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像颗颗明珠镶嵌在大地上。湖泊虽不及海洋那样浩瀚无垠,也不像江河那样奔腾不息,但它却以千姿百态、大小不定、咸淡各异、变化多端的风貌存在着,并且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美丽富饶的湖泊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丰富的水利资源,例如水电、灌溉、航运和对洪、枯水的调节,而且含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湖泊与大江大河一样,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华夏民族在长期与湖泊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开发和利用湖泊,并形成了独特的湖泊文化现象,使中华水文化的园地增添了厚重的内容。一 湖泊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所含物质(矿物质、溶解物、有机质以及水生生物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并参与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一般来说,湖泊是指陆地上低洼地区储存大量而不与海洋发生直接联系的水体,它与人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交互关系。湖泊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仅次于冰川的较大水体,它的水量是河流蓄水量的180倍。 根据成因,湖泊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堰塞湖、洼地型湖、海迹湖、冰川湖、泻湖、岩溶湖、牛轭湖、风蚀湖、礁湖等。构造湖是于地壳变动,特别是地壳断裂凹陷后,地表水和地下水聚集在凹陷洼地里而形成的湖泊。如云贵高原上的洱海。火山湖是由于火山喷发,使火山周围堆积了熔岩和碎屑物质,冷却后火山口变成为封闭的洼地,洼地积水而形成湖泊。如吉林长白山天池。堰塞湖是指火山喷发出的物质或地震时崩塌下来的物质阻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如黑龙江的五大连池。洼地型湖是由一些盆地的最低洼地区积水,形成的凹陷洼地形湖泊。海迹湖是指过去为海洋,后由于地壳变动与海隔开而形成的湖泊。冰川湖是由于冰川作用而形成的湖泊。冰川湖的分布一般都密集成群。如我国青藏高原的湖泊群。泻湖是指浅水海湾被沙嘴或沙坝封闭,从而与海洋完全或部分隔离而形成的湖泊。如太湖。岩溶湖为石灰岩地区受到水(主要是地下水)的溶蚀,形成溶蚀洼地,水逐渐积聚而形成的湖泊。如贵州咸宁的草海,是我国湖面面积最大的构造岩溶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牛轭湖指在河曲发达地区,由于河流自行裁弯取直后遗留下来的河道,两端被泥沙淤塞而形成的湖泊。如内蒙古的乌梁素海。风蚀湖是指在干旱风沙大的地区,有些地方因长期风蚀而形成洼地,积水而成湖泊。礁湖是热带海洋中由于珊瑚在岛屿周围群积附生,形成环状或带状珊瑚礁。岛屿下沉到水中,珊瑚礁体之间形成湖泊。如我国南沙诸岛地区,有各种形状的礁湖。 事实上,许多湖泊并不都是单纯由一种作用而形成的,而是多种作用的综合结果。如我国东北境内的镜泊湖,就是在地壳断陷的基础上,后又经火山喷发,溶岩堰塞了牡丹江上游河道而形成的,因此可以称为断陷——堰塞湖。 另外按照湖泊所在的流域特点分类,可将湖泊分为内流湖和外流湖。内流湖在内流区,基本上是咸水湖;外流湖在外流区,属淡水湖。按照湖水的含盐度进行分类,可以将湖分为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等。 我国幅员辽阔,湖泊众多。据较新的统计,共有天然湖泊24880个,湖水面积达83400平方公里。其中,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848个,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湖有13个。此外,还有人工湖泊(水库)86852个。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我国湖泊分布范围广而又相对集中,大致可以划分五个比较集中的区域,即东部平原湖区、青藏高原湖区、蒙新高原湖区、东北湖区和云贵高原湖区。在五在湖区中,又以东部湖区和青藏高原湖区的湖泊最多,占全国湖湖泊面积的74%,形成东西遥相呼应的两大稠密湖群。东部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占全国湖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仅湖北一省就有大小湖泊1000余个,号称“千湖之省”。其中著名的鄱阳、洞庭、太湖、巢湖、洪泽等五大淡水湖都聚集在这一区域。青藏高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湖泊分布地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大部分湖泊海拔均在四五千米以上。仅西藏自治区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海拔高于5000米以上湖泊有70多个。 纵观我国的湖泊,最大的淡水湖为鄱阳湖,其它较大的淡水湖是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所谓“五湖四海”中所称的“五湖”,即指上述五湖)等。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它同时也是我国的最大咸水湖。除了青海湖外,还有纳木错、奇林错等较大的咸水湖。中国还有世界上最高和最低的湖,最高者为位于西藏高原的窝尔巴错,湖面海拔5465米;最低者为新疆的艾丁湖,位于吐鲁番市东南吐鲁番盆地最低处,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5米。最深的湖泊为长白山天池,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最长的湖泊为班公错(意为明媚而狭长的湖泊),位于西藏自治区与克什米尔交界处,它东西长159公里,为我国湖泊长度之最。湖水含盐量最大的是青海柴达木盆地内的茶卡盐湖,含盐度在千分之五十以上,可直接结晶;最大的盐湖是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面积1600平方公里。此外,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县东南边境的兴凯湖,是我国最大的国际界湖(中俄界湖)。 除了自然湖泊以外,我国还分布着大量的人工湖泊——水库。水库,顾名思义,就是贮水的“仓库”,一般都在河流上建筑大坝拦蓄上游河水而形成。它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贮水水体,在水利工程上它又属于“蓄水”设施,故通常习称“人工湖泊”。和天然湖泊相区别的是,自然湖泊是靠自然的力量形成的,而“人工湖泊”则体现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水库起源于人类为解决水患和蓄水备用的实用目的。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人民为防止洪水泛滥和灌溉土地的需要,开始兴建了世界上第一批水库。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水库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代,即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芍陂蓄水灌溉工程。东汉马臻所建的鉴湖,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之一。此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洪泽湖,系在淮河下游已存在的一些小型湖荡的基础上,经黄河长期南徒夺淮及筑堤蓄水形成的水库型湖泊。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水库建设掀起了高潮,50年来,共建成大中小各类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占天然湖泊蓄水量的59%,接近淡水湖泊的2倍。这些水库除了具有防洪、蓄水的作用外,大多还具有发电、灌溉以及城市供水功能,一些水库还被辟为风景旅游区(如浙江新安江水库——千岛湖、东北吉林丰满水库——松花湖等已成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成为人们游览观光的精神的乐园。 我国湖泊不但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分布地区民族各异,故对湖泊的称呼,就有湖、泊、池、荡、淀、漾、泡、海、错、氿、诺尔、茶卡、淖、洼、潭、海子、库勒、浣等30多种。例如,我国东部太湖一带称湖泊为荡(黄天荡、元荡)、漾(麻漾、金鱼漾)、塘(官塘、大苇塘)、氿(东氿、西氿);东北松辽地区称为泡、咸泡子(月亮泡、查干泡);内蒙古称诺尔(查哈诺尔、腾格尔诺尔)、淖(察汗淖、九连城淖)、海子(盐海子、碱海子)等;新疆称库尔或库勒(阿克苏库勒、硝尔库勒);西藏称错(纳木错、羊卓雍错)或茶卡(伊尔茶卡、扎布耶茶卡);华北一带的湖泊较浅,一般又称作淀(白洋淀、东淀)、洼(团泊洼、文安洼)。湖泊的这些称谓,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并深含着民族与语言的特色。就民族而言,汉族称之为湖,藏族称之为错或茶卡,蒙族称之为诺尔,满族称之为泡子,白族称之为海。而汉民族又因地区和地方语言的不同,对湖泊又有不同的称谓,如江浙和上海人称荡、氿、漾,山东人称泊,河北人称淀,四川人称海子。 关于湖泊,中国古代并无专门的著述,反映湖泊有关情况的记载,多散见于地理书籍中。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水籍之一的《禹贡》,对湖泊的情况就有一些记述,如“大野既潴,东原底平”,意思是说大野泽蓄水后除去了东原的水患。另一部古书《周易》也说到:“坎为水,坝则泽之象。……况国有大泽,涝可为容,不致骤当冲溢之害,旱可为蓄,不致遽见枯竭之形。”说明在先秦时期古人已认识到湖泊有调节径流、防止水害灾害的作用。《周礼》、《山海经》中有湖泊位置、资源及与有关水系关系的记载。如《山海经》谓洞庭湖“夏秋水涨,方九百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主要记述了黄河、长江、淮河等水系情况,但书中亦有不少地方写到了湖泊,如对洞庭湖有这样的记载:“洞庭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明万历朝,王洪洲父子撰《三才图会》,在图上明确地绘出了各地湖泊的位置,并附有相应的说明。清雍正初年,陈梦雷所辑《古今图书集成》中,有山川典,对主要湖泊有专篇记载;在艺文志类中辑录了大量游记,其中有描述湖泊名胜的内容。此外,历代地理志、河渠志、地方志等志书中,都有关于湖泊地理风貌等情况的记述。二 华夏神州,名湖众多。下面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古称彭蠡、彭泽。