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维也纳体系崩溃过程探析:十九世纪欧洲三波革命风暴的冲击

历史的节点回到1815年,在反法同盟国家签订《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后,一个全新的欧洲国际体系宣告正式诞生了——维也纳体系。按照一般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个新体系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一是,重新分配国际权力,即塑造出新的国际力量格局;二是,恢复和平秩序。

然而,维也纳体系的出现似乎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两个的基本的问题,欧洲的权力看似分配完毕,但和平的秩序却难以实现。换句话说,维也纳体系在本质上根本没有给欧洲带来和平的国际秩序,就在体系确立后,一股股“暗流”不断的冲击维也纳体系的支柱,最终在三场席卷欧洲的革命浪潮冲击下,维也纳体系的大厦轰然倒塌。

拿破仑帝国

为了更加清楚明白的阐明本文的主题,作者将依照这样一个逻辑来介绍:维也纳体系的特点和维持的关键、第一波革命浪潮的冲击,“欧洲协调”消失,维也纳体系稳定的支柱不在、第二波革命浪潮的冲击,维也纳体系摇摇欲坠、第三波革命浪潮的冲击,维也纳体系进入“历史垃圾堆”。

一、维也纳体系的确立、特点(原则)以及维持稳定的核心

(一) 维也纳体系的确立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阵营终于镇压住了法国大革命以及终结了拿破仑建立的“欧洲霸权”。1814年9月,除土耳其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齐聚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准备召开“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全欧大会议”。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而且对于我们理解维也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点,那就是这场空前的国际会议不是反法同盟同法国之间的和平会议,更不是讨论怎么处置战败的法国问题和会议。因为这些问题早就解决了,1814年5月在第一次推翻拿破仑政权后,反法同盟就已经在巴黎签订了《第一次巴黎和约》,这个条约就已经对相关的领土问题做了规定。那为什么还要召开如此规模巨大的国际会议呢?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商讨能在多大程度上把欧洲的形势恢复到革命前程度。用维也纳会议主导者之一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的话来说就是:

维也纳会议1815

恢复旧秩序

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几个字,它很直白的道出了这场会议以及会议后确立的国际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恢复欧洲的旧秩序”,而这个旧秩序就是指欧洲大陆上的“均势体系”以及更重要的旧有封建王权和封建制度。一句话,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要解决的就是这两个根本的问题。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很小的君主国或者邦也要参加这次大国主导的国际会议了,因为他们想趁机恢复和巩固在拿破仑战争中被摧毁的旧制度和政权。

经过英、俄、普、奥四大国的讨价还价(实际上法国在这场会议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主要力量,跻身为五国委员会成员)。1815年6月,在大国的主导下签订了《最后议定书》确立了一个新的国际体系。核心主张有:

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等国恢复旧有的王朝统治模式;成立德意志邦联,梅特涅出任邦联议会议长;意大利维持各邦国林立的局面;比利时与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充当遏制法国的堡垒;瑞典合并挪威;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取缔黑奴贸易等等

(二) 维也纳体系的特点(原则)

根据维也纳会议达成的共识,新确立的国际体系至少包含了这几方面特点或者叫原则:

一是,欧洲大陆旧有封建制度和封建王权的恢复。如法国、西班牙等国原来的封建制度在革命中被颠覆了,现在必须给予重新确立和恢复。这一特点反映在维也纳会议上就是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所提出的“正统原则”。这一原则法国、奥地利、俄国最为重视。

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各国边界

二是,欧洲大陆被破坏的“均势”体系和格局的恢复。法国大革命的冲击和后来拿破仑的在欧陆上霸权的确立破坏了这一特点,在会议上大国们通过划分部分领土归属和确立瑞士的独立来完成这一目标。这一特点反映在维也纳会议上就是所谓的“均势原则”。这一原则英国最为看重。

