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5号,与孔庙毗连,为元、明、清三代国学所在。古时国家设立最高学府,汉称“太学”,晋称“国子学”,唐始称“国子监”。清顺治元年(1644年),国子监由礼部掌管,后又改为本监管理,衙、学合一。其最高负责人为国子监祭酒,副职为司业,执教官有监丞、博士、助教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因定鼎南京,改为北平府学,永乐二年(1404年)又改为国子监,其后屡有修茸、扩建。雍正九年(l731年),在国子监南,今方家胡同内新建宿舍,为国子监助教官员及学生居住,俗称“南学”。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辟雍。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石经移到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1981年又在夹道加盖了屋顶;使石经得到妥善保护。国子监保存尚好,曾辟为首都图书馆,对外开放,现图书馆另择新址,国子监得到更好的保护。

国子监属中等品级主官祭酒为从四官的衙署,所以建筑的规制不高,除辟雍、碑亭用黄琉璃外,其余建筑全部为灰筒瓦,一般都无斗栱,屋顶形式为悬山。为了彰显对国学重地的重视,在院外大门的两侧建“国子监”牌坊,牌坊为两柱三楼。国子监主要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牌坊南面横额位清乾隆皇帝御书 “圜桥教泽”,北为御笔“学海节观”四字。牌坊为砖石结构,三开间,发圆券,琉璃雕饰为蟠龙花心。其后即为国子监主体建筑——辟雍,再后为彝伦堂、敬一亭等。

集贤门是正门,太学门是二门。两门均为三开间,悬山调大脊,明间启门,门在中柱。二门内,过琉璃牌坊,即见国子监的标志性建筑——辟雍,位处整个院落的几何中心。建筑坐北朝南,为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的方殿,长宽均约17.7米,面阔三间加周围廊,廊外又加一圈擎檐柱,下为坐凳栏杆,是以外观每面显五间。廊外环绕圆形水池,池有白石护栏,四面有桥可通辟雍殿,构成所谓“辟雍环水”之制。外立面南面正门两檐之间有乾隆皇帝御书立额“辟雍”二字。殿内全部为井口天花。辟雍是皇帝讲学的地方,皇帝“临雍”视学,由国子监祭酒讲经,皇帝作“御论”,全监职官、学生围辟雍观听。大殿四面均有门,殿内无柱,空间宏敞,北门之内坐北向南设皇帝的宝座、书案,宝座下为高台,台为木制,正面三出陛,两侧各一出陛。此殿的主体结构也是暗含九五之数,开间为五五之数,大殿本身为三三之数,隐喻天子。殿内东、南、北三面的明间均悬有皇帝御书的匾额,北为“雅涵於乐”,东为“万流仰镜”,南为“涵泳圣涯”。

辟雍之北为彝伦堂,元代称崇文阁,是藏书之所,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改名彝伦堂。正堂七间,悬山大脊顶,北接三间悬山卷棚抱厦。堂前有月台,宽为五间,三面各一出陛。此建筑无斗拱,用旋子彩画,五启门,尽间槛窗。明间开间较大,用六抹隔扇,室内减前金柱,中央形成较大的室内空间。辟雍未建时,皇帝来讲学,在彝伦堂正中间设座,堂上悬敕谕五通。堂两侧各有一座三间的悬山建筑,东西两庑之北也各有一座三间的悬山建筑,此合为四厅:东为典簿、绳衍厅,典簿管章奏,文移并掌监印;绳惩颁定规制,稽察教习,学生勤惰和分派祭孔执事官。西为典籍、博士厅。博土厅负责经义课程,考其习业,存储皇帝的“御制”文字;典籍厅保管书籍版片及“表章经学之宝”与乾隆御笔册。

辟雍两侧有东西两庑,各三十三间,每侧分三堂,合为六堂: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及广业堂,是贡生、监生学习的场所。两庑建筑为悬山顶,前廊宽大,反映了其使用上的公共性。辟雍之南的院落里,在琉璃牌坊的东西两侧,其南有钟、鼓亭,三开间黄琉璃歇山顶,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其北为两座碑亭,黄琉璃重檐四角攒尖顶,下层檐用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上层用五踩双昂斗拱。

彝伦堂后为敬一亭,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别成院落,内有御制圣谕碑等7座,亭东为祭酒厢房,西为司业厢房。现两厢建筑已无,代之以锅炉房等。院门为一间牌坊门,单翘双昂斗拱,门两侧各有一砖雕蟠龙花心影壁。正房为敬一亭,灰瓦歇山顶调大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启门,隔扇槛窗装修,有七踩单翘双昂斗拱。

东西六堂原有十三经刻石189座,另加“御制告成”碑一座,共190座。该部石经刻于乾隆年间,故又称“乾隆石经”。这部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经文共63万字,由清代雍正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一人书写,自雍正四年(1726年)始,至乾隆二年(1737年)完成,历时十二年,当时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于乾隆五年(1740年)转献朝廷,收藏于懋勤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钦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负责考订蒋书石经,并动工刻石。乾隆五十九年碑刻成,立之于太学,并以墨拓本颁行各省。

代表性景点

1、辟雍:国子监最大主体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是清代皇帝讲学的地方。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殿内无梁柱,鎏金宝顶式方型殿宇,是目前世界独一无二的古代“学宫”。由刘墉、和珅等负责设计建造。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誉为北京“六大宫殿”之一。大殿前檐高悬乾隆帝御书“辟雍”匾额。殿四周环水,以汉白玉石为栏,环绕成圆,形成外圆内方格局。东西南北设有石桥直通辟雍四门,构成“辟雍环水”,以喻天圆地方,流传教化之意。殿内穹隆彩绘天花顶。北南东三面分别悬挂乾隆、道光、咸丰三帝御书书匾。殿中设置的宝座、御椅、御案、龙屏等皇家器具,皆为当年乾隆“临雍讲学”时的原物。

2、琉璃牌坊:国子监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位于二门内辟雍前,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中,正背两面有醒目“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

3、彝伦堂:藏书传经授业场所:辟雍正北为彝伦堂,原系元代国子学崇文阁旧址。明永乐年间重建,改称彝伦堂。辟雍兴建之前,皇帝到国子监视学,均在此设座。中门“彝伦堂”匾为康熙皇帝御笔。

4、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研究儒学的珍贵史料。清代蒋衡游历长安,见“开成石经”众手杂书,紊乱不堪,深以为憾,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从雍正四年至乾隆二年,历时12年完成这部63万字经文手书。乾隆56年经考订蒋文并动工刻石,乾隆59年碑刻成,立于太学。此刻石原放国子监六堂,1956年移至国子监与孔庙之间夹道内。

搜索建议:国子监  国子监词条  
热传

 范思辙为什么是嫡子?

范建明媒正娶了两位夫人,大夫人(正妻)和二夫人(侧室)。他的结发妻子,正是范若若的亲生母亲,在她生下自己的儿子之后,范建为了救范闲,竟然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掉了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