其实它并不是古彭蠡泽,而是在南北朝时期因长江的迁移而形成的巨泽。隋代此湖扩大到古鄱阳山(今波阳县境内),故改名鄱阳湖。今天的鄱阳湖位于长江之南,江西之北,庐山东麓。湖为葫芦状,南北长17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湖周长600公里,面积达3583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48亿立方米。它像一只匍匐在地伸长脖子,把嘴插入长江饮水的乌龟。经松门山为界分南北两湖,北部为西鄱湖,也叫落星湖。南湖称东鄱湖,也叫官亭湖,水面广阔,如葫芦之大肚,是鄱阳湖的主体。江西境内的所有河流均注入此湖,赣江、抚江、信江、修水和鄱江等五大河流为鄱阳湖的主要水源。此湖是由长江迁移而形成的河成湖,同时还是一个随季节变化巨大的吐吞型湖泊。“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自然地理特征。每当夏秋雨季,湖水猛涨,水面迅速扩大,但见碧波万顷,浩淼无际;但到了冬季,湖水剧降,湖面骤然缩小,只见水束如带,黄茅白苇,旷如平野,只剩下些雁泊小湖嵌入其中。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南岸,面积约为2740平方公里。它位于长江中游,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纳松滋、太平、藕池等长江支流,然后绕过秀丽的君山,从岳阳楼下奔腾而去,至城陵矶三江口注入长江。史载,洞庭湖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春秋时,梦在楚方言中为“湖泽”之意,与漭相通),本为华夏第一大淡水湖。当时的云梦泽横亘于湘鄂两省间,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故司马相如《子虚赋》有“云梦者八九百里”之说。后由于长江泥沙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并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南还保持着浩瀚的水面,称之为洞庭湖。南北朝以后,由于泥沙淤积,加之历代王朝在沿湖地区大量围垦,与水争地,洞庭湖只好把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美名让给了鄱阳湖了。南北朝至唐宋,洞庭湖逐渐被三湖——东洞庭湖(巴丘湖)、西洞庭湖(赤沙湖)、南洞庭湖(青草湖)所分割。 太湖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南部,波带江浙两省,水挟苏、锡、常三州,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是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滨海泻湖。古太湖的范围很大,由于河流带来泥沙的不断淤积,湖面不断缩小,并分割成现在的太湖、淀山湖等。太湖湖岸线长400公里,面积2292平方公里,有“包孕吴越”之称。太湖西南纳梁溪、荆溪诸水,东由浏河、吴淞江、黄铺江注入长江,成为江南水网的中心。 洪泽湖地处淮河中游、苏北平原的中部的淮阴地区,西纳淮河,东泄长江、黄海,湖水面积约1805平方公里,是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湖岸曲线弯弯曲曲,全长约365公里。洪泽湖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后潴成许多小湖。秦汉时,它们被称为“富陵”诸湖,其中以洪泽湖(古称破釜塘)最大。隋炀帝巡幸江南,龙舟经破釜塘时,天降大雨,水涨船高,舟行顺畅,于是改破釜塘为洪泽浦,取洪福齐天之意。唐代始称洪泽湖。洪泽湖的形成,与黄河及淮河的关系密切。千百年来,黄河北去南来,变化不定,富陵诸湖也随着时大时小,时满时涸。1194年黄河改道夺淮入海,使淮河水无处排泄,积水而成汪洋之洪泽湖。明清两代,为了维护南北运河的贯通,不断对东岸防洪大堤加固增高,洪泽湖遂成高出周围地面很多的悬湖,所以古有“倒了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清淮(清江、淮安)不见面”的民谣。新中国成立后,在洪泽湖修建了三河闸、二河闸和进水闸等大型节制工程,洪泽湖成了全国最大的平原水库,正常蓄水量达30多亿立方米。 巢湖是坐落在安徽省江淮丘陵中部,波带巢县、庐江、肥东、肥西和合肥四县一市,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以形状似鸟巢而得名。巢湖古代称焦湖,距今已有一万年的历史,为内陆凹陷湖。远古时代巢湖的面积比现在大三四倍,后由于入湖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不断沉积,使湖面面积日渐缩小,成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最小的一湖。目前环湖岸线176公里,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湖面面积为776平方公里。巢湖周围有大小支流34条,主要有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烔炀河、柘皋河、白山河和兆河等,呈向心辐射状汇入巢湖,湖水由东南出口经裕溪河下泄长江。全流域面积1420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0亿立方米。 白洋淀古称雍奴泽,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水域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它是由143个(其中面积在百亩以上的较大淀泊90多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组成,外加3700多条沟濠,水淀相连,宛如一湖。其中以白洋淀为最大,故将整个水域称为“白洋淀”。白洋淀地跨保定、沧州两地区,介于任丘、安新、雄县、高阳等县之间,大部分在安新县境内。它从北、西、南三面,汇集了潴龙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孝义河、白沟河等8条河流的来水,从东面入大清河,再汇海河入渤海。白洋淀原是河北中部平原与太行山交接地区的洪积、冲击洼地。古白洋淀水面辽阔,比现在大三四倍,有“汪洋浩渺,势连天际”之说。 微山湖,位于鲁西南,是山东省第一大淡水湖。微山湖与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首尾声相连,犹如一湖,所以四湖合称为南四湖。南四湖中数微山湖最大,故又统称为微山湖。它南北延伸达150公里,总面积1266平方公里,承纳了苏、鲁、豫、皖四省八个地区的来水,有40多条河汇注湖中,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微山湖的形成,与历史上著名的梁山泊有关(南四湖和东平湖当年都曾是梁山泊的一部分)。梁山泊又叫梁山泺,古代曾是一片浩荡的湖泽。宋代由于黄河决口,河水汇于梁山一带而成。其水面非常辽阔,南到黄堆集,与南阳、独山湖相接;东北到今东平湖,周围达八百余里。沧海桑田,几百年来,茫茫水泊大部分淤积成坦荡的平原,只有微山湖和东平湖作为古代梁山泊的遗迹,仍然水波浩渺地留在鲁西南的大地上。 洪湖,位于湖北省洪湖县(1951年,经国务院批准,将沔阳、监利、汉阳、嘉鱼四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域建立了洪湖县)境内,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该湖属河间洼地湖,形成于明代成化至正德年间(1465~1521年)。至清道光年间(1833~1839年)湖面急剧扩张,至20世纪50年代,湖面面积达100多万亩。后因人们围垦种植,湖面有所缩减。目前湖面南北长约44.6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当湖水位至26米时,湖面面积约62万亩,容积7.5亿立方米。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因湖水清澈碧蓝、湖面广袤如海故名。青海湖是大自然赐予青藏高原的瑰宝,也是青海省名称的由来和象征。青海湖古称“西海”、“鲜水”,蒙语称之为“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语叫“库诺尔”,意思是蓝色的海洋。这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北魏时始称青海,一直沿用到现在。地质科学证明,这里原本是一片浩瀚的古海洋,二百万年前,由于地球造山运动,一部分海水被隆起的高山围绕环住,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青海湖湖面海拔3195米。东西最长处为106公里,南北最宽处为63公里,环湖周长约为360公里,湖水面积434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9米多,最大水深近33米。青海湖属于微咸水湖,含盐较低。由于湖水水温低,故湖中浮游生物很少,湖水透明度可达八九米。 纳木错,是藏语“天湖”的意思。它位于西藏拉萨以北当雄、班戈两县之间。湖南面对的是雄伟壮丽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北侧是起伏和缓的藏北高原。纳木错湖形狭长,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理,面积194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超过 一千平方公里在湖中海拔最高的。湖水的来源主要是天然降水和高山融冰化雪补给,湖水不能外流,为西藏第一大内陆湖。湖水苦咸,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 另外,坐落于高山、高原上的有名的淡水湖泊还有云南滇池和洱海、吉林长白山天池、黑龙江镜泊湖、新疆天山天池、福建九鲤湖、台湾日月潭等。 滇池,又名昆明湖,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南郊,古称滇南泽,又称积波池。《后汉书·西南夷传》称其“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谓之滇池”。滇池海拔在1800多米的高原上,被称为高空之湖。古代的滇池,其湖盆面积曾广达1000平方公里。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现在的湖面面积已缩小到约320平方公里,可蓄水14亿立方米。滇池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湖泊,它接纳盘龙江、宝象河等数十条支流的来水汇集而成。吉林长白山天池,又叫龙潭,是松花、图们、鸭绿三江之源,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顶中朝边界上,是典型的火山口湖。天池呈椭圆形,南北长4.85公里,东西宽3.35公里,积水面积近1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达2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达2100多米,是中国最高、最大的火山口湖。