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二战是如何爆发的?

1919年1月正在巴黎和会上谈判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给母亲写信说:

“《凡尔赛和约》太离谱,根本做不到,只会带来不幸……我想,我已经成了这一切邪恶与愚昧的帮凶了,但现在它很快就会有个了断。”【1】

凯恩斯因不赞同《凡尔赛和约》严惩德国而辞去了和会英国代表一职。在和约签署几个月后,凯恩斯出版了《和平的经济后果》,预言试图将德国永远臣服于脚下,势必掀起另一场导致世界冲突的“欧洲内战”。【2】

不幸的是,20年后,凯恩斯一语成谶,沉重赔款、瓜分领土及恶性通胀诱发了极端民族主义,纳粹党魁希特勒领导德军闪袭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过,越来越多历史学家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希特勒在入侵波兰时试图发动一场欧洲内战或世界大战。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宏大战争计划不同,希特勒只准备发动一场蓄谋已久的局部战争。

局势是如何失控的?

英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在其《二战爆发前十天》中指出,英法德波等国一系列糟糕的外交操作、误判局势及盲目试探底线,最终将一场局部战争推向了世界大战。这一观点有别于唯物主义者的“历史必然性”论断。

本文依据理查德·奥弗里在《二战爆发前十天》中记录的事件与线索,结合美国作家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记录的部分史料,探索历史人物的侥幸与误判是如何引发世界性灾难的。

本文逻辑:

一、张伯伦误导

二、希特勒误判

三、历史性误会

(正文7000字,阅读时间约30分钟,感谢分享)

01

张伯伦误导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德国训练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驶离波兰但泽港,向维斯特布拉德半岛的波兰要塞开火,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

开火15分钟后,纳粹党人阿尔伯特·福斯特就通过广播电台宣布德意志第三帝国占领了但泽。

为什么是波兰?为什么是但泽?

一战后,英法美严惩德国,使得德国丧失了13.5%的领土。协约国根据《凡尔赛和约》在德国东部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波兰。部分德国领土划入波兰,波兰获得了直通海洋的陆路走廊。协约国将但泽列入自由港口,并由国际联盟接管,经济收入划入波兰。

但是,德国人一直认为但泽市是德国领土,该市96%的居民皆为德国人。所以,但泽问题颇为敏感,被认为是“波德关系的晴雨表”。希特勒上台后,但泽纳粹党赢得了该市议会的多数席位,组建了市政府,试图让但泽重回德国。

当然,希特勒发动对波兰的战争并非只为了但泽,而是“向东扩大生存空间”。早在德皇一世时代,俾斯麦就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旨在拓展在中欧的生存空间。不过,俾斯麦主张“有限空间”。后来,轻浮的德皇二世突破了俾斯麦的空间界限。

希特勒时代,纳粹党鼓吹“生存空间”。波兰不仅控制了但泽,还控制了西普鲁士的陆路走廊以及西里西亚工业区。对波兰的战争意在吞并波兰,向东扩大生存空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可谓蓄谋已久、计划周详。但是,德国不同,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表明希特勒在发动德波战争时蓄意发动世界大战。二战后的纽伦堡审讯时,德国高级军官均坚持这一说法。

那么,为什么希特勒胆敢突破《凡尔赛和约》?

两点很关键:

一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斯大林对欧洲冲突的态度保持中立,但是在波兰问题上存有企图。因为早在1920年,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率红军入侵正处在襁褓之中的波兰。后者反败为胜,最终控制了部分苏联的领土。所以,斯大林接受希特勒的邀请,试图从德波战争中分一杯羹。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给希特勒极大的信心。苏德联盟的建立,让希特勒更加相信英法不会贸然军事介入波兰。这一条约签署一个星期后,希特勒便对波兰发动了战争。

二是张伯伦绥靖政策的误导。

为何在1930年代欧洲盛行绥靖主义思想?