三是,维护和增强大国们的既得利益和实力。除法国外,其余四大国多多少少都在这场会议和体系中得到了好处,尤其是英国和俄国两国侧翼大国,实力达到非常高的阶段,是俄国权势的顶峰阶段,英国霸权的确立的关键一步。

(三) 维也纳体系维持的关键核心

实际上,任何国际体系的维持根本就在于体系内大国之间的协调,以及在协调之下所共同维持和平的既有秩序。这是国际政治权力格局的一个根本维持规律和原则。就在会议结束后不久,为保证体系的稳定(两大原则)和各大国既的利益,欧洲大国们组成了两个联盟来承担这种“责任”。

一是,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联合奥地利皇帝与普鲁士国王所组成的俄普奥“三皇同盟”。这三个欧洲大陆上当时最强大的封建君主国牵头组成的这一同盟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欧洲大陆的封建王权和制度,这是维也纳体系的一大支柱,也是体系关键核心所在。后来除英、土耳其以及教皇国以外所有欧洲君主国都加入其中。

三皇同盟1815

二是,为了维持欧洲均势,防止法国崛起破坏现有体系以及保障大国协调的“四国同盟”。这一同盟由英国牵头组成,俄普奥加入。这一同盟的根本在于通过四大国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共同保证体系的稳定。而这一主张就形成了后来所谓的“欧洲协调”机制,它是维持均势和大国协调的关键,也成为了维也纳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后来在1818年的亚琛会议上,法国加入,变成了“五国同盟”。

新的体系建立了,维持的机制也存在了。但和平并没有到来,相反欧洲大国们见证了一波波革命浪潮对维也纳的体系的冲击,最终经过短短的三十多年,体系终结(以下革命发生的时间如无特别注明均指十九世纪欧洲革命)。而这三波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有三

一是,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作为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革命运动,这场革命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宣告欧洲封建制度的灭亡由此开始,只是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封建势力才卷土重来,通过国际体系来维持摇摇欲坠的旧制度。实际上革命的火种已经随着拿破仑的远征带到了欧洲各地,随时有可能被点燃。

法国大革命

二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欧洲阶级力量对比变化。原来的封建贵族势力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削弱,资产阶级力量在这场生产力飞速发展中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旧制度和封建王权的压迫。

三是、维也纳体系设计的大漏洞。该体系主要是由欧洲大陆封建君主国主导建立的(英国只关注军事问题和海外利益)。俄普奥君主国根据的是“正统原则”来“恢复旧秩序”。他们强调的是:

保护好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和平、秩序、均势”……它完全不考虑“民族和民主”的原则……它终究要在渴望“自由、平等、人权”的革命和民族独立斗争中解体。

这句话道出了维也纳体系脆弱的根本所在,新的风暴即将出现。

二、第一波:二十年代革命浪潮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欧洲协调崩溃

前面我们提到,欧洲大国以四大国为基础,后来加入法国形成“欧洲协调”机制来维持体系的根本稳定。1818亚琛会议法国加进来后欧洲大国协调机制正式完整诞生,然而都还没有成熟,革命的风暴就来了,最后摧毁了这一维系体系稳定的关键机制。

就在维也纳会议后不久,1819年,西班牙复辟的波旁王朝君主费迪南七世派兵镇压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然而军队拒绝执行命令,由此还引发了全国性的起义,很快首都就被起义军攻占了。受西班牙革命的影响,意大利北部和南部那不勒斯和皮埃蒙特相继爆发革命。

(一) 意大利革命与两次“欧洲协调”会议:英法与三大国矛盾暴露

意大利的革命事件对奥地利来说最为致命,因为意大利北部是奥地利直接统治的,而南部是他控制的势力范围。发生这样的事情,首相梅特涅坐不住了。

梅特涅

自从认识梅特涅亲王以来,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受到像意大利革命如此之大的打击。