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为312米,因而也是中国最深的湖泊。新疆天池,位于新疆阜康县境内,坐落于北天山东段主峰博格达峰西北部的半山腰,海拔1980米,为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呈半月形,长3400米,最宽处1500米,面积2.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深处可达105米。天池属于冰碛湖泊,是我国已知的最大的冰川终碛堰塞湖。天池在唐宋以前一直被称为海子,唐宋以后才赋予其名,有瑶池、冰池、龙湫、龙潭、神潭诸称。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南百余里的崇山峻岭中,地处松花江重要支流牡丹江的上游。它由松乙河、在加集河、小加集河、房身河以及牡丹江上游大小两条水系汇集而成,南北长达45公里,呈乙字形,最宽处6公里,最窄处不到0.5公里。此湖所在的牡丹江上游河段,为早期的地堑谷,大约一万年前的一次火山喷发,汹涌的玄武岩流雍塞了牡丹江河床,形成了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满语称此湖为必尔腾湖,意思是水平如境。福建九鲤湖,坐落在福建仙游县城东北20公里的九仙山顶,是个妙自天然的大石湖。它海拔600多米,居万山之巅,为“云和水的居所”,被称为“天半的湖”。台湾日月潭,位于台湾南投县鱼池乡水社村,海拔700多米,湖周70华里,水面面积约9平方公里,为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环湖皆山,湖水清澈,因湖中有一林林繁茂的小岛,把大湖分为二半,一半圆如日轮,水色丹;一半曲如新月,水色碧,日月潭由此得名。 值得提出的是,城市湖泊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显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临近或坐落于城市的河流、湖泊精心建设和整修,不但为城市供水、防洪、灌溉、济运以及养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使之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的重要载体,甚至成为流传千古的风景胜地,如杭州西湖、江苏扬州的瘦西湖、北京的昆明湖、济南的大明湖以及福州西湖、昆明翠湖等,都是这类的典型。三 湖泊对人类的养育和恩惠,体现在诸多方面。人类对湖泊的能动开发利用,更使湖泊尽显水产和农业灌溉、航运、城乡供水和洪、枯水的调节等方面的利益。 水面浩阔的湖泊不仅是天然的盛水巨盆,同时也是丰富物产的聚集地,是孕育水生动植物的天然场所。一泓湖水,孕育了万般宝物,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物链,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许多湖泊都有“日出斗金”之说。我国湖产鱼类就有200种以上,其中鲤、鲫是湖泊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鱼类;在淡水湖中还盛产虾、蟹、贝类等.。同时,湖泊中还盛产苇、莲、芡、菱等多种水生植物。其中,芦苇、蒲草等,不仅是手工编织的原材料,而且是造纸、纤维等工业的原料;莲、藕、菱、芡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有的还可以入药治病。 鄱阳湖水域辽阔,水草丰美,饵料繁富,水温适度,是极宜鱼类繁殖生长的天然鱼库。湖内共有90多种鱼类,尤以体纤透明、味道鲜美的银鱼和肉质肥嫩、鳞下多脂肪的鲥鱼最为名贵,为鄱阳湖名产。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洞庭湖中盛产鱼虾,自古为我国淡水鱼的著名产地。唐代诗人李商隐《洞庭鱼》一诗写道:“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可见鱼之多。如今湖中盛产鲤、鲫、鲢、鳊、鳜、银鱼、凤尾鱼和虾、蟹、龟、鳝、鳗、鳅、蚌等百余种水产,还生长着珍稀的白鳍豚、中华鲟等名贵鱼种。洞庭湖中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此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都视其为莲中之珍。太湖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之誉。湖中主要盛产鲤、鲢、鳜、鲢、青、草、鲫、鲥等八九十种,另外还有刀鲚、鳗鲡和河豚等洄游性鱼类,其中以银鱼最负盛名。太湖银鱼有大银鱼和短吻银鱼两种,尤其是短吻银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另外太湖中还盛产珍珠、莼菜等名贵水产品。洪泽湖水生,湖内有鱼类近百种,以鲤、鲫、鳙、青、草、鲢等为主,湖中的螃蟹更远近驰名。洪泽湖的水生植物也非常著名,莲藕、芡实、菱角在历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洪湖由于湖底平坦,淤泥深厚,水深适度,水产十分丰富。仅鱼类就有18科74种。螺蛳和河蚌也较多,据估算,全湖存蚌约7亿个。水生植物遍布全湖,计有90多种,以莲藕、菱角、芡实为大宗。白洋淀素有“满泻荷花千顷苇,肥美鱼虾万片菱”之称。淀中鱼鳖虾蟹、家鸭野禽、菱藕鸡头、芦苇蒲草样样都有,仅鱼类就有数十种之多,其中以圆鱼、桂花鱼最为驰名。芦苇是白洋淀中著名特产,不但产量高,而且皮薄色佳,韧性良好,用它编织席、箔,柔软光滑,坚固耐用。西藏南部最大的内陆湖泊羊卓雍错,素有“西藏鱼库”之称。湖中浮游生物种类繁多,由于天然饵料充足,加之过支去藏民把湖中鱼看成神物,从不捕捞,故湖中鱼的密度很大。据有关部门估计,湖中鱼类蕴藏量可达二三亿公斤。 许多湖泊还是鸟类繁衍生息的天堂。如鄱阳湖水量季节性变化大,冬春之季有大量滩地出露,滩地上生长着大量的水生动植物是禽类佳饵,故鄱阳湖成为鸟类的理想家园,每年冬季,大批珍禽来此越冬,这些珍禽中有国家保护的一、二类鸟类,如天鹅、白鹤、丹顶鹤、鸿雁、白颧、里鹳和小天鹅等。据统计,生活在鄱阳湖上的鸟类共有150多种,其中水禽有69种,世界珍禽十多种。青海湖中有一座著名的鸟岛(状似蝌蚪,位于湖的西北隅,面积为0.11平方公里),是群鸟聚会之所,每年春天,数以十万计的各种候鸟如斑头雁、鱼鸥、棕头鸡、鸬鹚等成群结队从南方飞来,鸟群此起彼落,把整个小鸟遮盖得严严实实,成为青海湖的一大奇观。到了产卵季节,群鸟筑巢垒窝,全岛铺满了密密麻麻的鸟蛋,俯拾即是。 不少咸水湖泊中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盐类资源和矿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我国青藏、蒙新地区的咸水湖和盐湖,分布相对集中,盐的种类齐全,储量较大,开采条件便利。如我国第二大咸水湖纳木错湖,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食盐、碱、芒硝、硼等的储藏量在各大咸水湖中名列前茅。此外,一些湖泊还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世界上有不少高原和山区湖泊的水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我国西藏自治区的羊卓雍错,与雅鲁藏布江的距离仅为10公里左右,但湖面竟高出江面840米,如此大的落差,水力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 远古时代,沿湖一带的华夏先民便傍湖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视湖泊为世代繁息的生命之湖。湖泊对人类的恩赐是丰厚的,它最早是以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为原始人提供着无穷无尽的裹腹食物。即使在进入农耕文明社会,守湖而居的人们仍以捕鱼捞虾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经济方式。许多湖泊水域,还被开发成种植和养植基地,湖区人民或菱荷茭蒲或养殖鱼鳖虾蟹,兼收副业之利。
湖泊都是天然的水库,可以大量地蓄存水资源,从而为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水服务。许多湖泊周边地区,差不多都是鱼米之乡,有的还成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如太湖流域地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面积3.65万平方公里。太湖地区是个四周高、中间低的碟形洼地,田地肥沃,尤其是水稻产量很高。五代时期的吴越国和南宋朝朝廷,全都依恃太湖地区繁荣的经济而维持偏安的局面。元以后,在北方建都的元、明、清王朝所需要的皇粮漕米,大部分出自太湖之滨。现在,以盛产稻、麦和蚕桑著称的太湖平原,仍然是国内重要的粮食和丝绸产地,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鄱阳湖周围是一个湖泊、平原、低丘、河流相间的盆地,一般称作鄱阳湖地区,亦称赣北平原。它北起九江、都昌,南达新干、临川,西到新余、上高,东抵贵溪,广袤无际,面积达3.9万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江西省的主要粮棉产区。湖区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著名的“贡米”就出产在鄱阳湖区的万年县荷桥一带。作为人工湖泊的水库,其对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供水的作用更为显著,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如建于东汉的鉴湖(位于当时会稽郡山阴县内,今属绍兴县、越城区、上虞县),被人誉为“越之有鉴湖,如人之有肠胃”。由于鉴湖湖面相对高于北部滨海平原,对灌溉农田十分有利,“水少则泄湖溉田,水多则滞田中水入海”,使曺娥江以西、古浦阳江以南的九千顷土地得以灌溉,使原本“僻陋之邦”的绍兴一带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至东晋时,这里成了东南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再如使用中国成立以后所建的密云水库、潘家口水库,已别成为维系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湖泊、水库可以调节河川径流量,其防洪作用也很明显。如庭湖容纳着湖南境内湘、资、沅、澧四水水量,并且在长江涨水时,有1/3左右的洪水先泄入湖内,然后在城陵矶再徐徐吐入长江,对于调节长江洪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鄱阳湖接纳长江及赣江、抚河、住江、鄱江、修水等河流,在洪水季节,其巨大的库容能有效地蓄存长江洪水,削减洪峰。如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大水,当时进入鄱阳湖的最大洪峰流量达48500立方米每秒,而泄水量却只有22500平方米每秒,不仅削减了洪峰流量,而且使洪峰滞后了3天,大大减轻了长江下游的防洪压力。洪泽湖不但对于调节淮河洪水发挥着起着重要的功能,同时,在黄、淮、运交口的明清两代,洪泽湖还起到了“蓄清刷黄”的特有作用。 