最为直接的影响或许是一战的深重灾难。一战后,欧洲人渴望和平,极力避免第二次欧战。但是,英法美俄并未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正如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预言的那样,以严惩和瓜分德国为目的巴黎和会,滋生了新一轮的世界纷争。换言之,德国发动战争是一战后糟糕的国际秩序安排的结果。

失败的国际秩序的后果是,世界和平只能寄托在危险的国家博弈及政治手段之上。

包括张伯伦在内的众多英国保守党人实际上认同凯恩斯的判断。他们对德国民族主义情绪保持了一定的宽容与同情。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对希特勒的妥协,被认为是对《凡尔赛和约》的修正。这恰恰是张伯伦给希特勒释放的最大误导。

同时,英法对波兰的态度,也纵容了希特勒。

二战时,波兰对德国的抵抗固然是坚决的,但是波兰在避免这场战争上作出的国家战略是愚蠢的。在德苏夹缝中,波兰艰难生存,也试图拓展生存空间。波兰分别与苏联、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期望扩大对黑海及乌克兰的渗透,企图与德国共同分裂捷克斯洛伐克,从而主宰斯洛伐克。波兰的不可控性,让其似乎游离于英法的保护之外,希特勒才敢于摘瓜。

1939年1月开始,德波关系突然恶化,希特勒要求波兰外交部长约瑟夫·贝克将但泽并入德国。3月,贝克拒绝了柏林谈判,并在外交部会议上宣布抗争到底。第二天,希特勒命令德国军队制作了一份对波兰的作战计划。

3月31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国会上宣布,英国将确保波兰的独立。紧接着英法启动军方会谈,开始征兵,准备对德国进行为期三年的战争。

5月5日,英国外交大臣向内阁递交了一份关于但泽问题的报告,指出德国旨在吞并但泽进而主宰欧洲。

但是,英法不想直接帮助不受控的波兰壮大军事力量。四五月份,波兰向英法请求贷款、武器及原料支援,均遭到拒绝。

希特勒也由此认定,德国孤立波兰的策略成功,只要将战争控制在局部战争范围内,英法不会直接介入。5月23日,希特勒告诫他的军事将领们:“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孤立波兰,对波兰的孤立能否成功是行动的关键……绝对不能同时与西方其他国家发生冲突。”【3】

为了安抚英国,狂躁的希特勒表现出难得的冷静,他向英驻德大使承诺,可以与英国结盟,“还愿意保证不论英帝国在哪方面需要援助,德国都将给予援助”。但是,这一承诺履行的前提是德国先解决波兰问题。【4】

就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的8月24日,希特勒就下达了作战命令。第一批德军已向波德边境集结,快速进入预定位置。“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以友好访问之名埋伏进入了但泽港,以在两天后发动奇袭。所以,这场战争爆发原定时间点是1939年8月26日凌晨4点30分。

然而,25日晚上7点30分,希特勒却突然取消了作战命令。

希特勒为什么突然这么做?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发出警告,重申了保卫波兰的诺言,“德国政府不应对此有任何侥幸心理”。张伯伦组织成立了作战部门,其中丘吉尔进入了作战内阁。

紧接着也就是25日,英国与波兰签署了《英波互助条约》。该条约措辞含糊,但已表明若波兰遭到德国入侵,英国必须提供“能力范围内的支持和援助”。

条约签署的消息在当天确实震慑了希特勒。战后,德国空军负责人赫尔曼·戈林在一次审讯时证实了这说法。戈林说:“就在英国向波兰正式提出保证的那一天,元首打电话告诉我,他已经下令停止执行进攻波兰的预定计划。我问他这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他说,"不是永久的,我必须看一看能不能避免英国方面的干预’”。【4】

25日的欧洲充满着紧张、焦躁不安的气氛,所有人都抱着宿命论等待即将、随时打响的战争。张伯伦密切关注希特勒对《英波互助条约》的反应。

然而,第二天,即26日,欧洲风平浪静。

张伯伦从外交大臣那里得到希特勒取消了作战命令的消息。当天,唐宁街10号开会讨论,多数人认为,希特勒忌惮于英国。英国外交部官员威廉·斯特朗说:“我认为,只要我们态度坚定不移(非挑衅的坚定),波兰人的态度谨慎温和,和平依然还是有可能的。”

不过,希特勒的犹豫给了英国人错觉。

02

希特勒误判

取消作战命令后到开战之前的五天时间,希特勒确实着手与英国重启谈判,他需要确认英国对波兰问题的最终态度。

这时,英国外交部对希特勒的措辞显得强硬了许多:“我们准备好了参战,除非他(希特勒)准备好谈谈条件”。同时,英国战争部已在做战争动员,调动防卫部队及野战部队,伦敦的博物馆紧张迁移,大规模撤侨。