因此为了联合各大国对奥地利干涉意大利革命的支持,梅特涅要求立即召开欧洲协调会议。

(1)1820特罗保会议。

这场会议奥地利是想取得其他几个大国的支持,让其“名正言顺”的干涉意大利革命。然而,英国和法国只派出大使参会,不像俄普奥均由君主直接参会,很明显英法不同意这种干涉。在普鲁士的支持下,奥地利坚决要求单独镇压革命,他生怕俄国借机插手西欧事务。最终三国达成议定书,而英法坚持不同意干涉原则,而被排除在外。虽然事后梅特涅亲自写信劝说英国,但还是没能获得支持。

(2)1821莱巴赫会议。

这次会议是上次会议的继续,邀请了那不勒斯国王参会,英法却连个正式代表都没有,只有观察员。俄普继续支持奥地利干涉意大利革命,英法依然坚决反对。最终双方直接在会议上撕破脸,虽然最后奥地利成功干涉了意大利革命,但是却和英法闹翻了,欧洲协调机制遭受打击,大国的矛盾初步暴露。

至于英法为何如此坚决的原因就是担忧其他大国会以同样的方式干涉自己的事务。

(二) 西班牙革命与维罗纳会议:大国矛盾完全暴露,“欧洲协调”葬送

意大利革命在奥地利的干涉下暂时结束了,但是西班牙还有一个烂摊子要解决。因此大国召开了1822年维罗纳会议。

意大利城市维罗纳

这场讨论西班牙革命问题的五大国会议是维也纳体系下大国之间的最后一次聚会,五大国都派出了核心外交人物,也是矛盾和分歧很严重的一次,它直接断送了“欧洲协调机制”。

法国最为关心西班牙问题,因为这是他的邻居而且西班牙国王是路易十八的表弟,两国同属一个王朝——波旁王朝。对此法国积极主张干涉西班牙问题,而且希望各大国支持。比如提供道义和军事方面的支持,以及同西班牙断交等。

对此,俄国的态度是很积极的,表示愿意直接出兵干涉。但法普奥都坚决反对俄国出兵,他们不想俄国的军队再次到达欧洲西部,这等于是“引狼入室”,尤其是普奥绝对不允许俄国军队进入自己境内。普奥两国由于在西班牙没有直接利益,也不想为了这件事卷入一次没有意义的战争,他们因此只是糊里糊涂的表示对法国的支持,实际上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做了口头承诺。

最为重要的英国坚决反对干涉西班牙革命,包括镇压西班牙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运动。英国考虑的是这些地方从西班牙独立后有利于英国的进入。因此,英国外交大臣坎宁表示“英国不得签署任何关于欧洲大国干涉西班牙革命的协议”,并且出动海军威胁其他大国。英法之间的矛盾无法调节。最终,法国只能在其他三大国的“口头支持下”镇压了西班牙的革命运动,至于殖民地的问题,由于美国的“门罗主义”也就是不了了之了,美国宣布不准欧洲大国干涉美洲事务。

门罗主义

这次会议把大国们的矛盾彻底暴露了,各大国自己盘算各自利益,完全不能对整个体系的维持达成共识。在此之后,“欧洲协调”会议再也没有召开过,实际上标志着大国协调基础消失,给予维也纳体系重重的打击,因为大国协调是体系维持的关键,没有了这个机制,后面的革命爆发后就是各自算计了,欧洲大国之间已经没有了合作的基础。

三、第二波:三十年代革命浪潮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体系摇摇欲坠

二十年代的风波刚过去,一股更大的浪潮袭来,很大程度改变了欧洲大陆上的面貌。

(一) 法国七月革命:对维也纳体系“正统原则”的重大打击

1830年,复辟后的波旁王朝第二任君主查理十世推行了更加严格的限制政策,激起了各级民众的严重不满,导致七月革命的爆发。很快法国建立了七月王朝,开始了金融资产阶级贵族的统治,这本身就是对“正统原则”的一次巨大打击。俄国本想干涉,但由于相继而来的波兰革命挡住了去路,未能得逞。奥地利自己内部也爆发革命,梅特涅是自身难保,忙于国内镇压革命运动。英国对此积极支持,还承认了七月王朝。最后其他大国无能为力,只能承认了这个法国资产阶级政权。这是对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正统原则”的一次重大打击,而大国却无法恢复“旧秩序”了。