湖泊的水运之功亦不可没。湖泊是江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大的湖泊几乎都与上下游的河道相沟通,故湖泊本身就是天然的运道。湖泊不但沟通了沿湖地区之间的联系,也是沟通环湖地区与外界联系的水运通道。如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淮中下游地区,湖荡密布,港汊交织,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等,无不与附近的江河相通,又与湖区各支流河道紧密相连,这些湖泊自然就成为与周围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水上交通枢纽。 湖泊还是天然的空气调节器。如滇池宽阔的湖面,犹如一个巨大的空气调节箱,白天湖水吸收热量,西南风把凉爽的空气吹向市区;夜晚湖中的水蓄藏的热量放出,同市区的冷空气交换。昆明之所以成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处不飞花”的春城,是与滇池的存在分不开的。 值得提出的是,许多湖泊都以烟波浩渺或风光旖旎成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食粮,并成为文人墨客们争先呤咏的对象,由此也使湖泊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此,笔者将在下文作重点阐述。 四 我国古代对湖泊治理与开发主要体现在: 第一,筑堤防洪,发展灌溉。 陂塘一般是在原来自然湖泽的基础上经过人工围筑而成的蓄水工程,其作用主要是蓄水灌溉,兼有防洪除涝以及养殖等方面之利。陂塘多建于丘陵地区,主要是利用丘陵起伏的地形,在蓄区周围筑堤,形成一定蓄水量的人工湖,引水灌溉。 比如被誉为“淮河水利之冠”的芍陂就是这样的陂塘蓄水工程。芍陂既今之安丰塘(安丰塘之名最早见于唐代),位于安徽寿县南,为它利用天然湖泊,并在其周围低处筑堤形成大型陂塘。据《水经·肥水注》载:“陂周百二十里许,在寿春南八十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相传芍陂为春秋时楚相孙叔敖所建。陂成之后,改变了当地无雨则旱、多雨则涝的局面,使这带成为著名的产粮区。战国后期寿春一带的繁荣与芍陂的效益有直接的关系。后代对芍陂多有修治,如东汉章年间,庐江太守王景主持整修芍陂,可灌田万顷,“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王景传》)。东晋称芍陂为“龙泉之陂,良畴万顷”(《晋书·伏滔传》),唐代称芍陂“陂径百里,灌田万顷”(《旧唐书·地理志》),直到当代,安丰塘经过扩建改造,仍发挥着显著的灌溉效益。 再如鉴湖。鉴湖又称境湖,位于今浙江绍兴县境内,是江南最古老的的大型灌溉工程之一。绍兴县境,从东南到西北,为会稽山脉所环绕。北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再北就是杭州湾。历史时期,山会(今绍兴附近)平原内涝严重,由于排水不畅,潴成无数湖泊。枯水季节,各湖彼此隔离,仅以河流港汊相联系,一旦洪水暴发或遇钱塘大潮,则泛滥漫溢,成为一片泽国。春秋波至汉代,当地人民曾对这里的湖泊进行改造,陆续建成了一些陂塘。但由于这些陂塘工程较小,使这里仍然处于内涝和潮汐的威胁之中。直到东汉时期,在当时会稽太守马臻的主持下,利用当地“山—原—海”的有利地形,在各湖的北端筑了一道长长的围堤,形成了一个大的蓄水湖泊,即鉴湖。鉴湖建成后,不但大减轻了河流泛滥和内涝灾害,而且可能蓄水灌溉,达到了除害兴利的目的。据刘宋时孔灵符所著的《会稽记》载,鉴湖形成后,“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浙以无凶年。其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都灌田九千余顷”(引自《通典·州郡十二》)东汉以后,鉴湖的水利设施陆续又有所增加,形成了一个由堤、灌溉水闸、溢洪道等组成的灌溉枢纽。 又如鄱阳湖,早在东汉时期,当地人民就开始筑堤防洪。据史书记载,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河南西道观察使韦丹在南昌县建陂塘湖堰598年,灌田一万二千顷。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区兴修和整修了近3000公里长的圩堤,同时修建了一大批蓄水工程,并形成了一个以大中小、蓄引提相结合的灌溉工程体系,使鄱阳湖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天然湖泊经过开发,其灌溉效益显著。如处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下游地区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洪、巢湖等湖区,因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加上唐宋以后垸田水利发达,使这些地区大多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和“鱼米之乡”,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通航孔道,济运“水柜”。 运河通航,湖泊既是通道,更是济运的“水柜”。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历代的苦心经营,我国终于建成了以隋代南北大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为标志的绵延数千里的运河网。运河通航,“自是天下利于转输”(《通典·食货·运漕》)。但运河工程浩大,为了减轻工程量和缩减工期,聪明的古人因地地利用天然河湖加以扩展和连接,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淮安至扬州一段的运河(即邗沟),有湖漕之称。这一地段地势低洼,形成众多的湖泊,宋以前的多段运道是从湖中穿行的。 湖泊除了作为天然的运道之外,更主要的是发挥蓄水济运的功能。通航有赖于河道有一定的水量作保障,否则就会出现漕船搁浅难行乃至中断的问题。天然河湖以及人工陂塘(因天然河湖大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一年四季供水不均,有时难以保证运河四季通航供水的需要,尤其是在冬春少雨季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古人采取筑塘潴水的办法济运,即利用运河附近大小湖群和陂塘,加以疏浚,或者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储蓄水源)对运河的水源接济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南北大运河山阳渎的一些河段,因其河床高于长江和淮河,江淮之水难以接济运河水量之不足,故流向长江的一段则靠沿运的高邮湖、太子港、句城湖、爱敬陂等湖陂群的蓄水供应;流向淮河方面的则靠射阳湖、白马湖等天然湖群供水。江苏丹阳的练湖,也是江南运河的著名天然供水水柜。练湖在唐代“周八十里”(《新唐书·地理志》卷四一),唐代宗时期,转运使刘晏和润州刺史韦坚为了保障练湖蓄水以满足济运的需要,禁筑练湖横堤,控制灌溉用水,从而保证了练湖天然水柜作用的发挥,使运道畅通无阻。再京杭运河的会通河段(南在茶城与黄河相会,北在临清与卫河相会)是京杭运河地势最高的河段,没有大江大河可以利用,沿运一带的泉水便成为济运的主要水源。这些泉水汇积成湖,当时有南旺湖(周长一百五十余里)、南阳湖(周长七十余里)、安山湖(周长八十三里)、昭阳湖(周长八十余里)以及武家湖、赤山湖、微山湖、吕孟湖、张玉湖等,成为调济运河水量的天然水柜。 第三,城市供水,美化环境。 城市兴起之后,湖泊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许多位于城市或坐落于城市附近的湖泊一般面积和水量不大,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经过精心建设,他们大多不但是城市供水、灌溉、航运的水源地,而且以秀美的风景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家园。如杭州西湖、武汉东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北京昆明湖等。 位于杭州城西的西湖,最早是杭州的供水源地。唐代宗时,李泌曾在杭州城内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解决了百姓饮食咸苦之水的问题。唐穆宗时,白居易为杭州刺史,不仅疏理湮塞的六井,建造了东堤,还建设建了石涵(闸)和笕(引水的竹制管道),供给城市居民用水和郊区农田灌溉;另建溢洪道一处,以宣泄非常洪水。五代和北宋仍大力开发西湖水利,使之成为一座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特别是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任地方官。鉴于西湖水利失修带来的严重后果,他带领当地民众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包括浚湖、造闸堰、整治六井等,历时数月,终于使西湖复见唐时烟水渺渺、绿波盈盈的景象。以后,西湖经过历代的不断建设与经营,终于成为闻名中外的风景区。 南京城北的玄武湖,原与长江相通。六朝时,玄武湖曾是皇家训练水军的地方。此湖又一度是皇家的苑囿,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湖中洲上广建楼台亭阁,北经常与文人学士荡舟其中,饮酒赋诗。玄武湖也曾历尽沧桑。北宋时,曾废湖为田。元代经过两次疏浚,恢复了湖面,并使湖的上下游河道相贯通,既可蓄水供给城内所需,又可排泄城内沥水入江。明代,又将玄武湖与琵琶湖、前湖一起作为城东的护城河,仍起着调蓄和排泄洪水的作用。自此以后,四百多公顷的玄武湖重又碧波荡漾,湖畔堤柳含烟,楼阁隐现,成为南京城的一处胜迹。 北京的昆明湖,元代名瓮山泊,曾是通惠河的重要供给水源地。清代乾隆时期对此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扩大了湖的库容,新湖周长达三十余里,积水面积为原湖的二三倍,并形成了高水湖、养水湖、泄水湖和昆明湖组成的一组多级调节的水库群,成为一座能引、能蓄、能排的综合水利枢纽,具有向城市、灌溉、航运、园林供水的综合效益。同时,在昆明湖和万寿山基础上形成的颐和园,到处是一派绮丽的风光。可见,昆明湖对北京城的发展起到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五 湖泊和江河一样,是孕育和滋养人类文明的摇篮。悠悠的江湖之水,不但养育了水滨泽畔的人们,也孕育了无数著名的都邑名城、名胜古迹和文化名人。 古太湖地区,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原始人类聚居内陆们写就了太湖地区最早的历史。考古发掘表明,在太湖之畔有过相当发达的农业文明,人们很早就使用被称为“几何印纹硬陶”的陶器,还有原始瓷器。商朝末年,泰伯、仲雍从陕西关中西部远奔而来,带来了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建立了江南最早的古国“勾吴”,后来其子孙在这里创立吴国,太湖成为“吴中胜地”,孕育了后世辉煌灿烂的吴文化。后来,越国亦在江南崛起,吴越争霸,金戈铁马,持续经年,太湖地区既作为古战场,又是双方壮大经济实力的根据地。