在战争爆发前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强势让希特勒颇为不安。英国人希望以此逼迫希特勒妥协与和谈。但这时英国人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英国人认为,保持战争及政治高压,可能导致希特勒政权崩溃。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为代表的保守党与希特勒政见不合,就在一年前他率领全体陆军高级将领集体抵制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到战争后期的1944年,贝克还组织刺杀希特勒,但未遂,遭后者处决。

英国人希望贝克如法炮制,像去年抵制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一样阻止这场战争。他们甚至渴望最好的结局,即贝克或德国空军负责人赫尔曼·戈林元帅乘机发动政变,推翻希特勒政权。

其中一位保守派高官、最高统帅部负责战争经济和军备的托马斯少将,他向希特勒递交了一份经济与军事力量对比备忘录,希望元首悬崖勒马。备忘录显示,若与美英法爆发世界大战,德国在资源、经济力量及军力上都处于下风。

参谋长在8月27日向希特勒汇报了这一备忘录。后来托马斯回忆,希特勒看过备忘录后,“对世界大战的危险”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相信,自德国与苏联结盟后,德国对波兰的战争只会是局部战争。

为什么保守党不在最后时刻推翻希特勒政权,以避免这场世界性灾难?

这个问题曾经出现在二战后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保守党成员的回答令不少人感到惊讶,包括贝克、哈尔德在内的众多高官在德波战争之前认为,“希特勒是绝不会打世界大战的”,因此他们无需设法推翻他。【4】

甚至,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国务秘书在27日的日记中写道:“希特勒始终致力于发动一场局部战争”。

德国保守党和英国政要普遍盲信,希特勒最终会屈服,无非重启慕尼黑会议。反战派成员汉斯·吉泽菲乌斯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每个人都确信,为期一周的谈判即将开始。”

29日,英国驻德国情报发回来的信息是:“自从进军莱茵兰以来,此时希特勒在德国的声望已经达到了历史最低点。”30日,英国外交部收到的情报称:“总理(希特勒)的态度在软化,要继续坚持,决不妥协。”

其实,上次保守党反战让希特勒颜面扫地,如今突然取消作战命令,更让其备受质疑。如果希特勒再次妥协,希特勒政权反而可能被国内强大的民族主义势力所抛弃,保守派进而得逞。

希特勒决意发动战争,但为何在最后时刻又愿意接受和谈?

为战争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吗?这一因素可以排除,希特勒原计划在26日发起进攻,如今已箭在弦上。更可信的理由是,希特勒在最后确认英国是否会出兵援助波兰。这将决定这场战争是局部战争还是世界大战,也将决定德国最终的胜败。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著名的瑞典商人成为左右局势的重要人物,他就是比尔格·达勒鲁斯。达勒鲁斯是德国空军负责人戈林的好友,他一直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试图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

25日瑞典商人达勒鲁斯向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表示,愿意调解英德矛盾。哈利法克斯伯爵以官方正在谈判为由,拒绝了他的协助。但官方的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

次日,即26日,哈利法克斯伯爵同意达勒鲁斯以私人名义从中斡旋。达勒鲁斯写了一份信给德国空军负责人戈林,表达了英国阻止战争的决心。这封信经戈林直接递交到了希特勒手上。达勒鲁斯后来回忆,希特勒看到这封信后对英国抱怨,“多次努力敦促开展与唐宁街的合作,但徒劳无益”。

之后几天,达勒鲁斯化身为信使来回在柏林与伦敦之间穿梭,张伯伦和希特勒都清楚地表达了各自的底线。

理查德·奥弗里认为:“他(达勒鲁斯)是个非常规的使者,他的参与基本上只是把事情搞得更糟。”【3】

为什么?

