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流量的重新分配,决定了财富的重新分配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 商业洞察

与您一起把脉商业未来趋势,洞见企业未来成功之道

作者:何加盐

来源:何加盐(ID:ihejiayan)

去年5月,我在上海参加某个论坛,听冯仑讲了两件很有意思的事。

冯仑说,他最近和一群50后、60后企业家聚会,大家都很悲观,觉得生意特别难做。甚至当他们谈到国外某地遭遇炸弹袭击的新闻时,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大佬说,要是那个炸弹扔到咱们这桌上就好了,这样的话很多烦心事就都没有了。

与这些老人愁眉苦脸不同,冯仑又跟一些比较年轻的创业者们有一次聚会,他发现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一个个满面春风,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所以冯伦最后哀叹道: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冯仑讲的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 为什么老一辈企业家觉得那么难,而新一代企业家,却相对乐观呢?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肯定有多种,但我觉得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种,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做生意的模式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具体而言,是从“资源为王”,变成了“流量为王”。

在八九十年代,中国主要的问题是物质匮乏,生产能力不足。所以谁能够占住资源,生产出东西,就一定能够卖得出去,能够赚到钱。因此,很多老一辈企业家的成功,往往是因为通过种种方式占有了比较好的资源,例如牌照、批文、低息贷款、土地、矿山、厂房等。他们特别擅长的,是如何搞定资源,建立生产能力。

但到了新时代,中国的物质已经极大丰富,反而是产能已经过剩了。消费者多了很多选择,对企业来说,怎样争夺人们的注意力和消费力,成了新的难题。所以新一代企业家成功的法则,已经完全超越通过搞关系、拿资源的阶段了,而是先通过自己的技术,或者能力产品,或者对消费者的了解和对品牌的打造,把流量圈起来,然后再向这些流量去售卖各种产品或服务。

资源是老一辈企业家擅长的,流量是新一代企业家擅长的。现在是流量比资源重要。所以年轻企业家们觉得比老一代企业家更乐观。

冯仑讲的另一个例子,特别能体现这一点。

他说,在房地产行业的一次聚会上,在座的房地产商都一片哀嚎。大家谈起贝壳网,说怎么都想不通,贝壳网成立这么短时间,怎么可能市值(当时是2021年5月)就超过了万科+恒大+碧桂园的总和了呢?

这些房地产商尤其不爽的是,他们现在很多新房销售需要依靠贝壳网的渠道,而贝壳网的销售抽成非常高(具体数字我记不清了,但当时听了的感觉是很震惊,没想到会这么高)。他们一方面不想给贝壳上供,但另一方面又离不开贝壳的销售渠道,所以心里特别别扭。

如果从流量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

贝壳之所以一家比万科,恒大,碧桂园三家都强,并不是说它的人才更多,或者是资本更充足,而是因为它占住了互联网流量。

流量是当今时代一切注意力和消费力的基础,只要是卖东西就要通过流量平台。 这是新时代商业的本质。

由于冯仑谈到的问题引起的兴趣,这一年多了,我对流量生意,有了很多观察和思考。以下记录了五点,分别是:

1.流量为王的时代

2.流量生意的规律

3.流量平台的变迁

4.流量逻辑的变化

5.流量难题的破解

如果你希望了解中国商业的流量逻辑,这篇文章应该会对你有所启发。

01

流量为王的时代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财富分配的方式经过了几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基本上不存在什么财富。需要分配的物资,主要是打来的野兽、采集来的水果、缝制的兽皮,一般都是家族中的女性长者来分配,尽量让大家都不饿死冻死。

后来慢慢演变成了由部落中最强有力的、或最有智慧的男性来分配。这就形成了由权力决定了财富分配的模式。到奴隶社会,基本上都遵循着这样的规律。

再后来,农业发展起来,凡是农业地区,基本上都形成了地租制、雇农制、农奴制等典型农业生产模式,于是土地的分配决定了财富的分配。虽然偶有一两个商人成为巨富,但是商人致富,在长期的农业时代从来都不是主流,与普通人根本就没有关系。只有地中海、中东这样四通八达之地,才有商人存在的空间。

工业革命再次改变了一切,资本家打破了原来的土地所有制,形成了资本决定了财富的分配方式。谁通过种种方式,拿到了牌照、批文、贷款、土地、矿山、油井、厂区等无形或有形的资本,谁就能拥有巨量的财富。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曾经一度是技术和信息决定了财富的分配,但这只是在信息社会的早期建设阶段。而当信息足够多的时候,所有的信息都在争夺人们注意力,那么哪些信息能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财富分配的关键。