直到王勾践灭吴,范蠡泛五湖(太湖之别名)而去,留下一段功成身退的佳话。唐宋以来,太湖流域一直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浩浩太湖还养育了苏州、无锡等著名都市。如太湖明珠无锡,位于太湖的北岸,南挟太湖,北面长江。从商代晚期泰伯建立江南第一国“勾吴”开始。无锡已有三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这里气候温润,土壤肥沃,自古就是有名的米粮仓,素有布、米、丝、钱四大码头之称。特别是经过隋唐五代时期的开发,至宋代无锡人口已愈十万,商业繁荣,物富民丰。一弘太湖水,不但使无锡秀美迷人,也使文脉悠悠,几千年来,无锡秉太湖之灵气,人文荟萃,名流倍出,如李绅,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也是唐诗新乐府的倡导者,其《新题乐府诗》二十首,在唐诗中独树一帜,尤以《怜农》二首广为流传。南宋诗坛中兴四将(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之一的尤袤,明清之际的史学家计六奇、顾祖禹,清初著名文学家杨观潮、顾贞潮,还有师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三杰的顾恺之、倪瓒、王绂,《二泉映月》的作者民间音乐家阿炳等也都是无锡人。 云南的滇池地区,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考古显示,滇池周围密布亲石器时代的遗址达数十处之多,表明在一万年前,位于云南中部的滇池周围地区就有人类栖息繁衍。西周时,属于氐族语系的叟族,从外地来到滇池一带定居。战国时,楚国大将庄跷率兵进入滇池地区,并在此“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史记·西南夷传》)。庄跷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方工,推动了滇池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汉时,中央政府设益州郡与滇王共治滇池流域(治所在今晋宁附近),并在此“造起陂池,开通溉灌,垦田二千余顷”(《后汉书·西南夷传》)唐天宝年间,在今昆明东建起拓东城,为昆明建城的开始。五代时,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共设八府四郡,其中鄯阐府治设在拓东城,管理滇城地区。在大理政权统治的的三百年间,鄯阐城的经济、贸易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滇中最繁华的城池。元代在这里设置“昆明千户所”,昆明二字始作地名。这后,昆明成为云南省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其后昆明在滇池滋养下,逐渐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元代,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这里漫游多日,并在《游记》中写道:这里有丰富米、麦、鱼、盐、酒等物产,水陆交通便利,“城大而名贵,商工甚众”,“系一壮丽大城”。明清时期,以昆明为中心的滇池地区更加繁华富庶,沿滇池一带出现了众多的风景名胜之地。如昆明城西、滇池草海之滨的大观公元(近华浦)内,建有一座著名的大观楼。楼高三层,登楼眺望,眼前滇池波光浩渺,帆影悠悠。大观楼建成后,文人雅士争相登楼观景,作诗赋词,一时盛况空前。在从多的吟咏中,清代孙髯翁所作的长达一百八十字的长联最为有名,也使得大观楼和五百里滇池名声大振。 洞庭湖位于荆江南岸,地跨湘、鄂二省,滋养着湖南的安乡、南县、华容、汉寿、沅江、澧县、常德、益阳、湘阴、岳阳、桃源、临澧、临湘、长沙和湖北的松滋、石首、公安等近20个县市。洞庭湖中的君山,不过是一座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岛,但却遍布文化古迹,如二妃墓、封山印、柳毅井、朗吟亭、射蛟台、传书亭、飞来钟等。皮外,君山的一草一木、一台一亭,无不附丽着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不但赞颂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奇丽,也说明在很早以前,这里便有中华先民的足迹。近年来,在君山一带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了陶片和石斧,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洞庭湖畔繁衍生息。古城岳阳这座文化名城,是八百里洞庭之滨的一颗璀灿明珠。岳阳古名巴丘、巴陵,地处洞庭湖与长江的汇合处,东望匡庐,西临洞庭,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志》谓“四渎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宗,江湖之胜,巴陵兼有之”。岳阳在长江和洞庭湖的共同养育下,从一个巴丘(东汉末筑)小城,逐渐成为“越、巴、蜀、荆、襄之会,全楚之要膂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的岳阳楼,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汀四水,气势豪壮不凡。它与武昌黄鹤楼、南昌腾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的盛誉。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著名诗人相继到此,或登楼,或泛舟,奋笔书怀,泼墨为文,留下了许多呤湖咏楼的佳作,使洞庭湖和岳阳楼名声益大。北宋范仲淹所作的传诵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更湖楼名扬天下。 鄱阳湖湖区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包括湖口、星子、都昌、鄱阳、余干、进贤、南昌、九江等县市的滨湖地区,历史上就是江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古被誉为东南昌盛之地的南昌,地处赣江下游,鄱阳湖的西南岸,公元前201年设郡建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同样是在由赣江和鄱阳湖共同养育的骄子。唐宋时南昌为我国江南都会,明清以来一直是江西省会。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坐落在南昌市的赣江边上。濒临长江和鄱阳湖的九江,同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已成为江西省纺织工业的中心。 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地处高山草原之间,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是我国各民族聚集的地方,除汉族外,还有羌族、吐古浑族、藏族和蒙古族等。从遥远的古代起,这里就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另外,这一带还以盛产“秦马”。《诗经》中就有关于“秦马”雄健和美驰的描写。隋唐时,“秦马”与“乌孙马”、“血汗马”皆为良种马,皆以能征惯战著称。 其它湖泊与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同样关系密切。如坐落于巢湖之滨的巢县,是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三千六百年前的夏代,这里是古巢国,相传是桀南奔此建国的,《舆地志》称“卧牛山有桀王城”。春秋时属楚国,称居巢。县城东北10余里的亚父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的故乡,有亚父祠、亚父井等遗迹。云南之西的洱海,是我国白族等少数民族的发祥地。早在公元前二世纪,苍洱地区就生活着一些较大的部族。其后,汉代曾在大理设置郡县。唐宋之际,这一带是臣属唐宋王朝的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的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特别是洱海养育的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堪称洱海之滨一颗璀灿的名珠。镜泊湖之畔的东京城,为古渤海国的都城。八世纪的唐代时期,族在东北广阔的土地上建立一个“震国”,并把国都设在了美丽的镜泊湖滨。震国的国王后来归附大唐帝国,被册封为渤海国,版图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一直延伸到渤海之滨。这个古国一度十分兴盛,直到八世纪才灭亡。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高原的呼伦湖,是北方最大的湖泊,也是养育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湖的周围,水草丰美,是内蒙古地区最优良的天然牧场之一。考古发现,湖泊周围有大量丰富的细石器,以及鱼叉、鱼镖等,表明在远古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汉代,湖畔是鲜卑人聚居地。 许多湖泊还以水域和独特的地形为载体,演绎出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故事。如鄱阳湖地理位重要,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而阔大的湖面,也为英雄们叱咤风云提供了舞台。相传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曾在此训练水军,就是因为东吴有了一支精锐的水军,才为赤壁大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砝码。唐代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失败后,亦在此湖的孤山上削发为僧,隐居多年。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著名的战役。此外,明王守仁还在此湖督兵击败宁王朱宸濠的反叛;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亦曾在湖上大破湘军水师。白洋淀内沟壕纵横,芦苇丛生,当年曾是抗日健儿驰骋杀敌的战场,著名的雁翎队利用淀区港汊相连的地形和便于隐蔽的芦苇荡,神出鬼没,出奇制胜,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创立了平原水网地区抗战的光辉业绩。著名电影《小兵张嘎》、《新儿女英雄传》的故事也发生在白洋淀一带。山东的微山湖(为4个相互联贯的湖泊的统称),曾是当年著名的梁山泊的一部分。浩荡的水泊成为北宋农民起义军活动的广阔场所,演绎出许多可歌泣的动人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威震四方的铁道游击队曾以微山湖和微山岛作为根据地,转战于临沂、枣庄及津浦铁路沿线,活跃于微山湖芦苇丛中,打得日寇闻风丧胆。洪湖内港汊交错,芦苇蔽天,自古以来就是战场。