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唇炎,就是脾火!一张治唇炎的方子,釜底抽薪,改善唇裂、唇痛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小儿药证直诀》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关于唇炎的话题。

唇炎,这也是冬天里的常见病啊。

我给你讲个医案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小男孩,当时年纪是12岁。

12岁小男孩,你想啊,那正是火力旺的时候。

结果,他这火力,就烧到口唇部位了。好家伙,口唇和唇周围的皮肤干燥、灼痛半年之久,可给他难受坏了。

看着儿子遭罪,做父母的心如刀绞,于是带他四处求医。内服抗生素、维生素、扑尔敏,以及外涂软膏,等等办法都用了,说啥就是不好使。

这可怎么办啊?最后,家长决定带孩子去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双唇和周围皮肤颜色暗红,下嘴唇干燥干裂,并且伴有淋巴结肿大和扁桃体肿大。

当时,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生石膏15克,栀子、藿香、防风各6克,生地黄、玄参各10克,麦冬6克,甘草3克,桔梗、浙贝母各6克。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3剂之后,口唇周围的皮肤就变淡了许多。皮损面积缩小。患者干裂灼痛现象大大缓解。

疼痛感减轻了,这孩子立刻就有精神了。父母看了,心里踏实了很多。

接着,原方不变,继续投用3剂,诸症悉平。

而且,患者接受随访三年,未曾复发。

这是1998年,在《山东中医杂志》上刊发的验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查找一下。

这里的道理,值得一说。

其实,对于这个唇炎,我们中医习惯把它叫做“唇风”。它的由来,中医认为和脾胃积热上冲有关系。《医宗金鉴》里头就说,此证“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后来,中医普遍认为,此病是脾胃伏火上冲所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所以,脾胃有热,会很自然地反映在患者的口唇部位。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得清散脾胃伏火,这是最关键的。

我们看看当时医案里,是怎么实现这个目的的——

生石膏15克,栀子、藿香、防风各6克,生地黄、玄参各10克,麦冬6克,甘草3克,桔梗、浙贝母各6克。

这个配伍,其实是泻黄散的加减。

泻黄散,也叫做泻脾散,它源于《小儿药证直诀》。其基本构成,就是藿香、栀子、石膏、甘草、防风。顾名思义,此方就是用于泻脾胃之火的。其中的石膏和栀子,毫无疑问,用于清热泻火。藿香和防风,两者都有行散之能,目的是把郁火散开,实现火郁发之的目的。如此,一清一散,脾胃伏火就没有藏身之地了。

在这个基础上,医案中加入生地、玄参和麦冬,用于滋阴清热润燥,再用浙贝母和桔梗软坚散结,如此,小患者的诸多症状,就可以很好改善了。

严格说,这是泻黄散和增液汤的合方加减。

文老师把这样的经验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们借鉴和参考。因为用泻黄散加减治疗唇炎,这在中医圈子里,是一个广为流传的、不错的办法。如果现在的你或你的家人,正在受这个问题困扰,那不妨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化裁。前提,务必是辩证准确。专业读者朋友,您也将其牢记。临床上,很多中医人对唇炎没办法,一筹莫展。实际上,中医在这方面的临证经验,还是很多的。

关键是,我们要明白,唇炎这个事儿到底是咋来的。明白了以后,可以指导生活。比如说一些男孩子,我建议,一定要控制他们吃肉,吃得辛辣。否则,吃来吃去,吃出脾胃之火,那将来就容易导致唇炎、牙龈肿痛、口臭等问题。孩子到那时候就遭罪了。尤其是素体容易上火的父母,更要刻意地避免孩子的体质因为饮食而出现偏颇。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搜索建议:
热议

 【歌词】宁静的海边 / 歌手:李...

夜色阑珊,一阵阵秋风浩瀚的星空下面,宁静的海边繁华的世界,五彩缤纷星星点点的渔火,请你歇一歇听歌在唱,云慢慢的飘风吹过来,青春飞过星探头望,夜依侬你悄悄的来,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