查理十世

(二) 比利时革命:对维也纳体系确立的秩序的破坏

根据维也纳会议,比利时并入了尼德兰王国。然而受到法国革命的影响,该地区爆发了起义,并且还宣布比利时独立,建立临时政府。

尼德兰国王请求负有维持欧洲既有秩序责任的五大国帮助镇压起义,然而,俄普奥倒是同意帮忙恢复秩序,然而英法又不干了,英国还是想借机渗透比利时,法国则直接宣布如果有人干涉自己将用武力维持比利时的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其余三大国无能为力了,加上自己的国内也爆发革命,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而,1831年,五大国共同签订伦敦议定书,宣布承认比利时独立,而且宣布其为永久中立国。这样维也纳体系确立的领土划分原则又被破坏了,欧洲政治版图改写了一部分。

(三) 波兰革命:维也纳体系下对大国既得利益的一次冲击

此时的波兰实际上作为一个国际关系主体已经不存在,早在上世纪就被俄国为首的三大国瓜分了。而维也纳会议在国际法上也把它划归了俄国。但是波兰的独立运动缺从来没有停止过。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1830年11月,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波兰爆发了反对俄国统治的起义,成立了波兰民族政府。面对这样的情况,俄国强力镇压。普奥两国由于瓜分过波兰的领土,因此也怕波兰会收回既得利益,从而支持俄国。而英法只是劝说尼古拉一世,因为英法正忙于应对比利时危机的解决。最终波兰的起义失败了,波兰完全置于了沙皇的统治之下。

波兰革命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其动摇了三皇同盟,因为普奥两国并没有对俄国提供帮助。而且波兰革命牵制了俄国对法国与比利时危机的干预。对此恩格斯说到:

波兰就这样再次以自我牺牲拯救了欧洲的革命。

实际上这场革命是对俄国这个维也纳体系下欧洲大国上最强大的一个君主国既得利益的一次大冲击,俄国为此付出了代价,同时又检验了三皇同盟的极大不稳定性。

就这样经历了三十年代的革命冲击后,欧洲的维也纳体系已经是摇摇欲坠了,下一次风波就会将其彻底击溃。

维也纳体系在这一系列大事件的冲击下变得风雨飘渺。更严重的是体系下的各大国没有了协调机制,要么各自张望,要么各干各的,根本无法解决这系列的问题,维也纳体系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四、第三波:1848年革命浪潮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体系崩溃

时间来到1848年,这是在世界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这年的革命浪潮最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欧洲,导致大国之间转向冲突与矛盾斗争之中,最终摧毁了维也纳体系。

欧洲1848年革命

这场革命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此时英国已经完成了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第一次巨大的跳跃。欧洲大陆上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在轰轰烈烈的展开,受此影响,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积极变化。

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越来越不能容忍封建制度的束缚……在尚处于分裂状态下的德意志和意大利,那里的资产阶级除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外,还要求实现民族统一。奥地利本土上的被压迫民族则要求摆脱奥地利统治,完成民族独立。

正在这种欧洲矛盾迅速变化的时候,1847年,一场欧洲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就像催化剂一样,催化了欧洲范围内革命的爆发。

1月,西西里岛爆发起义,接着,2月巴黎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法兰西二共和国建立。3月,奥地利发生起义,维也纳体系的缔造者梅特涅慌忙中男扮女装逃跑到英国。奥地利境内的民族起义接连不断。同时,柏林也发生起义反对君主专制。6月,布拉格发生反对奥地利统治的起义。9月,匈牙利也发生类似起义。

