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员工的角色与定位?
一个员工在企业其实有很多种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他不同的价值,角色是用你的机制来决定的,对于老板来讲,当然希望员工成为什么奋斗者,跟着公司一起经营,关注公司的成本费用收益等等,但问题是现在很多企业的机制,是把员工打造成打工人的角色。
比如合伙人,合伙人这三个词风行大江南北,我们研究合伙人10多年时间,也总结出了很多合伙人的模式,现在很多老板都说我不需要打工人,需要伙人,打工人就是劳动报酬,如果是固定工资那就更不用说了,合伙人他是成果分配,成果分配就是我经营企业,有收入有成本有费用,有收益有风险等等成果。
我把成果拿出来做二次分配,打工人通常是一次分配,合伙人叫二次到三次分配,所以很多企业只有一次分配就不太好了,但一次分配也有很多做法,包括我们的KSF和PPV也在一次分配的范围,也可以改变一次分配的形态和模式,但是无论你怎么改变都只是一次分配。
还有打工人焦点在于自己,自己活好就行,自己怎么干都行,但是合伙人是团队来做,我们都知道没有最好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打工人关注个体,我拿多少工资,我有什么好处,比如做PPV多劳多得,他很计较自己的利益,只关注自己,什么东西都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不会关注团队,也不会关注其他问题。
另外打工的人不用出钱只拿钱,一般情况下就拿第一次分配,都是这样子的,但是到了二次分配,他的分配模式就非常丰富多彩,我们讲一次分配劳动报酬是受到劳动法保护的,但是二次分配完全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之上,企业识别出有效的机制来搭建激励,二次分配有更多的灵活性,所以二次分配的激励性、灵活性会更多一次。
如果企业要想改变员工的打工人身份,就必须做出变革,这就是底层逻辑,那么如何做变革?给大家提供几个建议;
第一、适当增加弹性变动工资的权重,刚才我强调这个还是属于一次分配的范畴,还是属于一次分配的范畴,一次分配的范畴适当的增加弹性变动工资的比重,因为弹性变动工资的比重越高,员工的活力就越大,激励性就越强。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什么?员工的安全感如何得到认可和保障,因为很多员工希望有安全感,这个我们都能够理解,只是安全感和激励性之间如何去寻找一种平衡,这就是KSF和PPV在算法体系上独特的优势。
第二、分配模式要组合,刚才讲一次分配是不够的,我们要多次分配啊,1~3次的分配,多次的有规则的分配体系,比如你有员工就是发固定工资,每个月发固定工资,他的工资就是每个月15号发,这个级数只有一级,那么你能不能做到6级?
6级什么概念,就是有很多薪酬的组合,薪酬组合得越多,我们员工他的活力和创造力就越强,员工的关键点就会越多。
第三、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要推多元化的激励,短期中长期,这样激励系统更加的丰富,刚才讲合伙人OP,就是把员工从打工者变成合伙人,出钱出力做增量的再分配,这就属于二次分配,当然也有企业会在深度做三次分配。
有人讲分配制度这么多,会不会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
其实这就是算法的逻辑,如果你把算法做好,他不仅不会增加你的分配,不仅不会增加人力成本,反而会帮助你的企业降低,因为员工对企业的经营关注度更高了。
比如一个拿固定工资的员工,他会关注公司的人效、成本费用开支会吗?不会的,他永远焦点在于自己,所以这是我们传统的问题,当然机制决定了员工的身份,我们每一个企业,当你看到员工都是打工人的存在,或者说出工不出力,没有全力以赴,很大的原因都是你的机制定位了员工的角色,所以要改变员工的角色,必须要从机制来入手进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