元末明初,陈友谅领导的农民(渔民)起义军起义就是在这里揭起义旗的。解放战争时期,洪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凭借洪湖优越的自然条件,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 六 湖泊不仅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不仅是兴农兴渔和水上交通的物质基础,湖泊还给人类留下了美丽的湖光水色,为人类提供了超出物质、功利之上的的精神享受。湖泊是最美的自然形态之一,它所具有的形、影、声、色,以及它与日月相辉映、与山石相配合所形成的和谐之美,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风采。中华湖泊之美,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如洞庭雄阔,鄱阳奇伟,太湖深秀,西湖妩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许多湖泊都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成为成为令人向往的好去处。 洞庭湖横亘八百里,水天一色,渺渺似海,自古风光卓绝,胜迹无数。湖面浩瀚迂回,港汊纵横,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渚清沙白,渔帆点点,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且湖光山色,四时景色不同,一日之中阴晴早晚亦变化万千。对于洞庭美景,清代《洞庭湖志》载“潇湘八景”中有“洞庭秋月”、“渔村夕照”、“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江天暮雪”以及“日影”、“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十影”,如今仍能观赏得到。沿湖有岳阳楼、君山、慈氏塔、屈子祠、鲁肃墓、城陵矶、金门刘备城等名胜古迹,其中当推荡漾湖中的君山和耸立湖畔的岳阳楼最负盛名。君山,古称湘山,又名洞庭山,是湖中一个晶莹如碧玉的小岛,遍山青翠,风景如画,所谓“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李白)是也。此外山上有湘妃庙、二妃墓、柳毅井等古迹。岳阳楼建于唐代,为千古胜境,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的盛誉。 鄱阳湖北通长江,南接赣江,地处要冲,又与庐山遥遥相对,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湖上风光,烟波浩荡,一望无际,有大海般的壮阔与雄美。“茫茫彭蠡春天地,白浪卷风湿天际”。如遇风雨,湖上风啸浪涌,波涛连天,铅云低垂,混沌一片。风平浪静时,碧水共天,风帆浮隐,直接长空,此时湖上泛舟,有“开帆入天境”之妙。浩荡万顷的鄱阳湖中有落星石、大孤山(鞋山)、南山等风景名胜,湖岸有周瑜点将台、望湖亭等景点。还有雄峙于长江南岸、洞庭之滨的庐山以及坐落于鄱阳湖口、长江侧畔的石钟山。鄱阳湖的风景名胜以西鄱阳湖的葫芦颈为最多最美,此处水深崖陡,美景天成,尤为奇特的是,在湖中最狭处的水中,耸立一山,名曰大孤山,与附近长江中的小孤山遥遥相对,为秭妹山。大孤山周长百余米,海拔90米。山项有天后宫、梳妆台、镇湖塔等古迹。石钟山陡壁临江,地势险要,因山多罅穴,水石相击,声如洪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亲临考察,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钟山记》。山上园林建筑,玲珑优美;石刻字画,琳琅满目。被誉为“奇秀甲天下”的庐山,就坐落在鄱阳湖的西边。山上有流泉飞瀑,苍松古柏,云遮雾绕,风景优美,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 太湖,烟波浩荡,峰峦缥缈,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太湖之美在水。临湖远眺,烟水茫茫,水天相连。由于太湖是大型浅水湖泊,平均水深仅1米多,湖面开阔,易形成波浪,波浪又易受湖底摩擦作用,故波虽多但浪不高,晴天“四周腾黛浪,万顷泛金沤”,恬静明朗。风雨之时,又有“一片天风吹细柳,万顷骇浪吻长庐”的壮阔画面。太湖北岸,层峦叠嶂,山环水复,是名胜古迹数理化的荟萃处,最著名的当属鼋头渚和蠡湖。鼋头渚是沿岸充山向西伸入湖中的半岛,形如鼋头,故名。“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登上鼋头渚,便见太湖岸边巨石卧波,雪涛飞溅;远望太湖,水天相接,浩瀚无垠。岸边崖上,镌刻着“包孕吴越”、“横云”石刻。蠡湖又名五里湖,湖西经犊山门和太湖相通。300多米长的宝界桥,犹如长虹卧波,将蠡湖分为两半。蠡湖亦旷亦逸,风韵天然。湖的北岸之滨有蠡园,以水饰景,古典幽雅,十分精巧,为江南最负盛名的园林之一。太湖之美亦在七十二峰。太湖中散布四十八处岛屿,这些岛屿与沿岸的半岛、山峰合在一起,号称七十二峰。它们自浙江天目山蜿蜓而来,或止于湖畔,或纷纷入湖,形成山环水抱的形势,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碧波银浪、重峦叠翠的天然图画。湖中最大也是最美丽岛是洞庭西山,位于湖的南部,和洞庭东山隔水遥对。太湖七十二峰,西山占四十一座。山中主要以自然美取胜,最有特色的如秋月、晚烟、积雪、梅雪之类。太湖之美,还在于太湖之滨构筑的精美山水园林上,环湖亭轩错落,屋舍清雅,更有文人雅士隐居期间,给自然风光“国色天姿”的太湖增添了无尽的文化之美。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像一个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最原始、质朴的美往往更具震慑力。青海湖正是具有高原湖泊那种空阔、粗犷、质朴、沉静的特征,它的美是原始的、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青海湖东西长、南北窄,看上去宛如一片巨大的白杨树叶。湖的四周为群山环绕。山脚湖畔之间,则是平坦广袤的千里草原。山、湖、草相映成趣,景色绮丽壮美。青海湖之美,四季殊异。夏秋时节,湖畔山清水秀,辽阔的草原披上浓装,数不尽的牛羊马匹在草地上出没,一派壮观景象;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如同巨大的翡翠玉盘镶嵌在群山和草原之间。寒冬季节,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群山也披上银装,这时的青海湖一改夏日的温柔妩媚,变得肃杀凛然。青海湖中有海心山、三块石、鸟岛、沙岛等岛屿。海心山又称龙驹山,自古以产龙驹闻名。湖中的鸟岛(现已与岸边连成一片,成为半岛)是候鸟栖息的优越场年。每年春夏之季都有大批候鸟来此栖息繁殖。另据传说此湖中有怪兽出没,状似渔船浮游在湖面。 白洋淀自古以风景秀丽闻名于世,素有“华北明珠”、“北国江南”之美誉。这块水域,既不同于南方的内陆湖泊,也异于北方的人工水库。它不是烟波浩淼的一片汪洋,而是河淀相连,沟壕纵横,芦荡莲塘星罗棋布,别具特色。淀内既有村庄,也有田园,形成了淀中有淀、沟濠相连的独特自然风光。白洋泛舟淀上,不但能领略大自然优美风光,还能体察淀区的风土人情。需要提出的是,在白洋淀自然风光中,尤以苍莽的芦苇和纯美的荷花特别是后者最负盛名。每年五至十月,碧波荡漾,芦苇莽莽;荷塘叠叠,莲花怒放,日日绽新,姿色诱人。白洋淀的荷花,大多属于野生,有极强的生命力。不管大淀干涸多久,只要一来水,她马上破泥而出,一展风采。就荷花的种类而言,大致可以分为红莲、白莲、黄莲三类。但从每类细分,又是千差万别,比如红莲,有浅红、粉红之分;而粉红又分为微粉、浅粉、深粉。至于植株,有高矮之分、粗细之差、深浅之别。荷花的美,既是单纯的,又是多元的,是美的集合、丽的缩影,更是白洋淀最靓丽的风景线。 几个被称为池(潭)的高原(山)之湖。如滇池、新疆天池、长白山天池、黑龙江镜泊湖、台湾的日月潭等,更是以秀丽绝佳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云南滇池,湖上烟波浩渺,一碧万顷,风帆点点,景色绝佳,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新疆的天池,四周雪峰环绕,云杉参天。湖面如飞境悬天,湖水绿如碧玉。天池的日出壮丽辉煌,天池的夜景朦胧醉人。置身天池,仿佛进入神话般的世界。吉林长白山天池,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之中。从长白十六峰的峰顶俯视,但见群峰环抱中,嵌着一泓椭圆形的湖水,湖水深幽、宁静、晶莹,仿佛一块凝固的硕大蓝宝石。晴天时节,斑斓的峰影,倒印水中,天上的白云,在水上轻盈地飘动,人们站在湖边俯视天池,只见一湖明镜似的碧水,映着四周群山倒影和天上的白云,仿佛进入仙境,美不可言。镜泊湖,风光明丽,“群山环抱翠湖青,水溢泉流波自平”。每年夏秋时节,湖区内花红水碧,鱼跃鸟翔,岚影沉浮,一派恬静秀美的大自然风光。其中,飞瀑、大孤山、小孤山等作为著名的“境泊八景”,更是令人游 而忘返。台湾日月潭素称“双潭秋月”,风景秀丽。福建九鲤湖,是一个风景绝佳的石湖,湖水碧澄,远山近景倒映湖中,静影沉璧,胜似图画。湖的四周,千岩竞秀,林木葱茏,飞瀑流泉常掩映于云雾笼罩之中,风景十分优美。九鲤湖的风光特色,历来以水、洞、瀑、石四奇著称于世。日月潭湖水澄碧,四周青山环拥,湖中珠子屿,圆若明珠,故其景有“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之说。清人曾作诗说她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闲”。数百年来,日月潭就凭这“万山丛中,突现明潭”而闻名五洲四海,位列台湾八景之冠。 除了天然的湖泊外,我国自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湖泊――水库,在这些水库除发挥防洪、供水、发电渔业等重要作用外,有不少“湖由人造,景则天成”的水库,还以独色的山光水色成为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如浙江千岛湖、吉林松花湖、贵州红枫湖等。千岛湖即新安江水库,为著名的人工湖泊,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1959年,新安江水库建成,巍巍大坝将新安江上游拦截成一个烟波浩渺的巨大湖泊。它长约150公里,面积575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78亿立方米。原来新安江两岸连绵的崇山峻岭淹入湖中成为大小岛屿,共1078个,故名千岛湖。千岛湖荟萃幽邃的峡谷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古迹于一身,以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而著称。放舟千岛湖上,如入琉璃明境中,“高低水影无尘,上下天水一色”。千岛湖之奇妙,还在于它有数不清的岛屿,而且大岛里套小岛,大湖中有小湖,湖中岛屿从自然、人文景观俱佳的标准来衡量,尤以龙山、羡山、密山、龙山诸岛最为引人入胜。松花湖即丰满水库位于东北长白山脉西侧第二松花江中上游吉林省境内,为吉林省最大的人工湖泊。松花湖湖区狭长,湖汊众多,从空中俯瞰,犹如一条飞舞的蛟龙。它为崇山峻岭所环绕,湖区周围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几十座。