于是今天我们的社会特点是:流量的分配,决定了财富的分配。虽然并非百分之百如此,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它就是我们能接触到财富分配的最主要的机会。

从公司层面,能够获取最大流量的公司会成为最成功的公司。不管是早期的百度、阿里、腾讯,还是稍后的美团、滴滴、字节,大家的竞争主要都是流量层面的竞争。

这种流量的竞争,致胜因素也许是技术(如百度),也许是产品(如腾讯),也许是商业模式(如拼多多),也许是运营能力(如阿里),谁的技术最能撬动流量,谁的产品最能吸引流量,谁的商业模式最能扩大流量,谁的运营能力最能巩固流量,谁就能够获胜。

当然,大公司往往是在这几个方面都很厉害,而不是只具有单方面的能力。它只是在某一方面做到了业界最强,同时其他方面不存在致命的短板。如此才能生存下来,做到同领域顶尖。

从个人层面,想要获得平均水准之上的财富,最现实的路径,就是拥抱流量。

要么加入那些流量平台,享受流量给公司带来的巨大红利的一部分,那就是成为他们的员工或者合伙伙伴。现在互联网大厂的工资,基本上就是普通打工仔能达到的天花板。

要么用好那些平台,想办法将其上面的流量吸引到自己的地盘,自己去开发流量的红利,那就是在这些平台上开店、写文章、发视频、做广告等等。很多人通过做淘宝、拼多多、公众号、抖音、直播,也做成了亿万富翁,就是走的这个逻辑。

02

流量生意的规律

流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一直流动,在不断进行重新分配。

从平台来讲,不同的流量平台会不断兴起和衰亡。老的平台逐渐丧失流量,最终死去;新的平台获得流量,迅速崛起。

从个体来讲,没有人能一直拥有流量。在一个平台混得很好的流量大户,到另一个平台可能无人问津。即便是同一个平台,也会不断有新的网红崛起,把旧的网红踩在脚下。

每一轮流量的重新分配,都意味着财富的重新分配。

因此人们永远有新的机会,充满希望;但也永远有失去的风险,充满焦虑。

很多年以前,我在浙大读研时,曾经去考察义乌的夜市,那一望无际的小摊和拥挤的人流,让我非常震惊。

我心想,这么火爆的生意,这些摊主得赚多少啊!

但是一交谈之下发现,摊主赚不了几个钱。实际上都给业主打工了。

因为,这些摊位都不是摊主自己的,而是向业主租来的。原来生意不好时,租金很便宜。后来生意渐渐好起来,摊主赚得多了,业主的租金就跟着涨起来。

几年下来摊主发现,辛辛苦苦摆摊,最后赚的钱基本上都交租了。

互联网让这一场景不断重现。

早些年,在淘宝做生意很划算,开个小店也没什么成本。那些干得早的,很快就赚到了钱。但是也没有风光多久,店主们就发现,在淘宝上做生意的人实在太多了,你的店淹没在千千万万淘宝小店之中,无人问津。

于是,为了能争抢到好的位置、好的页面,就要向平台付钱买流量。直到后来,流量费用涨到让开店就如同给平台打工一般。

后来拼多多崛起,同样的故事又上演了一遍。

微博、公众号、B站和抖音,也是如此。最开始的时候涨粉容易,广告效果也好。商家投一些微博、公众号等广告,很快就赚到了远高于投放数额的钱。

渐渐地,涨粉、涨阅读越来越难,广告越来越贵,商家发现,投广告的效果越来越小,到最后,赚的钱都不够付广告费的。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也就是说,不是大灾大难、改朝换代那种 特殊时刻),流量总是会越来越贵。 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当流量越来越贵时,生意人会这么做:

第一,渐渐地买不起流量,于是退场走人。这些年 关掉的无数商场、门店和网店,就是因为流量(店铺租金、广告费、直通车等)越来越贵,营收已经覆盖不了流量成本了,只能倒闭。

