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陈根:从儿童读物到儿童“毒”物,审丑背面是美育缺失

文/陈根

       由于擦边球、性暗示、恋童癖,以及极度敏感的意识形态,人教版数学教材在不到三天内,“喜提”了7个热搜,受到了全民的关注。不仅如此,从人教版教材事情发生到现在,还不断有新的内容被人们重新发现,这令连同插图设计方吴勇工作室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高居话题讨论度榜首。

       令人不适的教材插图,让多少网友和家长感到恶寒和愤怒。从儿童读物到儿童“毒”物,除了背后的市场垄断和利益牵扯,我们也是时候反思,到底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审美教育了。

从儿童读物到儿童“毒”物

       被扒出来的人教版数学教材,可以说是“罪行累累”。

       就从最简单的审美角度来看, 每个小孩都有着一模一样的表情,宽眼距,塌鼻梁,青蛙般的嘴,甚至还要配上吐舌头的表情。

       相较于其它课本里的孩子们,看起来的开心,积极阳光,甚至会给人一种被“治愈”的感觉,此次争议的人教版数学教材的小朋友即便在笑,也让人感觉完全没有小孩子该有的活力元气,似乎心情并不怎么愉快,看起来不仅不治愈,甚至还会感觉有点“致郁”。

       除了插图的审美问题,关于擦边球引起的不适,则更加无可洗地:几岁的男孩身上,下体有明显的U形凸起,光是网友总结出来的,就高达十几张,尺度之大令人咋舌;还有些图片里,旁边的小女孩视线都聚焦在此,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此外,还有《跳大绳》的图里,小女孩直接露出底裤,《老鹰抓小鸡》的图里,小女孩被后面“疑似”秃头的男孩抱胸,以及各种“兔女郎”和纹身。可以说,这些插图,对于处于6-12岁的小学生,价值引导几乎完全趋于负面。

       不仅是病态、色情,插画中还弥漫着不正确的三观,甚至进行着比较危险的政治试探。比如,插画任务穿着带美国星条旗的衣服;打扮成“美国队长”样子的小孩,出现在教材的封面,以及一面画错了的国旗。

       当然,整件事情最令人愤怒的,更在于审查的缺位。网传图片显示,备受争议的插画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涵盖一年级到六年级,于2012年或2013年审定,版式设计和插图来自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13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显示,由杨刚、卢江主编,人教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于2013年通过教育部审定。

       也就是说,问题插图已经使用了近10年,这意味着,这样的“问题教材”“问题绘本”一年又一年通过层层审核出版发行,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这10年的孩子们。而这十年里,插图问题没有在发行的时候被叫停,即便是早在2014年就有老师反映情况,希望能整改一下插画人物,也从未得到过重视。

       不仅如此,随着事情的发酵,除了教材以外,更多大尺度的儿童绘本浮出水面。图书《流汗啦!》,两名男性舔舐女孩胳膊上的汗水,还要配文字“姐姐,你好漂亮!你的汗是什么味道的呢。”绘本《扁鹊治病》里,女性角色光着胳膊或扑或抱着医生,被网友形容画风像《金瓶梅》。故事书里堂而皇之出现家暴的桥段,父亲对女儿用“圈养”“散养”之类的明显不适的词。

       要知道,教材课本、绘本读物,不仅仅是开启文化知识视野的窗口,更在潜移默化间承载着审美培养、价值观塑造的作用和功能。一幅插画,就很可能构建起一个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想象,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孩子们怎样去绘就自己的人生,树立怎样的价值取向。

       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图片是非常重要的认知渠道,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蒙作用。而黑教材、毒教材,则会给青少年打上错误的思想钢印,将谬误奉为真理,将黑暗视作正途,其心险恶,细思极恐。

       艺术当然可以多元,可以自由,甚至可以离经叛道。但是在儿童领域,绝对有明确的红线。但说到底,艺术无局限,但即便审美千人千面,未成年人美育引导也应该慎之又慎,选择符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的画风,展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审丑背面,美育缺失

       面对此次暴露的教材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称: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提高艺术水平,充分发挥教材封面和插图的育人作用。教育部教材局工作人员也表示关注到此事,已介入调查。但问题是,在教材重绘之后,孩子们的审美就立刻扭转了么?面对被荼毒的市场,我们又应该思考些什么?

