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花亚科—斑鸠菊族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菊目
菊科
管状花亚科
斑鸠菊族
斑鸠菊族(学名: Vernonieae)是菊科下的一个植物族,有5个属分布在中国。
1.形态特征
草本,灌木,或稀乔木。叶互生,全缘或有锯齿。头状花序盘状,有同形的管状花,总苞片通常多层,或稀2层,覆瓦状排列,草质,干膜质或革质,外层渐短;花托平或稍凸起,无毛或多少流苏状;花两性,全部结果实,花冠管状,紫色、淡红紫,或白色,极少金黄色,檐部钟状,具5裂片;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2浅裂,耳形,尖锐,或戟形,稀具尾;花柱分枝通常细长,顶端钻形或尖,外面被微毛,无附器;瘦果圆柱形或稍扁压,具5-10条肋,或具4-5棱;冠毛毛状或膜片状,1或2层,稀无冠毛。
2.都丽菊属
都丽菊属(学名:Ethuli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分枝草本植物。该属共有10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热带地区。中国有1种,分布于云南、台湾。
(1)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叶互生,具锯齿或全缘,羽状脉。头状花序小,有多数同形的花,排列成疏伞房花序;总苞钟状或半球形;总苞片多层,覆瓦状排列,近叶质,具干膜质边缘,外层较短;花托平或稍凸起,无托毛。全部为结实的两性花,花冠管状、淡紫色或淡红色,管部细,檐部钟状,上端5齿裂;花药顶端稍尖,基部有钝或圆形的耳;花柱分枝丝状,顶端钻形,被短微毛;瘦果倒塔形,具4-5稀,6个高起的肋,肋间有腺点,顶端截形,具5角形厚质的环,无冠毛。
(2)都丽菊
都丽菊(学名:Ethuliaconyzoides)为菊科都丽菊属的植物。分布于云南南部(勐海、西双版纳)和台湾。印度、中南半岛及非洲热带地区也有广泛分布。生长于海拔600米至1,4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池塘以及稻田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3.凋缨菊属
凋缨菊属(学名:Camchaya)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4种,分布于中南半岛。中国有1种,分布于云南。
(1)形态特征
一年生直立草本。叶互生,具柄,边缘波状或具锯齿,羽状脉。头状花序有多数同形的两性花,单生于茎枝的顶端或上部叶腋,稀排列成伞房状;总苞钟状或半球形;总苞片多层,覆瓦状,草质,极不等长,外层较短;花托平,中央具圆形窝孔,无托毛;花全部结实,紫色或淡紫色,花冠管状,管部细,檐部上端具5个三角形或线状披针形裂片,外面常有腺毛;花药顶端三角形,尖,基部具钝耳;花柱分枝线形,顶端渐尖,被短微毛;瘦果倒卵形或长圆状卵形,稍扁,顶端圆形,无毛,具10条纵肋;冠毛有1-10个易脱落或部分脱落的毛,或无冠毛。
(2)凋缨菊
凋缨菊(学名:Camchayaloloana)为菊科凋缨菊属的植物。分布于云南南部(河口、思茅、景东、西双版纳)。泰国、越南也有分布。生长于海拔540米至1,600米的地区,见于林缘、山谷灌丛和疏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4.地胆草属
地胆草属(学名:Elephantopu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植物。该属约30余种,大部分分布于美洲,少数种分布于热带非洲、亚洲及大洋洲。中国有2种,分布于华南和西南部。
(1)形态特征
多年生坚硬草本,被柔毛。叶互生,无柄,或具短柄,全缘或具锯齿,或少有羽状浅裂,具羽状脉。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团球状复头状花序,复头状花序基部被数个叶状苞片所包围,具坚硬的花序梗,在茎和枝端单生或排列成伞房状,具数个花;总苞圆柱形或长圆形,稍压扁;总苞片2层,覆瓦状,交叉对生,长圆形,顶端急尖或具小刺尖,外层4个较内层的4个短;花托小,无毛;花全部两性,同形,结实,花冠管状,檐部漏斗状,上端5裂,通常一侧深裂;花药顶端短尖,基部短箭形,具钝耳;花柱分枝丝状,被微毛,顶端钻形;瘦果长圆形,顶端截形,具10条肋,被短柔;冠毛1层,具5条硬刚毛,基部宽扁。
(2)地胆草
