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陈行甲的傲骨与傲气——读《陈行甲人生笔记》有感

1 最近看完了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出的《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 总体评价:书还不错,值得一看。但说实话,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 全书共分七记。 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写得最好的是第一记和第二记。陈行甲写他的母亲和爱人,笔下饱含深情,感人肺腑。好几处,看得我热泪盈眶。 后面写自己的工作经历,有些地方可圈可点,但感觉有点缺憾,意犹未尽。 从简历看,在任巴东县委书记之前,陈行甲当了两年半的宜昌市政府副秘书长、两年半的宜昌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与副秘书长一职时间上有交叉)、10个月的宜都市代市长、市长。这些经历,他在书中几乎一笔未提。在这些岗位上,就没有值得一写的事情吗? 即便是在巴东县委书记任上的经历,他的叙述也有点简单,更多的是个人的心路历程,细节和故事有点少。比如,他与腐败分子的斗争,如何攻防,如何破局,如何让下面的人为自己所用,如何顶住上面的压力,如何防范可能遇到的危险,如是等等,都很有意思,但书中都付之阙如。也许他有他的难处,有些内容不方便公开;甚至也许写了,但出版方有自己的尺度。只是作为读者,我感到有点不够解渴。 他写他在清华和美国的读书经历,说实话,写得一般,有点像流水账。无论是清华还是芝加哥,陈行甲仿佛都是去朝圣的。他可能只是如实记载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么写当然也可以,只是失之于浅。作为读者,我更希望能看到更深入的体悟和思考。 1988年8月,复旦大学的王教授去美国访学,也就呆了半年时间,写出了《美国反对美国》;这本30多年前的书,现在看依然没有过时,依然发人深思。“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教授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学者、政治家。 陈行甲2005年10月去的美国,呆了8个月。他的书今年刚刚出版,书中的美国,依然像林达笔下的美国;书中的美国人,个个都富裕、文明、礼貌、善良。这些不是不真实,我相信他写的都是事实,但他的接触面太窄了。芝加哥黑人多,去年“黑命贵”运动声势浩大。真实的美国和美国人,恐怕比陈行甲笔下的要复杂得多。 当然,这些可能是我求全责备了。春秋责备贤者,因我对陈行甲的印象非常好,所以对他的书抱有较高的期待。 2 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跟陈行甲有很多共通之处。我是在大别山区的小山村里长大的,虽然年代稍晚,但情况差不多。我以前写过一篇,谈了些幼年的经历。 在陈行甲母亲身上,我也仿佛看到了我母亲的身影;勤劳、朴实、善良,为了孩子,宁愿牺牲一切。书中提到的母亲教给的仪式感,我看了也倍感亲切。我们小时吃饭,大人没开吃,小孩不能先动筷子;吃饭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里,吃饭要吃得干干净净、一粒不剩,吃完了要把筷子整齐地摆在碗上。家里来客人了,自己不能先吃完,免得客人尴尬;去人家做客,吃完了一定要说一句“谁谁谁(比如母舅、舅娘),我吃完了,你们慢慢吃哟。” 虽然很多农村妇女没什么文化,但她们对子女的教育,未必不及城里人。其实, 最好的教育,就是教孩子两件事,一是要争气(自立自强),二是要懂事(尊重别人)。 《人生笔记》里说:“那个灶口柴火烟气氤氲着的味道,在我出走半生走遍天涯之后仍然觉得是内心最爱。”这就是乡愁。乡愁,是遥思,是缅怀,是牵挂。 幼年时的经历,对人的一生有很大影响。可能因为出身底层,陈行甲对底层怀有很深的感情。我也是如此,记得当年看王胖子《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里面有一段话,让我刻骨铭心: 几年前在一个炎热的傍晚经过城郊河边的稻田,看见乡民在黄昏的水田里挽起裤脚,昂首看着我。我在那一刻有了哭意,有了恨意,并唤起一种真正的主意。我对自己说(虽然这是一个通常被滥用的句式,但在那时我的确在心里说出了一个真正的誓言),我这一生,永远也不能离这些挽起裤脚的人群太远。在那一刻我顽固的认为离他们太远就是一种罪恶。这种时刻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会有数次。那个黄昏对我是一种价值转移的象征。一种向下的力量开始登场,从而抑制住了原本随着时代而高涨的向上的力量。 大概也是这种“向下的力量”,让陈行甲走出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前半生高高山顶立,后半生深深海底行。 3 陈行甲其实是很幸运的。 顺利上了大学,毕业后事业上也非常顺利,26岁在县里做了正科级干部,32岁跻身县委常委,38岁晋升正县级,40岁成了巴东县的一把手。这在地方官场,是相当快的晋升速度。 不过,我觉得陈行甲最幸运的,还是他遇到了那么好的爱人——霞。 霞是大学班花,漂亮多才,毕业后却愿意放弃广东沿海的高薪工作,跟着他跑到湖北的小县城里生活。陈行甲无论是冒着危险反腐,还是脱产去清华读书,乃至在万众瞩目的时候离开体制,霞都始终站在身后,支持他、鼓励他、护卫他。 这就是传说中的爱情,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 说实话, 我觉得书中霞的形象的光芒,甚至超过了陈行甲本人。陈行甲有时有幼稚、任性的一面,霞的形象却是完美无缺的。陈行甲的所作所为,虽然很难得,但说实话,并非不可企及。陈行甲是个理想主义者,我们可以赞叹他无私无畏,但他终归是在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陈行甲的心里,是有自己的。 但霞不一样。她的心里似乎没有自己,只有爱人。如同书中所写,霞说:“我过去的一年,还有过去的十年,都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爱你。” 母爱之所以伟大,就因为它是所有感情中最接近“无我”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接近“无我”境界的比较少;因为稀罕,所以这样的爱情才特别伟大、特别感人。 记得十几年前,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余世存老师朗诵了他写的证婚词《我们时代的爱情》: 那些真正伟大的“天下为公”的人们,几乎都跟爱情难解难分,从孙中山,到哈威尔,到曼德拉,都曾经“儿女情长”,这些英雄豪杰都有着心中“最柔软的一块”。……对他们来说,灵性絪蕴化成大海霞光,岁月切磋磨如美玉闪现,柔情润苍生万物,浩气赋天地流形。 当时,那位也叫“霞”的新娘,听了泪流满面。这个“霞”,也是抛弃了广东的一切,追随一个为理想而活的男人,在他最艰难坎坷的时候,不离不弃。 在感情方面,女人往往比男人要更勇敢、更纯粹、更坚韧。向霞们致敬!