第二,降低成本,做高价格,确保在流量更贵时,还能有一定的利润。

少数企业能够通过技术改进、管理改善而降低成本,但是流量费用的上升,迟早还是会把这部分省出来的成本吞噬掉。于是企业会发现最终还是沦落到给平台打工。

也有一些企业是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降低成本,提升价格来确保利润,这往往出现在那些信息恨不透明的行业。久而久之,市场上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到最后,只有那些最暴利的商家才能留下。换句话说,只有最黑心,割韭菜最狠的商家才能留下。这和道德无关,就是流量生意运行的客观规律。

因此,每一个流量平台,最终都会走向这样一个结局:大部分商家的利润率已经压低到仅够生存的地位,过得十分艰难;还能有较高利润的,都是非常暴利的产品,良心产品越来越少,直到消失。

第三,寻找新的便宜流量。

这就只能等待新的平台出来,才能赶上一波新流量,享受个几年。例如,互联网刚出来时,流量比线下便宜,拼多多刚出来时,流量比淘宝便宜,公众号刚出来时,流量比微博便宜,抖音刚出来时,流量比公众号便宜等。

但是,不管是哪个新的平台,红利期往往就那么几年。一个无可逃避的规律就是,任何一个平台的流量总是会越来越贵,而流量的转化率又会越来越低。

于是,上面三种场景又在新的平台上经历新一轮的重复。

03

流量平台的变迁

中国的流量平台经过了几次变迁。

原来主要是电视、报纸、电台、杂志和线下广告引领了流量的走向。那时候,能成为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主,基本上就能带来巨大的生意。能在中国农村的大街小巷外墙刷满广告,也能撑起很多大公司的巨额营收。

互联网起来后,相当一部分流量被分流到互联网。百度把持着搜索的流量,新浪搜狐网易把持着信息的流量,阿里把持着商品的流量,腾讯把持着社交的流量,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在我相对熟悉的内容流量领域,最开始火起来的是校园BBS,水木清华、未名、小百合,都是当时很有名的校园论坛,后来有一些全网性的论坛崛起,例如西祠、猫扑、凯迪、天涯、百度贴吧等等。当时全网性的热门事件,基本上都是由这些论坛而起。

但博客时代到来后,论坛就渐渐衰落。引领时尚风潮的,转到了新浪博客。当时的徐静蕾、韩寒,比现在最红的网红都不知道要红多少倍。

博客没红几年,就被微博给取代了。最初本来最火的是饭否,但王兴没有管控住风险,平台直接被灭,给了新浪微博崛起的机会。新浪自己革自己的命,新浪微博打败了新浪博客,成为最受欢迎的内容平台,一直红到今天,在它这个领域还没有遇到真正的对手。

公众号在微信体系突然冒起来,成为了引领流量的大杀器。早先的咪蒙、罗辑思维,稍后的卢克文、半佛仙人等都是从公众号起家成为大V的。

但我们抛开内容领域,要说全网流量的大王牌,最终还是出自于腾讯。自从2011年微信横空出世,就牢牢占据着中国互联网流量的第一把交椅,成为用户数几乎与中国人口数等同的国民应用。

微信的流量不仅支撑着腾讯系产品(如腾讯游戏、企业微信、视频号等)本身的流量需求,还催生了拼多多、微盟、有赞、罗辑思维等一大批生态链公司,也发展出了小程序平台、朋友圈营销、微信群团购、群接龙等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 包括我们做的何加盐公众号、牛人星球社群和手犹香小程序,本质上也是依托于微信的流量才起来的。

而到现在,流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分配阶段,那就是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强势崛起。

在前几年,流量还是相对分离的。信息的流量主要集中在百度、门户网、今日头条等,社交的流量主要集中在微信、微博,商品的流量主要集中在京东、淘宝、拼多多,但现在,信息、社交、商品有合流的迹象,其集大成者就是抖音。

抖音最开始就是一个休闲的流量。大家上抖音就为了玩一下。但由于玩的动力是如此之强,抖音也有针对性地对人性的弱点进行了威力强大的心理进攻,所以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流量增长最迅猛的平台之一。

当流量起来之后,抖音又开始切入商品、信息、社区生活等领域。这两年淘宝、京东、拼多多、百度、微博、公众号、美团的很多业务被抖音抢走了,在抖音开店的商家越来越多,在抖音买东西的顾客越来越多,在抖音搜索商品和搜索各类知识的用户也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抖音把各种流量整合起来了。这是很多互联网公司想要做但没做成的一个梦想。所以抖音成为了估值最高的未上市公司,它的估值甚至远远超越很多上市已久的互联网大佬,已经达到了和腾讯、阿里相差无几的地步。