地胆草(学名:Elephantopusscaber),又名灯竖朽、苦地胆(本草纲目拾遗)、地胆头、磨地胆(广州)、鹿耳草(海南),是菊科地胆草属的植物。生长于海拔300米至1,500米的地区,见于路旁、开旷山坡或山谷林缘。广泛分布于美洲、亚洲、非洲各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等省区。
食用:地胆草根系有独特香味及功效,在中国南方民间多用作食材,被作为煲汤原料广泛使用。
药用:地胆草主要以根部入药,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利湿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黄疽、肾炎水肿、湿疹、胃病、肝炎、肾炎和支气管炎等。
5.假地胆草属
假地胆草属(学名:Pseudoelephantopus)是菊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共有1-3种,原产美洲,分布于热带美洲和非洲。中国有1种。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稍坚硬。叶互生,最下部叶通常密集而呈莲座状,近无柄,全缘或具疏锯齿,具羽状脉;头状花序1-6个束生于茎上部叶腋,且密集成团球状,无柄,具4个花;总苞长圆形;总苞片紧贴,4层,每层各有1对,交叉着生,覆瓦状,最外的2层短于最内的2层;花托小,无毛;花两性,结实,花冠管状,上部有5浅裂,裂片上半部掌状开展,花期转向头状花序边缘;花药顶端短,稍钝,基部短箭形,具钝小耳;花柱分枝纤细,丝状,被毛,顶端尖;瘦果线状长圆形,扁平,具10条肋,被毛;冠毛少数(约5-15条)不等长,刚毛状,其中有2条极长且顶端常扭曲。
(2)假地胆草
假地胆草(学名:Elephantopusspicatus)为菊科假地胆草属的植物。原产于美洲热带及非洲,在中国台湾和广东有分布。也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多生在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6.斑鸠菊属
斑鸠菊属(学名:Vernonia)也称铁鸠菊属,为菊科的一个植物种属,包含超过1000种草本植物及灌木,分布于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有27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及东南沿海各省区。部分品种可食用,亦可入药,而且具经济价值。花色大多数为紫蓝色。
属名Vernonia为纪念17世纪英国旅行家及植物学家WilliamVernon而命名。
(1)形态特征
草本,灌木或乔木,有时藤本。叶互生,稀对生,通常具柄或无柄,不下延,全缘或具齿,羽状脉,稀具近基三出脉两面或下面常具腺;头状花序小或中等大,稀大,多数或较多数排列成圆锥状,伞房状或总状,或数个密集成圆球状,稀单生,具同型的两性花,花少数至多数,稀1个,全部结实;总苞钟状,长圆状圆柱形,卵形或近圆球形;总苞片疏松或紧贴,数层至多层,覆瓦状,草质,干质或革质,顶端钝,尖至刺尖,或具草质或膜质有色的附属物,向外渐短,常具腺;花托平,无毛或稀具短毛,具遂状边缘的窝孔或泡状窝孔;花粉红色,淡紫色,少有白色或金黄色,花冠管状,常具腺,管部细,檐部钟状或钟状漏斗状,上端具5裂片;花药顶端尖,基部箭形或钝,具小耳;花柱分枝细,钻形,顶端稍尖,被微毛;瘦果圆柱状或陀螺状,具棱,或具肋,顶端截形,基部常具胼胝质,被短毛或无毛,常具腺;冠毛通常2层,稀1层,内层细长,糙毛状,脱落或宿存,外层极短,多数或少数,刚毛状或鳞片状,或有时无冠毛。
(2)斑鸠菊
斑鸠菊(学名:Vernoniaesculenta)为菊科班鸠菊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700米的地区,多生于草坡灌丛、山坡阳处、山谷疏林和林缘,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生长于山坡阳处,草坡灌丛,山谷疏林或林缘,海拔1000-2700米 [1] 。不耐寒,喜阳光充足、温暖;稍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播种或分株繁殖,多在春季进行。抗性强,栽培容易。
产于四川西部和西南部(泸定、康定、汉源、石棉、西昌、米易、盐源、九龙、冕宁、普格、泸沽等)、云南西北部、中部、东部和南部、贵州西南部(册亨)、广西西部(隆林、百色、靖西、那坡、都安等)。
园林价值:斑鸠菊抗逆性强,花期长,花果小而繁多。在中国西南或南方一些气温高燥的地区,可作为庭园观赏树种,丛植或片植均较适宜。
药用价值:味甘;涩;性凉。清热解毒;生肌敛疮。主治阑尾炎;疮疖;烫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