面对这场直接针对“正统原则”的大范围起义,作为维护这一原则的神圣同盟领导者—俄国积极行动,企图扑灭革命的浪潮。最终在俄国为首的君主专制力量的压制下,革命大多数失败了,但是,这场革命对维也纳体系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实际上瓦解了这一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俄国军事力量突然增强,打破了军事平衡,激化与欧洲大国的矛盾。

通过压制革命浪潮的行动,俄国对军事力量一下子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严重威胁了英国、法国等列强。俄国成为“反动势力的首领”通过干预革命,控制了普鲁士和奥地利,打破了欧洲均势,眼看俄国好像就要“控制欧洲”一般了。

尼古拉一世

沙皇尼古拉一世以“全欧洲的主人”自居,扩张野心再一次膨胀起来了。其他大国非常不满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尤其是英国。两国的矛盾彻底激化。

(二) 欧陆封建君主大国矛盾激化,神圣同盟崩溃。

本来在维也纳体系下,德意志的领导权属于奥地利。然而普鲁士乘机压制革命之际,取代了奥地利,成为了德意志的实际领导者。普王威廉四世重新领导建立了一个北部,中部德意志邦国组成的联邦。对此奥地利坚决反对,要求恢复,两个国家还进行了战争准备。但最终在俄国的干涉下,普鲁士放弃了这一联盟。普奥两国矛盾激化。

在此期间,俄国乘机加强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存在,这个对于奥地利来说不可接受,他认为这应该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就这样,在这场革命中,三个君主专制国家矛盾激化,维持维也纳体系核心的三皇同盟就此终结了。

(三) 欧洲三大国矛盾激化,大国之间转向彻底的敌对状态。

俄国趁压制革命的机会,将自己的势力进一步渗透到黑海海峡地区。逼迫土耳其转让了很多政治权益。这对于在该地区有重大利益关切的英国来说绝对是不允许了。英国联合法国以强硬的姿态对抗俄国的扩张势头,而俄国这边也自认为自己处于巅峰时刻,毫不退让。

克里米亚战争

就这样,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三个大国完全转为了敌对状态。维也纳体系确立的那种大国之间的相对和平与合作局面彻底消失不再了。维也纳体系走向了崩溃的陌路,接下来就是一场大战——克里米亚战争了。

这一事件表明大国们不仅没有了协调机制,还由盟友直接转变为敌人,还由此引发战争。由于英俄都是维也纳体系下的主要力量支撑,还是欧洲大陆的两大侧翼稳定大国,他们由盟友转变为敌人最终表明,维也纳体系彻底灰飞烟灭了,再也不复存在,欧洲又将进入新的“战争时代”。

五、历史总结

从以上详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原来在各大国相对和平与合作的局面下,出于维护欧洲均势格局、恢复旧秩序、维护既得利益的目的,大国合作建立起了维也纳体系。

然而这个体系在十九世纪欧洲三次大规模的革命冲击下,原有的“正统原则”、“均势原则”被彻底破坏,维也纳体系的原则被破坏了。更重要的是又于大国的不合作与利益冲突,导致维持维也纳体系的两大核心支柱—欧洲协调机制和三皇同盟也被摧毁了。最终在最后一次大规模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大国之间转向了对立和冲突的敌对状态。这一切都表明,欧洲维也纳体系被三场革命冲击掉了。

维也纳会议1815

最后,感谢大家阅读这七千多字的“啰嗦文章”

参考文献:

《国际关系史》 、《国际政治学概论》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搜索建议:
热传

 初中生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初中生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鲁...(展开)

热传

 凌音:国服剑灵什么时候开始内测

且 行 且 珍 惜丶的回答:据我所知道的韩国开发的游戏要到国内来测试或运营,首先是要在韩国本国内进行了大规模公测,那时候国内代理才会开始首次测试,然后经过什么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