;
2、面对太平军的堡垒战术,设计并实施了长壕围困的应对之策,把单纯的战场厮杀转化为人力与物力的比拼;
3、一面招募老兵,另一面提拔行伍出身的将领,使得湘军更加务实和凶悍。
经过胡林翼重铸后的湘军,成为太平军在西线战场上最强悍的对手。
不仅如此,胡林翼胸有谋略,根据战局,制定了“以上制下,步步进逼”的战略。湘军正是遵循了这一战略思想,从武汉—九江—安庆—金陵,沿长江自上而下,一步步挤压并战胜了太平军。
这几大战役中,武汉战役、九江战役主要由胡林翼指挥;安庆战役由他和曾国藩共同指挥,后因肺病恶化而退居次位,但此战胜后,曾国藩一再强调,首功当属胡林翼;最后的金陵之战,胡林翼则已病逝,无缘分享胜利成果。
入湖北作战后,胡林翼就因将才难得,获得屡次升迁。仅1年多后,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署理湖北巡抚,跻身封疆大吏之列。
②调适各方关系,促湘军成长曾国藩初创湘军,有一种湖南人的蛮狠干劲,遇事勇往直前,对官场的颟顸、腐败、低效十分痛恨,但不善于调整人事关系,战事胜利得不到清廷的信任,战事失利更遭冷嘲热讽。胡林翼升为湖北巡抚后,十分注意调整湘军集团与外部的关系,也注意调整湘军内部的关系。胡林翼认为事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内部是否和谐:“事之成败,不争贼之强弱多寡,而在我辈之和与不和,慎与不慎耳。”他说,“军之事,不患兵力之不勇,而患兵心之不齐”。因此他一直有意识地充分发挥自己在整个湘系集团中的联系人、调解者的作用。
清廷让官文做湖广总督,坐镇武汉,监视湘军。胡林翼明知此中深意,但对官文极力笼络。胡林翼让自己母亲认官文宠妾为干女儿,每年将盐厘三千金供官文挥霍;凡好事,必推让官文出头,算上官文首功。因此,官文基本上对胡林翼言听计从,让胡在湖北放手大干,为湘军崛起大大减少了阻力。有学者认为,胡林翼与官文的关系,是湘军集团与清廷关系的缩影,由于胡林翼的努力,达成了双方的合作,正是由于双方的合作,才有了湘军对太平天国作战的胜利(王国平《论胡林翼与官文的关系及其影响》)。后来,曾国藩之弟曾国荃任湖北巡抚,便无法忍受官文,以巡抚弹劾总督,官文虽然离湖北,转眼便署理直隶总督,而湘系集团却更遭猜忌,曾国荃1866年弹劾官文,自己1867年就“因病”去职。由此更可见胡林翼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曾国藩起初嘲笑胡林翼处处讨好官文,有失大丈夫气节,后来才慨然赞叹,胡林翼能够“借其威重之名,行自己之志”,是“柔弱胜刚强”。
在湘军系统中其他人发生矛盾之时,胡林翼也凭着他出众的情商,有效地发挥着润滑剂、粘结剂的作用。曾国藩后来在胪陈胡林翼功绩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凡良将相聚则意见纷歧,或道义自高而不免气矜之过,或功能自负,而不免器识之偏,一言不舍,动成水火。……外省盛传楚师协和,亲如骨肉,而于胡林翼之苦心调护,或不尽知。
③治理湖北,成湘军可靠后方。胡林翼是湘系集团中,第一位能够有效施政的疆吏大员。(在他之前,江忠源获任安徽巡抚,但来不及施政就在战场上战死。)胡林翼抚鄂的数年间,多方改革,将“天下第一破烂鄂”治理成“天下第一富强省”。他身为巡抚,立足湖北,将其建设为稳固的后勤基地,为湘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并参与谋划、指挥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对湘军而言,他就是萧何与张良的结合体。
他刚到湖北独当一面时,手上仅有分自曾国藩的2500兵力,但从咸丰六年至十年,胡迅速扩充湖北湘军至六万。
清廷始终对曾国藩不放心,当初任命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抚,也有钳制曾国藩的意图。但胡林翼对曾国藩,可谓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湖北在财政上崛起后,每年为湘军提供的军费,大约是湖南的3倍。胡林翼知道曾国藩率军客寓江西,并无督抚之权,倾食于人,处境尴尬,总是按时给曾国藩拨去足额军饷。
④艰难时刻,苦心支持曾国藩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因父亲去世回籍丁忧,但他希望清廷能够夺情,让他继续率军打仗。结果清廷不为所动,负气返乡的曾国藩被弃置了一年多。这期间,胡林翼三番五次拉上官文,一起上奏请求起用曾国藩,说他“金石孤忠,可敬可念”。咸丰十年(1860年),时任两江总督何桂清在江南大营被攻破后,远逃上海。这个至关重要的位置由谁接替,一时成了帝国用人的焦点。胡林翼当时是热门人选,但他拉上官文上奏,力荐曾国藩出任此职。战局仍未明朗,清廷不想再任用何桂清之类的庸流之辈,只好让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至此,曾国藩才算东山再起,否极泰来。