因为达勒鲁斯的积极斡旋造成了两个糟糕的错觉:

一是戈林对英国开放、和平的态度,让英国人误以为德国高层已经分裂,戈林有机会取代希特勒。战争爆发的前一天,即8月31日,德国成立了帝国国防委员会,戈林担任主席。英国人更加坚定了戈林将发动政变的判断。

二是也是最糟糕的是,官方的谈判被达勒鲁斯的私人斡旋替代,让希特勒误以为,英国已黔驴技穷、畏惧参战,对波兰的支持立场不够坚定。

所以,达勒鲁斯的加入,让希特勒达到了谈判的目的,即确认英国不会出兵。很可惜,希特勒误判了英国人的底线。

8月29日晚上7点15分,希特勒当面给了英驻德大使最后的答复。后者发现,希特勒的态度与前两天已完全不同。德国要求波兰将但泽和整个波兰走廊的领土划给德国,并让苏联参与解决波兰问题。同时,要求波兰政府明日派代表前来签约。

这不是和平的答复,而是“最后通牒”。

30日,双方做了一些无谓的挣扎。英驻德大使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差点拳脚相向。波兰驻德大使向里宾特洛甫确认是否还有谈判余地,但遭到拒绝。当天晚上,柏林与华沙之间的电话通信被切断。

31日,希特勒下达了“一号作战令”。希特勒的宣传部长、“纳粹喉舌”戈培尔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戈林向他抱怨,战争可能扩大化。戈培尔在最后时刻向希特勒表达了这种担心,但希特勒对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凯特尔元帅等保证“英国不会干预”、“战争局部化”。

《“白色方案”指令》已经明确指出,政治当局认为自己的任务是:在上述情况下必须尽可能地使波兰孤立,即把战争局限在与波兰进行。

03

历史性误会

9月1日战争爆发后的当天,希特勒在柏林克罗尔歌剧院发表了演讲。他称:“但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德国的城市;波兰走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都是德国的领土。”

开战的消息传到英国,张伯伦发表了演讲:“为了终结希特勒的这种疯狂,从现在开始,除了以暴制暴,我们别无选择。”张伯伦发出了战争总动员令,在议会宣读了发给柏林的电报,即对德国的“最后通牒”。

希特勒一直密切地关注英国人的反应,不确定这份电报是否为“最后通牒”。令希特勒抱有幻想的是,战争爆发后,英法都没立即宣战,他正在等待慕尼黑会议的升级版。

当时,法国人希望多一两天时间撤离边境的居民。英国正请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出面做最后的协调。同时,张伯伦需要时间说服议会通过战争紧急法案。

其实,人们容易忽略的是,法国总理达拉第、英国首相张伯伦、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这些绥靖主义者、和平主义者,这时已经成为坚定的发动世界大战的政治人物。他们试图用后一种极端的行为掩盖之前绥靖主义犯下的错误。这种转变既是在拯救他们的政治生涯,也是在拯救他们的国家。

9月3日上午11点15分,英国首相张伯伦通过BBC向英国人宣布对德国宣战。张伯伦说:“我长期以来为和平所做的努力全都徒劳无益,你可以想象这于我而言是多么沉重的打击”。这一宣战演讲多少浸染着张伯伦个人的悲情色彩。

张伯伦一直为阻止这场战争而煎熬,宣战后他反而释怀了。当天晚上,他终于睡了一个好觉。

但是,希特勒失算了。他低估了英法对德宣战的决心。

3日早上5点,希特勒就收到英驻德大使送来的真正的最后通牒。当希特勒的首席翻译保罗·施密特念完这份最后通牒后,总理府里一片死寂,希特勒及一众高官、将领不知所措。施密特在回忆录中写道,希特勒静静地坐在那里,然后用凶狠的表情看着里宾特洛甫,问道:“现在怎么办?”

1日发动对波兰的战争,到3日英法对德宣战,短短两天时间,希特勒所谓的“局部战争”已经演变为欧洲战争。

3日那天晚上,希特勒前往德波边境前,他安慰宣传部长戈培尔,英法不敢发动真正的战争,只是想打一场“卡洛夫克利格”式的战争(经济封锁的战争)。

当听到英国宣战后,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克·雷德感到无比悲观:“元首以前言之凿凿地说,在1944年之前,我们不需要预备英国会宣战”。

从德国海军部署可以看出,希特勒并没有打算与英国作战,至少短期几年内没有考虑过与英国海军交火。日本为了吞并亚洲,蓄莫已久,战前便制造了10艘航空母舰。而德国没有制造一艘航母,只使用潜艇等防御性、偷袭性武器。战争爆发后,捉襟见肘的海军元帅邓尼茨只能发起“狼群战术”,运用潜艇奇袭盟军舰艇、商船。但是在雷德看来,海军行动“无非就是展示出知晓如何勇敢赴死”。