湖宽处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湖窄处巨壁夹峙,山影如墨,如山水长卷般怡静舒展。红枫湖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人工湖。1958年,修建红枫水电站,拦腰截断猫跳河,使山间盆地和河谷中出现了一个巨大湖泊。它兼有西湖之美和漓江之秀,同时又具有贵州高原独特的豪放气派和岛屿湖湾众多的幽奥特色。 许多坐落于城市附近的湖泊,尽管大多面积不大,但“勿谓湖小,天在其中”,这些湖因靠近城市,地理位置重要,加之人们的苦心经营,使其在自然与人工的共同妆扮下,缩千里山川于咫尺、融天然美与人工美于一身,成为当地乃至国内外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这些有名的城市湖泊有: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北京昆明湖、扬州瘦西湖、惠州西湖、南京的玄武湖和莫愁湖、武汉东湖、九江甘棠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福州西湖、肇庆星湖、桂林榕湖和杉湖等。 位于杭州城西的西湖,是一处集山水与人文景观之美于一体的绝佳风景名胜地,自古就扬名于海内外。湖中有“境中长虹”之誉的苏堤和白堤,仿佛两条绿色的缎带,漂浮在清凌凌的水上。湖上堤桥将湖面分成互相通的五个部分: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小南湖。外湖面积最大,也是景物荟萃处,其间坐落小瀛洲、湖心亭及阮公墩等三岛,又称“蓬莱三岛”。沿湖四周风景名胜比比皆是。古人称西湖有“四百八十可游处,三万六千堪醉时”,并把西湖最著名的景点归纳为“西湖十景”,即: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南屏晚钟、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西湖之美,不仅在水,也在山。兀立在水中的孤山,是西来的天目山伸入湖中的余脉。孤山东西狭长,形如水中卧牛,山的东麓有白堤与湖岸相接,它是西湖的文物荟萃之地,也是赏湖的最佳处。登上孤山,目接锦绣般的湖山景色,宛如置身蓬莱仙境中。西湖不仅擅山水之秀,林壑之幽,而且是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胜地,两岸遍布亭台楼阁和塔寺、古墓、碑碣等文物古迹。 济南大明湖,位于市中心偏北,为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汇成,水面46多公顷。大明湖一湖烟水,荷花映日,垂杨飘拂,景色绝佳。据《历城县志》载:“湖光浩渺,山色遥连。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芦雪,春色杨烟。鼓枻其中,如游香国。鸥鹭点乎清波,箫鼓助其远韵,固江北之独胜也。” 沿湖点缀亭台楼阁、名人祠堂和水榭长廊,主要景观有鹊华烟雨、历下亭、遐园、小沧浪、明湖居、北极阁、南丰祠、稼轩祠等。 陕西西安城南的曲江池(今已淤平),秦汉以来一直是长安的著名风景区,尤其是唐代,曲江池成为一个南北长、东西短、弯曲有致、水波荡漾的大湖池。这里的自然景观与豪华风雅的建筑相映成趣,——水面上荷花成片,近岸浅处,植有菖蒲、菰米等吉祥植物;两岸连绵起伏的宫殿楼阁,环绕湖池周围。值得指出的是,曲江池还是文人骚客们经常聚会谈诗论文之处。他们在宴饮开心之际,将盛满美酒的杯子置于水面上,酒杯随流水漫泛,漂流到谁的面前,谁就饮酒作诗。文人雅士们的这种游戏,还被列为古代“长安八景”之一——“曲江流饮”。 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西北郊,原名保障河,又名长春湖,是古老河道经人工改造而成的旅游湖泊。瘦西湖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公里,宽不及100米,湖上侧畔有虹桥、长堤、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白塔等名胜。瘦西湖虽不及西湖那么宽阔,但却以独特的秀美闻名于世,同时它还是古代达观贵人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乐园,故被清人汪沆称为“销金锅子”。 北京颐和园内的昆明湖,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昆明湖水面面积近227公顷,约占颐和园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为了使湖面既深远又层次分明,景致丰富而又变幻多彩,园林家们在湖中设置了两堤、六岛、九桥,将湖面分割成南湖、西湖等数处水体景观。特别是湖中的南湖岛、十七孔桥与万寿山遥相呼应,后湖泛舟,则有“两岸夹青山,一江流碧玉的意趣。 惠州西湖在广东惠州市西,古称丰湖。惠州西湖由菱湖、鳄湖、平湖、丰湖和南湖等五湖组成,五湖一脉贯通。湖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1-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尽管惠州西湖名气不如杭州西湖,但两湖从面积、风光名胜、人文史迹、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十分相似,故自古就有“大中国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之说。两湖相较,惠州西湖自有一种质朴自然、清新脱俗的气韵。惠州西湖有著名的八景:百花鸟语、红棉木榭、苏堤玩月、留丹点翠、玉塔微澜、桃园日暖、西新避暑、荔浦风清。 七 湖光水色之美,令人倾倒与痴迷,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大多喜欢追寻湖泊美的足迹,行呤泽畔,留下诗文词赋等墨宝。这些由湖泊而产生的诗文词赋、楹联碑刻、神话传说等,千百年融合、积淀成我国独特的湖泊文化,不但已成为湖泊胜迹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湖泊文化最具文化底蕴的部分。 洞庭湖烟波浩渺,港汊纵横,湖畔名胜古迹众多。其壮丽景色、浩荡气势,激发起诗人们的无限诗情。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在诗中多次吟咏过洞庭湖,如:“上洞庭而下江”(《哀郢》);“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邅吾道兮洞庭”(《湘君》)。南朝诗人阴铿《渡青草湖》诗写洞庭湖道:“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曾饱览洞庭壮丽景色,并写就了无数篇赞美诗章。诗圣杜甫在《登岳阳楼》诗中写洞庭湖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言吴楚之地好像因洞庭湖与大地分开了,天地也好象日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似的。著名山水诗人孟浩然出使荆州,路过洞庭湖,被洞庭湖波涛汹涌的声威和气势所感动,挥毫写下了《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刘禹锡在《望洞庭》诗中曾这样赞美月下洞庭宁静、柔美:“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宋代文人对洞庭风景描写的佳作迭出,如范仲淹那篇传之千古的绝妙记文——《岳阳楼记》中对洞庭湖进行了字字珠玑般的描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山》则描绘了风雨中洞庭湖白浪滔天的景象:“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张孝祥曾任广南西路(今广西和广东西南一带)经略安抚使,后“被谗言落职”,由桂林北归,经过南洞庭,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 《念奴娇·过洞庭》一词,词中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词中向人们展示了月下洞庭水面平如宝镜,如同美玉铺就的光辉世界,真乃人间化境。 太湖风光,无处不美,也多得历代诗人的题咏赞美。宋代罗约曾在太湖上泛舟,对太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舟泊太湖》一诗中写道:“三万六千顷,湖浸海内田。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当何酒为雨,无处不丰年。”描绘了太湖浩阔的气势和物阜年丰的景象。太湖上的鼋头渚在无锡太湖之滨、充山西端,因其三面环水,形似突入湖中的鼋头而得名。这里渚势吞湖,吴流归汇,是观太湖的最佳处。明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华云自小就生活在这里,太湖之水不但养育了他,而且太湖之美时时撩动着他的诗情,他在《鼋头渚》一诗中这样赞美家乡早春的湖光山色:“路入桃源九曲环,早春舟放碧云间。瑶台倒映参差树,玉镜平开远近山。片片峰霞开庵画,微微石溜起潺湲。胜游况值云霄客,共羡轻鸥去不还。”诗中突出描写了太湖山路之曲、太湖之静、云峰之险、水流之缓,也表现了自己放浪山水的情怀。另外,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太湖辞》有“依住东湖震泽洲,烟波日日钓鱼舟”的诗句;明代诗人施槃曾吟“水泛具区留禹迹,地连南越见胥湖”;清代著名文人唐伯虎也有诗赞曰“具区浩荡波无极,万顷湖光尽凝碧”。 鄱阳湖独具风姿,自然是文人墨客的题咏对象。当年,初唐最负盛名的大诗人王勃由长江乘船从湖口入鄱阳湖经赣江到达南昌,一路上鄱阳湖的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传世名文《腾王阁序》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歌唱晚,穷响彭蠡之滨”的句子,即写湖上景色。大诗人李白在饱览鄱阳湖风光后,写下了《下浔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诗:“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落影转疏雨,晴云散远空。”宋代大文豪陆游在《入蜀记》中说:“经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妙。”明代文人解缙亦有诗赞湖中山光水色:“珠玑翠岫青如黛,左蠡风沙白似银。一幅蒲帆秋水里,鱼龙飞舞送归人。” 白洋淀风光秀丽,尤以荷花最为迷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白洋淀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明代,白洋淀别称莲花港,游客如云,华章似锦。王呙诗中记述道:“十里访湖花隐洲,游人港里戏兰舟。金屋翠盖催风雨,明日娇姿可在否。”鹿善继《观莲花》诗写道:“白洋五月看花回,馥馥莲花芳入梦。再订东君明岁约,钓台明月胜云台。”清人更是对白洋淀情有独钟,康熙帝来此游淀观莲后曾发出“可笑当年巡幸远,依稀吴越列军营”的感慨。孙奇彦《白洋淀观莲招饮》诗云:“花香透玉骨,绿叶映红莲。满座青云客,高呤白雪篇。”大儒孙奇逢也曾在白洋淀流连忘返,并写诗道:“芰荷香遍白洋水,烂醉渔歌天海红。”