曾国藩上任后,胡林翼深知他喜欢用忍、用稳,于是送给他四个字——“包揽把持”,力劝曾国藩为了挽救天下安危,一定要置东南半壁江山于一手遮揽之下。不仅如此,胡林翼还将自己部下精锐的两个营——霆营六千人和礼营两千人,拨归曾国藩。
如此大义,难怪胡林翼病逝后,曾国藩黯然神伤,回忆往事,说自己都是靠胡林翼“事事相顾,彼此一家”,才有今日。从此以后,一起共事的人中,再无胡林翼这般“极合心者矣”。曾国藩谈到胡林翼湖北巡抚任上的政绩时说:“以湖北瘠区养兵六万,月费至四十万之多,而商民不敝,吏治日懋,皆其精心默运之所致也。”而对于胡林翼的整体评价是:“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曾国藩还曾说:“润芝(胡林翼)之才胜我十倍。”
⑤举荐人才,无一失人除了知兵、理财外,胡林翼在晚清还以善于罗致人才、推荐人才出名。对于廉洁有才干的官吏,他不拘一格的加以任用、提拔。咸丰六年,胡林翼向清廷提出经他整理举荐后的人才,立即赴任。按照清廷定例,对于知县以上官员的缺额,应由督抚在其属员中对品调任。而破格提拔的人事任命,需要层层上报,严格审批。不过,此时千疮百孔的清廷已经顾不上定例了。为了早日能恢复对全国的控制,清统治者同意了胡林翼破格任用人才的请求。仅在咸丰七年,胡林翼就破格擢用知州和知县29人。而其他经由他举荐的大员,更是可以罗列出一大份长长的名单。郭嵩焘、李鸿章、左宗棠、李续宾、李续宜、阎敬铭、罗遵殿、严树森、沈葆桢、毛昶熙、梅启照等晚清大员,无不受他举荐过。《清史稿》高度评价胡林翼识才、爱才和用才方面的过人之处:“驭将以诚,因材而造就之,多以功名显,察吏严而不没一善,手书褒美,受者荣于荐剡。故文武皆乐为之用。……举荐不尽相识,无一失人。”说他能用人所长,以诚待人,自己不认识的,也能积极向朝廷推荐,而且百发百中,“无一失人”这四个字,分量很重。
咸丰十一年(1861年),胡林翼病逝。曾国藩感到几年来胡林翼委曲求全,有功不报或推让他人,于是上书为胡请功。原来清廷为了监督湘军,控御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派了满族官员官文担任湖广总督。为了笼络官文,胡林翼将治鄂功绩多推让官文,报告战争胜利的奏折也都将官文署名在前。每次胡林翼统帅湘军得胜,都成了官文得胜,加官进爵,样样都是官文优先。现在,曾国藩专门上了一个《沥陈前湖北抚臣胡林翼忠勤勋绩摺》,其中历数胡林翼整理湖北、顾全大局、调度将士、谋划进兵的种种功劳,特别指明,咸丰七年以来,“每遇捷报之摺,胡林翼皆不具奏,恒推官文与臣处主稿。偶一出奏,则盛称诸将之功,而己不与焉。其心兢兢以推让僚友、扶植忠良为务。外省盛传楚师协和,亲如骨肉,而于胡林翼之苦心调护,或不尽知”。曾国藩还说,湖北以残破贫瘠之地,养兵六万,月费至四十万,而商民不疲,吏治蒸蒸日上,都是胡林翼之功。清政府接到奏折,下令追赠总督,并按总督例为胡林翼治丧。后来又给了胡林翼最高的谥号:文忠。这一谥号只有朝廷最为奖赏的大臣才能得到。胡林翼之前,林则徐死后谥文忠;胡林翼之后,李鸿章、荣禄死后谥文忠。由此可见清廷给胡林翼谥号之高。
在晚清,时人都认为胡林翼的治行才望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上。李慈铭说胡林翼“老谋深识,烛照不遗,固中兴第一流人”,湘军创建者之一的郭嵩焘评价胡林翼:“数十年来封疆大臣,治、行、才、望,莫获逮公。”经学大家王闿运则评价“中兴之业,实基自胡。”赵尔巽主编《清史稿》:“林翼负才不羁,娶总督陶澍女,习闻绪论,有经世志。”后又论:“骆秉章休休有容,取人为善。胡林翼综覈名实,干济冠时。论其治事之宽严疏密若不相侔,而皆以长驾远驭,驱策群材,用能丕树伟绩。所莅者千里方圻,规画动关军事全局。使无其人,则曾国藩、左宗棠诸人失所匡扶凭藉,其成功且较难。缅怀中兴之业,二人所关系者岂不钜哉?”
众所周知,国共两党的领袖,对曾国藩都十分推崇,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对胡林翼同样十分服气。蒋介石曾潜心研读胡林翼和曾国藩文集,然后得出结论:“胡林翼之才识略见,确高出一世,实不愧为当时之名将。”毛泽东主席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了解了胡林翼之后,对他的人品才华佩服之至,遂将自己的字改为“润芝”(亦作润之)。世间先有胡润芝,然后才有毛润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