而以前曾经通过百度、阿里、微信等其他方式获取流量、得到财富的人,也纷纷都在进入抖音,试图在这种流量再分配的狂潮之中分到一杯羹。

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最有钱的互联网公司是抖音(只要抖音不犯关键性错误,自己把自己搞死),最有钱的商家都在抖音上做生意,这应该是两个比较明显的趋势。

当然,抖音只是流量争夺大战的一个强大竞争者,并不是全部。腾讯、阿里、百度、美团、滴滴、快手、b站、微博等等,依然各自都有自己的流量池。

这些虽然说已经不是流量的未来,但是此前已经积累起来的巨大流量,都已经足够无数的个体户和机构商家吃得很饱了,在未来依然还能吃好些年。

更何况,上面说的只是线上而已,线下还有几乎同等庞大的流量。如果没有办法用好线上流量,能把线下的流量运营好,同样也能获得挺不错的成功。

04

流量逻辑的变化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创造不了流量平台,但是可以利用流量平台,获取可为自己所用的流量。利用流量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内容逻辑和运营逻辑。

自从新媒体兴起之后,单个的个人影响力超过以往很多传统媒体机构的情况,比比皆是。一个人只要有点儿才华,又懂得一点文字或镜头表达的技巧,很容易脱颖而出成为网红,并且获得相应的商业变现。

所以对很多有才华的个体而言,做自媒体、成为网红,打造个人IP,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事业,是一条很可行之路。微博的Papi酱、公众号的卢克文、B站的“老师好我是何同学”,就是这么起来的。

依靠内容创作能力成为大V,获取流量,是自媒体时代的一条捷径。但这条捷径,在抖音时代,似乎行不通了。在抖音更重要的是运营逻辑,而不是内容逻辑。

由于抖音主要采用算法推荐,平台决定流量的分发,在微博、公众号、B站等平台上形成的“博主-粉丝”模式,就失去了作用。也因此,在抖音平台上,个人才华逐渐失去了作用,机构整体的运作能力成为了决定一个账号成功与否、商业化顺利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在抖音上,个人才华几乎一文不值。因为太多的视频在竞争用户的注意力,再好的才华也被淹没在流量的洪流之中。能跑出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买彩票”模式,天降运气跑出来的,

抖音上不存在可复制的内容逻辑。同一个账号,今天火了明天不一定能火;同一套逻辑,这个账号火了那个账号不一定能火。凡是宣传能教你如何做内容的号,他们用自己教的东西,都没法做起一个新的号来。

其根本原因在于,平台的推荐决定了一切,而平台推流的逻辑与才华无关。

从平台的角度来讲,给谁流量取决于平台发展的需求。可能是战略层面(例如给三农内容更多流量),可能是企业形象层面(例如给正能量内容更多流量),可能是大厂竞争如何取得优势的方面(例如给泛知识内容更多),可能是商业化变现层面(例如给带货转化好的博主更多流量)。凡是有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才会去推流。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如何获得流量不取决于自己的才华,而取决于一系列不可知的因素。一个作品,要在不同层级的流量分发池中,每一次都恰好触发了某个推荐机制,才能被推荐到更大的分发池。只有每一级都踩中点,最终才形成爆款。而能不能踩中这个点,某种程度上是一门“玄学”,不是说有才华、精心谋划,就能做出爆款的。

当1000万个作品都在争夺注意力的时候,总有那少数几个幸运儿,能走到最后成为爆款,但这纯粹就是幸存者偏差现象。在非爆款的那999万多个其他视频里面,一定会有无数极其有才华的作品,但是它们被淹没在流量的洪流之中,一个浪花都没有激起,就消失不见了。

而从商业变现的角度来说,个人博主在抖音要稳定变现是很难的。不管是发广告还是带货,个人IP起的作用都微乎其微,背后考验的是投流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后台支持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只能依靠机构的团队作战。

抖音的分发机制决定了,平均每个粉丝或者平均每次观看,对博主的商业价值非常低。抖音的粉丝数和观看数在所有主流平台中,都属于最不值钱的之一。因为抖音是平台决定一切。50万粉丝在公众号是一个大V,但在抖音上就是一个小透明,几乎没有商业价值。