       要知道,当前,随着全球供需关系的改变,供大于需的局面开始出现,以及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出现,对整个审美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论是建筑、产品的外观、产品的使用舒适性、智能产品的界面交互,电影美学的提升,包装广告的设计,文学的鉴赏能力等,都离不开审美。

       美学家蒋勋曾说:“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换言之,新时代的竞争,将在创新力的竞争之外,更加注重审美力的竞争,即一种对美的感觉的竞争。

       但事实是,改革开放至今,在教育理念方面,人们依然停留在改革开放之时的灌输意识层面。过去,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指导下,我们抓住了全球第三次产业专业的机会,开始大量的培养制造业所需要的产业工人,大力侧重于发展产业技术型工人与生产制造型工人。而发展产业技术型工人与生产制造型工人的核心就是将这大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尽快地教给学生。

       这虽然在较短时间内,以强迫的方式,让孩子们无条件的记忆、模仿、服从和坚信他们所掌握的理性知识,追赶上了西方国家的步伐,但由于长期对审美教育的忽视,也不可避免造成感性层面审美的缺乏。

       审美教育的缺失,最重要的就是使孩子们丧失了感知和直觉能力。给一棵树浇水时,既不能往叶子浇,也不能往枝上浇,而是往根部浇。水分和养分只有通过根部才能进入树干,最后进入树冠——只有把水浇到根部,它才能携带营养周流树的全身。但现行教育所犯的错误,恰恰是把水浇到叶子上。

       在所有的理性教育中,每一学科都集结了大量抽象的原理和公式,即使是语文,也有学不完的语法和单词。孩子在接受这样的知识时。只能用记忆和思考功能,而很少用感知功能。感知功能受到长期搁置,终于渐渐封闭和退化。

       与此同时,功利主义成为当前教育的风向标,拔苗助长式的加速施教激发出的“分数第一”和“升学率第一”的倾向,让小孩子的一切行为也不得不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孩子们只能在教育的环节里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就彻底失去了自我感受、自己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其结果就是,孩子们虽然得到了知识,却降低了创造素质。

       画家吴冠中曾经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的确,我们全面扫除了文盲,极大程度上解决了贫穷,却未能扫除美盲。不知何为美,对于丑的感知同样不会敏感,甚至“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因为不够重视审美的教育,所以才会有明明每一册封面创作,都需要经历线稿草图、色稿草图、搭配设计好的封面版式,与教材编写团队一起讨论每册画面表现的角度以及画面内容细节的过程,但问题教材依然出版并流行十年的尴尬局面;才会有人们即便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依然无力改变的十年。因为不知何为美,也就不会对于美好事物的远去乃至消失,产生感知、警觉。

       要想文化自信,前提是传承,然后才是融合。文化教育里应该蕴含美学教育,插图不是教学辅料,有时甚至比文字教育更有效。就好像现在的80后、90后,依然会记得《闰土》的作者是鲁迅,记得月光下的西瓜地里,小少年高举起钢柄的模样。 好的教材和审美教育,会构成一代人集体的童年记忆。

       儿童教育无小事,因为对吸收力处于顶峰期、价值观正在启蒙形成的孩子们来说,对那一笔一划一个标点,都有可能影响终生。我们怎么能在一个缺失美学教育的童年责备孩子不懂美丑,怎么能一边说着“你要小心”,一边看着孩子的眼睛。

搜索建议:
热议

 咳嗽诊治体会

咳嗽即为气津失调,五脏都可引起气津失调。宣降作用不仅是肺脏自身正常功能协调的表现,也是保持五脏功能协调所必须。一旦发生病理变化,总与肺气宣降失常有关。肺气的宣降...(展开)

热议

 Microsoft Securi...

微软推出的免费杀毒软件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MSE)成为了不少朋友的杀毒工具,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也常常出现一些无法更新的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