4

最后,说说陈行甲这个人。

陈行甲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湖北省委巡视组组长樊仁富曾评价他“一身正气,一身杀气,一身朝气”,詹国枢老师评价他“激情如火,纯真似婴,嫉恶如仇”,这些评价很准确、很形象。

我没见过陈行甲,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公开报道和这本《人生笔记》。如果让我评价陈行甲,我觉得, 这个人既有傲骨,也有傲气。 说他有傲骨,当然是赞美;说他有傲气,其实也不是批评他。 虽然俗话常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但事实上,傲骨与傲气往往是相伴而生的。《三国演义》里关羽有傲气,《水浒传》里武松有傲气,《红楼梦》里林黛玉有傲气,《西游记》里孙悟空也有傲气。 想找个有傲骨而没有傲气的人是很难的。有傲骨的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当然比较高,一些比较龌龊的事干不来。这类人,如果看到有人干些没底线的事,多半是要生气的。别人评价陈行甲“一身杀气”“嫉恶如仇”,这在另一些人眼中,其实正是清高孤傲、目无下尘的表现。 如果真能有傲骨而无傲气,那这个人基本上就达到圣贤境界了,就是说,这人对自己要求特别高,同时对其他人要求特别低。“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西游记》中的唐三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庶几近之。陈行甲显然不是这种人。 所以,对于世俗中人而言,有点傲气不是什么毛病。不过,傲气毕竟是傲气,就个人修为而言,是未能臻于至善的,在某些时候,这种傲气反过来会伤害自己。 陈行甲刚到巴东任县委书记时,县长刘冰给他使阴招、下绊子,让他有苦难言,最后得了抑郁症,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幸亏有个体贴入微的好老婆,他才得以康复。 这件事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陈行甲的一个弱点——不够坚韧,抗挫折能力不太强。 这个弱点,其实正是傲气的伴生品。内心真正强大的人,可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可以用自己的光去穿透无边的黑暗,可以在其他人都绝望的时候依然不放弃希望,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的人,哪会轻易得抑郁症。 举个例子,小平同志“三起三落”,尤其是文革爆发后,本来身在最高层的他,被赶到江西拖拉机厂做钳工,大儿子成了残废。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坚韧的性格,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怎么能经受得住这么严峻的考验。 陈行甲“毕竟是书生”,他有书生的优点,也有书生的缺点。如果他早生几十年,遇上文革这种事,以他的傲气,我想大概率会跟田家英、邓拓、吴晗、翦伯赞、老舍、傅雷等人一样,选择以死相抗。 陈行甲离开官场,选择了做公益,于体制而言,是失去了一名优秀的官员,于他个人而言,倒是“得其所哉”。

搜索建议:
热议

 宋六陵考古成果首次对外展出

建都杭州的南宋,其皇帝主要葬在邻近绍兴,形成“宋六陵”陵区。为期3个月的“国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15日下午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开幕。这是宋六陵考古成果首...(展开)

热议

 感动中考满分作文500字

感动中考满分作文500字四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