但也有很多没多少粉丝的人赚得盆满钵满。原因在于他们摸索出了抖音流量分发的密码,能够稳定地做出较高的ROI(投入转化率,可以简称为费效比)。

他们基本上都是通过投流投出来的。经过长期的摸索,他们知道投每天几点的时段、投哪些标签、投哪些地域、投哪些账号、一次投多少钱是最好的。一个好的投手投10万元,也许能赚回100万甚至更多的成交额;一个差的投手投同样的钱,可能也就赚个几万块钱,甚至颗粒无收。

而这些能力,根本就不是那些专注于展现才华,目标放在积累粉丝数、打造个人IP的个人博主可以具备的,是需要有一定实力的机构通过长期砸钱培养出来的。

供应链整合能力更是个人博主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类似张同学这样突然爆红的个人网红,如果不能很好地整合供应链,无法稳定、保质保量地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好产品,是不可能转化为可持续商业能力的。哪怕偶尔带货有一点成交,也和其粉丝数及视频播放量完全不成正比,顶多带一点商业试水的意味,而不可能转化为稳定的商业模式。曾经巨大的影响力,最终就是昙花一现,打个水漂而已。抖音上多的是这种曾经红极一时,现在无人问津的博主。

供应链整合一定是团队作战,不可能靠个人。真正好的产品一定是要自己在全国范围甄选,并且拥有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确保数量、质量、物流等各方面不出问题,这个不是个人IP博主能够做到的。

另外就是后台的支持能力。不仅包括策划、文案、设计、摄影、编辑等,也包括平台对接、税务策划、风险管理等。个人博主即便能带点货实现一点养家糊口的收入,但是绝不可能做大。一做大,就会遇到税收、监管等方面的壁垒。在抖音,不管是开店和直播带货,到处都是巨坑,有很多是一踩就会把整个账号都炸掉的大坑。

有些个人博主,有一两条爆款视频好像是火了,涨了一点粉丝,就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实际上一尝试商业化,会发现毫无效果。因为流量的商业运作,和做内容是完全不同的领域,需要的是截然不同的能力。

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所有的粉丝、所有的爆款都是短暂性的。当平台不再给你推流,你的一切都会归零。

内容能力(才华)绝对不是长期维持一个账号、一个店、一个团队生存的关键能力。相反,只有那些投流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后台支持能力等,才是长久生存之道。

在抖音目前还存在流量红利的前提之下,拥有这些能力的机构是可以过得比较滋润,能迅速做大的。

等抖音流量红利吃尽,流量的费用已经涨到让绝大多数机构的ROI不再具有任何吸引力,到时整个平台就会被暴利产品和少数几家机构所占据,新的流量平台又会悄悄生长出来。

05

流量难题的破解

不管是在哪个平台,大家最后都会发现流量生意越来越难做。在早期的红利期度过之后,新加入的玩家基本上死路一条,原来在里面的旧玩家也半死不活,越过越艰难。

也有不少商家尝试建立私域流量,想要绕过平台,把流量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几年下来,越来越多的商家发现,他们此前想方设法建好的私域流量池子漏了,或者是好不容易圈进来的流量已经不流动了。

例如,某公司积攒了2000万会员,这2000万会员曾经支撑了他们每年几十亿的营收,但是现在,这些会员已经基本上不再在他们这儿买东西,于是公司迅速衰落了。

这样的现象在到处发生。自媒体的读者们很少再点进去看文章,很少再转发,很少再再留言评论点赞;建起来的微信群,一个一个沉寂;加了十几万好友的微信,原来发一个朋友圈几百个点赞,现在再发,已经变成了个位数的点赞;群发一条微信,以前能带来几十万的转化,现在只能带来几千块;曾经活跃的社区团购,原来一上新品就迅速被抢光,现在几乎都没有人去团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的看法是:

一是客观规律本来就决定了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生意,不可能说谁积攒了一批流量,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有了数量庞大、质量良好的流量池子,只不过代表了生意有了一个挺好的基础。还是需要不断拓展新的流量,以及把旧有的流量服务好,才能让生意做得更长久一点,但也很难说一直风光下去。

任何生意都会有兴起到衰亡的周期,只不过现在世界变化太快,让整个周期急剧缩短了。以前可能一家公司要经历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程,才能走完从兴起到顶峰、到衰落、到死亡的阶段,现在往往几年之内就走完全程了。

只有那些拥有真正好的产品,真正好的商业模式,而且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拼命奋斗的企业,可能才能做得长久。