当代著名作家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出大量读来犹如优美散文诗般的短篇小说,其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以及小说集《白洋淀纪事》,以优美清新的笔调奠定了我国文坛“荷花淀”流派的基调,其艺术风格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林中独树一帜。以白洋淀为背景的《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雁翎队》等优秀文学作品,更给白洋淀染上了传奇的色彩。 滇池风光,诗文多有记载。明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杨慎因“礼仪”案被贬至云南,生活达四十年之久。在此其间,诗人有感于滇池的秀美景色,写了《滇海曲》十二首。其中一篇写道:“(频)香波暖泛云津,渔(木世)樵歌曲水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诗中通过泛舟云津桥下给人的亲切温暖感受来写滇池的“四季如春”,让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去构一幅滇池春图。清人平显曾谪戍云南昆明,滇池之美给他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他曾以饱满的激情,写了一首《忆滇春》的诗讴歌了滇池春天的美景:“……风雨献媚薰青眼,雪絮飞花点紫髯。记得赋诗滇海上,砚池影蘸碧鸡天。” 除了以上较大的湖泊外,坐荣誉称号于城市附近的西湖、大明湖、昆明湖等湖泊尽管面积不大,但却以旖旎的风光和游赏的便利成为文人墨客们驰骋文才的舞台。 千百年来,美仑美奂的西子湖令一代又一代的游人为之魂牵梦萦,倾倒,更是无数文人雅士如痴如醉、流连呤哦的乐园。西湖堪称诗湖、文化湖,唐代宋之问、白居易,宋代林和靖、杨万里,元代赵孟頫,明代长宁、杨周,清代阮元、袁枚等文坛巨子,都曾留下吟咏西湖的诗篇,而与西子湖关系最为密切的著名文人当属白居易、苏轼。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其间,政事之余,常到西湖各名胜点游赏题诗。他不但“新诗日日成”,甚至一度打算“只拟江湖上,吟哦过一生”。他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写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绘,把钱塘湖(西湖旧名)轻盈明媚的初春风光写的情趣盎然,并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苏轼曾两次任杭州地方官,他把杭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苏轼出仕杭州期间,常常人公务之泛舟游湖,饱览湖光山色至夜方归。他以一首首充溢深情的诗,赞美了西湖的四季风光,其中最脍灸人口的当属《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众多的吟西湖的诗中,此诗堪称绝唱。由于诗人形象地把西湖比作越国古代美女西施,西湖遂又多了一个雅号:西子湖。清代诗人袁枚,生在杭州,长在西湖之畔,对西湖的山水草木都含有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不少描绘西湖的佳作,如:“月明如水浸沙堤,堤上游行一杖携。惹得家僮没处寻,夜深孤作断桥西。除了诗文外,西湖各处名胜楹联众多,为西湖平添了光彩。如清代学者阮元撰写的“平湖秋月联”:“胜地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杨阴里;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 济南大明湖自宋代以来即为游览胜地,文人墨客在此盘桓留下了不少诗文墨迹。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在任齐州(即今济南)知府时曾修造北水门、疏浚大湖,并写下了不少状写大明湖(又称西湖)风景的诗篇。如《西湖二首》之一写道:“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清光。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再如“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好在西湖波上月,酒醒还对纸窗明”等,都表达了对大明湖的钟爱之情。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曾在济南畅游多日,对大明湖的秀美景色留连忘返,他在《临江仙·忆大明湖》一词中吟道:“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他在《汛舟大明湖·待杜子不至》诗中写道:“……大明湖上一杯酒,昨日绣江眉睫间。晚凉一棹东城渡,水暗荷深若无路。……”他还在《济南行记》中道:“秋荷方盛,红绿和绣,令人渺然有吴儿洲渚之想。”在作者的眼里,新秋时的大明湖最令人赏心悦目:这里荷叶滴翠,有如绿盖;荷花娇艳,恰似美人红妆。在大明湖上与友人泛舟饮酒,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涌上心头。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览了大明湖后,也由衷地赞叹其“园林美丽,堪阅心目,山色湖光,迎接不暇”。大明湖北岸的小沧浪亭,居园中临湖处,三面荷池,景色幽美,亭西廊墙壁上,有清人刘风诰赋成、铁保年撰的一幅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极其逼真地写出了这里的景观风致。晚清刘鄂在小说《老残游记》也曾生动地描绘了在这里俯视大明湖、远眺千佛山的所见所闻:“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低头看去,谁知那大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 唐代的曲江池被追求享乐的唐人建成了一个充满诗画意的人间天堂。卢纶有诗这样描绘这一胜景:“菖蒲翻叶柳交织,暗上莲舟鸟不知。更到荷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当时,人们视游览曲江池为一大乐事,特别是每逢重大节日以及科举考试放榜之日,这里游人如织,宴会不绝,行市遍布。诗人张籍在诗中写道:“无人不借花园宿,到处皆携酒器行。”曲江如画的景色和游宴的盛况为唐代诗人们的提供了无尽的生活素材、灵感和赋诗的场所。当时,诗人在曲江赋得一首好诗,第二天就会传遍京师。滇池之美,自古就著称于世。杏园在曲江池西岸,因园内以杏花为主景而得名,是新科进十们游宴的重要场所。唐代白行简的传奇《李娃传》,就是以曲江杏园为背景写成的,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杭州西湖与无锡蠡湖,命名是阴阳之对,风致有妍野之别。明朝文人对五里湖的自然风光评价甚高。华淑《五里湖赋》云:“西湖之胜,以艳,以秀,以嫩,以园,以堤,以桥,以亭,以祠墓,以雉牒,以桃柳,以歌舞,如美人焉;五里湖以旷,以老,以逸,以莽荡,以凉,侠忽?”东林党首领高攀龙认为波平浪静的五时湖如明境一般:“九龙山似翠屏立,五里湖如明境开。”清人也对五里湖垂青不已,钱国珩诗云:“湖上青山山里湖,天然一幅《辋川图》。”将五里湖比作王维的名画《辋川图》。 九 中华民族一直对江河湖海等各种水体有着十分浓重的崇拜意识,对湖泊的崇拜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湖泊形成的神话。二对湖水及其湖水之神的祭祀与崇拜。恍惚迷离的神话传说,给充满自然美、朴素美的湖泊给湖泊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洋溢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情调。久而久之,这些神话传说便积淀为我国独特湖泊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青海湖的形成,当地流传着这样好几则神话传说。传说一:相传远古时,青海湖只是草原上一口深不见底的大泉泉眼上有一个很大很重的石盖。有一年,一个道士路过此地,因口渴施法术打开石盖喝水。喝完水后,那道士忘将石盖盖在泉上便转身离去,结果泉涌不已,转眼已成一片汪洋。情急之下,他急忙挥剑将附近一座小山拦腰斩断,扔进水中,压住了泉眼。可是水已淹没了大片的草原。这样便形成了青海湖和湖心的海心山。传说二:当地汉族民间传说青海湖是由于二郎神的疏乎造成的。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派二郎神去战他,结果二郎神大败,只好逃到凡间。二郎神来到昆仑山下,人困马乏,见此地有一眼清泉,便吩咐跟随的童子在这里埋锅造饭。哪知童子取水后,忘了盖盖,泉出涌出,一片汪洋。二郎神在慌乱中在今柴达木盆地的地方抓起一座山压在泉眼上,这座山就是海心山。当时抓山时抓得深了些,抓成了一个坑,便是柴达木盆地。传说三:相传青海湖是龙王的小儿子造的。老龙王有四个儿子,他们长大后,大儿、二儿、三儿分别被封到东海、南海、北海做海神。轮到小儿子,无海可分了,老龙王便命他自己去造海。小龙王在陆地上飞来飞去,发现西北青海湖一带土地辽阔,是个造海的地方,便运用神力汇集一百八条河水朝一处流,水越流越多,终于造出了青海湖。 镜泊湖的产生,本是距今一万多年前,这里火山暴发,大量的玄武岩熔岩喷溢而出,把牡丹江上游河段拦腰截住,形成了著名的高山堰塞湖。当地百姓不知根源,便按照自己的想象给了境泊湖这样一个说法:在远古时代,有一位美丽的红罗女,身上有一面璀璨夺目的宝镜,照到哪里,哪里便消灾除祸,天下太平。王母娘娘听说后,大为嫉妒,就派天神将宝境盗走。红罗女发现宝境丢失,急忙循其霞光,来到天庭,见宝镜正在王母娘娘怀中,立刻上前去抢。就在双方你争我夺中,宝境从天上掉下来,落入了碧波万顷的树林中,变成了明丽动人的镜泊湖。 杭州西湖,原本是七千年前钱塘江的一个浅海湾,因长江、钱塘江和附近群山中的溪流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泻湖。人们因西湖的由来而称之为“大海的婴儿”。民间对西湖的来历却有以下两则神话传说:其一,言古时玉龙和彩凤琢磨出一颗明珠,光芒四射,照到哪里,哪里便会变成阆苑仙境。后来,明珠被西王母盗走。玉龙和彩凤找西王母索还珍珠。争抢中,金盘摇晃,明珠落于地上,便形成了清似明境的西湖。其二,相传西湖原来是一位女神,她手托明珠,促成了耦儿和红莲的婚事,最后共同生活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
在科学落后的古代,古人对浩瀚的湖泊充满了敬畏与崇拜,他们幻想每个湖泊中都会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水神在主宰着、操纵着湖泊的一切。如他们认为洞庭水神,是书生柳毅成神变的。传说柳毅本是唐时一介书生,因其为洞庭龙女传书,得到龙女爱慕,并与龙女结为夫妻。洞庭龙君年老后,就把王位传给了柳毅。由于柳毅长着一张白净的脸,文质彬彬,洞庭湖中的众水族都不服他管。老龙王无奈,只好送他一副黑面具,让他巡夜时戴上,并特地吩咐他在鸡叫之前一定要摘下来,否则就会长在脸上。柳毅戴上面具之后,果然众水族都服了他。时间一长,柳毅对老龙王的吩咐就不大在意了。有一次因分务繁忙,凌晨竟忘了摘面具,鸡一叫才忽然想起,连忙去抓面具,可为时已晚,面具已长在脸上。从此,柳毅便成了黑脸。所以,洞庭湖边的水神庙里供奉的柳毅都是黑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