英法宣战后,除了波兰,整个欧洲都异常平静。这是一种可怕的平静。英国人、法国人似乎不用再纠结、争吵,一心平静地等待战争打响。美国小罗斯福总统重申了中立立场。波兰则兵败如山倒,德军短短几日便控制了但泽和波兰走廊。

9月17日,苏军入侵波兰,与德军共同瓜分波兰领土,建立所谓的“东方战线”。短短一个月,波兰亡国。

英法虽然向德国宣战,但并未给予节节败退的波兰军队实质性的支持。英法到底是否履行了保护波兰的承诺?史学家对此争议较大。

其实,真正导致波兰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并非英法履行对波兰的保护承诺,而是英法德对波兰战争的定性。

在德国人看来,波兰战争具有道德正义性。波兰与俄国、普鲁士的纠纷由来已久。早在18世纪后期,普鲁士、俄国、奥地利帝国三次瓜分波兰领土,导致波兰亡国。波兰在欧洲地图上消失123年后,通过《凡尔赛和约》再次建立。

但是,德国人早已无视波兰的存在,认为波兰是《凡尔赛和约》的私生子。希特勒认为,发动波兰战争,夺回原本属于德国的但泽与波兰走廊,是具有正义性的。

甚至在希特勒看来,英法对德宣战反而缺乏正义性。希特勒在其发布的《第一号作战令》中写道:“在西线,重要的是,让英国和法国单方面承担首开战端的责任。”

但是,英法认为,波兰战争是希特勒吞并欧洲的开始,他们试图遏制希特勒像当年的德皇二世一样发动世界大战。

就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的当天,张伯伦以个人名义给希特勒写了一封信,他将希特勒可能发动的战争类比为一战:“要是英王陛下政府在1914年把立场表示得更明确一些,那场巨大的灾难就可能不致发生……这次英王陛下政府决心不再让这种悲剧性的误解重演。”

所以,英法当时无暇顾及波兰亡国,英法军队首要任务是防御德军入侵,法军将重兵部署在马奇诺防线。

这是不是一次历史性的误会?

“历史必然性”观点不支持这一主张。希特勒作为独裁者,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德国,与英法美自由世界似乎终有一战。纳粹德国存在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如糟糕的国际秩序、经济国家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纳粹党政府及脆弱的贸易关系。

德波战争或许是《凡尔赛协议》的必然结果,或者是一战的延伸。但从德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中有不少政治人物侥幸与误判的因素。即便英法未宣战,侥幸与误判或许会继续引诱这位独裁者在德波战争若干年后发动欧洲内战。

丘吉尔是绥靖政策的坚决反对者,他曾在慕尼黑会议后称:“我们已经遭到一次完全、彻底的失败”。战争进入第二年,在议会的压力下,张伯伦辞职,提议丘吉尔组阁。与张伯伦不同,丘吉尔有着坚强的意志及胜利的信念。

很多人假设,如果战争爆发前丘吉尔取代了张伯伦,这位富有远见的战略家能否遏制希特勒的野心,二战能否避免?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富有争议的铁幕演说。人类刚刚告别了二战,又迎来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透过历史必然性,洞悉历史人物在当时的每一个抉择,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与现实走向的不确定性——关键人物的侥幸与误判,或是战争爆发、加速、扩大的重要部分。“关键”二字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哈耶克大战凯恩斯,韦普肖特,机械工业出版社;

【2】和平的经济后果,凯恩斯,华夏出版社;

【3】二战爆发前十天,理查德·奥弗里,海南出版社;

【4】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译林出版社。

(注:感谢理查德·奥弗里的《二战爆发前十天》及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给我们提供的重要详实的历史线索及分析)

搜索建议:二战是如何爆发的?  
热传

 飞翔的猛禽

军事撰稿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14小时前大概没有不知道温哥华的,知道温哥华岛的人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但知道维多利亚的人又多了。岛上的人也习惯了直呼为“岛”,省却...(展开)

热传

 学霸夫妻打造千亿生物科技帝国

作者 | 廖阳勇编辑 | 雨辰2000年,两名海归博士在无锡创立了一家生物制药企业,后来这家企业发展势头一路绝尘,多年后赴美上市,并在沪深两市先后四次敲钟。现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