二是很多公司的衰落和死亡,其实和私域、公域没有太大关系,本 质上是他的产品和生意模式存在问题。

例如有一些产品,人民群众本来就是喜新厌旧,不会永远忠诚于某一个品牌的,所以买完几次不再买了,这才是正常。

又如有一些产品,虽然本身是可以有品牌忠诚度的,但是这家公司自己创造的产品不够有吸引力,或者质量把控和服务没有到位,导致消费者被伤了,那他建立的流量也会慢慢流失或者沉寂。

又如有些公司本来商业模式就没有跑通,是靠烧钱或运气好圈进一些流量,又没有办法持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些流量就直接被浪费掉了。

三是整个市场的大环境变了,生意的逻辑也就变了。

一方面,技术迟迟没有革命性的突破,于是各个经济体都在变得越来越内卷化,竞争日趋激烈,加上疫情的影响、贸易战的影响、各种政策的调整,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形态都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原来买得起的东西不一定还买得起,原来喜欢的东西不一定还喜欢,你积累起来的流量不再转化为成交,也就顺理成章了。

另一方面,尽管没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但原有技术在不同场景之下的应用探索还在不断拓展深化,这也就导致了人民群众接触信息的方法和载体在不断变化,消费的场景和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例如我们以前可能习惯了在淘宝京东买东西,后来在朋友圈、微信群、小程序买东西,现在可能是看直播或视频买东西,原来建立的微信群流量也就慢慢沉寂了;以前我们可能习惯每天看文章,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刷短视频,原来的文字作者所建立的私域流量,也就慢慢消失了。

所以,流量生意越来越难做,其实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难做的不是流量生意模式,而是几乎所有的生意。是竞争规律在打破人们一劳永逸的虚假幻想。

要破解这个难题,唯有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抛弃幻想,准备战斗。世界本来就是残酷竞争的,人生本来就是奋斗的过程,流量是要永远花时间去争取和维持的,从来没有不流动的流量。管你是平台还是用户,是线上还是线下、是公域还是私域,反正就抱定一种持续拼搏、持续奋斗的精神去应对就行了。

二是培养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当我们知道流量的流动才是常态,生意总会有兴衰,那就要学会适应新的变化,培养应对变化的能力,例如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处变不惊的能力,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说服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等。

三是寻找可以无限复购的特殊产品。欧洲日本有些小店能开几代人的时间,他们从来都不缺少流量,到现在还存活得好好的,就是他们有自己的绝活,对于小店周边的这些客户来说,他们是永远不可替代的。茅台酒永远都不必担心流量问题,因为任何时候总有人需要它,无非就是每年赚多一点和少一点的区别而已。如果你能做一个这样的产品,那你的流量永远都不会过时。

四是永远做好你的产品,善待你的客户。有了好产品、好商业模式还不够,你还必须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做好你的产品,永远精益求精,让你的产品质量在消费者那里永远站得住。除此外,还要做好服务,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对客户永远真心真诚,永远让他们感动,永远超越他们的预期,他们才会一直跟你走下去。

归根到底,能持久吸引流量的不是某个平台、某种模式、某些内容、某些产品,而是能不能做到始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超越消费者期望。如果能够做到的话,不管你走什么渠道,用什么打法,永远都不会害怕失去流量。

今日荐书 ➠《网红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千亿红利市场》

◆ 移动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颠覆着我们的生活,随着自媒体、网红、短视频等新生代的崛起,衍生于互联网的新事物不断涌现,并开始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强调个性化的网红经济正在成为互联网产业又一发展方向。

网红经济的爆发是传统企业的巨大机会,网红的品牌和流量将助力传统企业快速高效地转型升级,能否抓住网红经济的千亿红利市场,将是考量传统企业能否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实现互联网转型的关键要素。

本书从网红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入手,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对这一新经济形态的运作模式进行了详细系统地阐述,是一本超前的具有深刻参考价值的商业著作。

商业洞察优惠价

27.00元 (原价42元)

点击上方二维码进入小程序下单

搜索建议:
热传

 有什么江门一日游的好介绍啊?

一日游建议1、首选去开平,可以看世界文化遗产碉楼、立园和赤坎古镇。2、近一点的话,新会小鸟天堂、梁启超故居、银湖湾湿地和古兜温泉,一天下来也是很舒服的。3、江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