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楷
(摘自《中国书学技法评注》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1.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苏轼《论书》
按:楷书有大小之分,其法也略有不同。大字贵结密,小字贵宽绰,能宽绰则字清晰,给人以一种小中见大的艺术感受。宽绰之法有三:
(一)凡是方框结构中的横画与竖画可以点代替,使其不与两直或者两横相粘接,如是则增加方框结构中的空索地,达到密中见疏的效果。钟繇最善此法,黄道周、王宠等也喜欢这法。举例,钟繇《荐季直表》。
(二)小楷字小,画虽短促,当尽展其笔势,点画舒展,结构自然开朗,张长史谓:“小字展令大,尽笔势为之也;大字蹙令小,遏锋藏势,使间架有余也。”试观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帖》及钟绍京《灵飞经》小楷,雍容宽绰,散朗多姿,分行布白映带匀美,皆能得其真态。
(三)凡是点画交际处,可用尖接法,笔势开拓,外紧内松,结构自然萧散疏朗,游刃有余。例赵孟頫小楷《汲黯传》。
2.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开阔,一如大字体段,诸美皆具也。—文徵明《停云馆阁帖》
按:字内间架宜明整开阔,除用上法之外,关键又在于用笔与结字。用笔干净精到,结字匀称熨帖,自然明整开阔。
3.往余以《黄庭》、《乐毅》真书为人作榜署,每悬看辄不得佳,因悟小楷法欲可展为方丈者,乃尽势也。—董其昌《书鲍明远舞鹤赋后题》
按:书大字宜遏其笔势,书小字宜展其笔势。(大字)遏其笔势则雍容有余,浑灏茂密;(小字)展其笔势则疏放妍逸,散朗宽绰。
4.小楷世用极博,钟繇、二王居然立极。钟逼古,王圆融,自古及今皆两家耳。孙唐四大家虽别立门户,何常出其范围,具眼者直鉴其脂髓。宋元或纵或拘,纵则野、拘则俗,皆畔于二子者也。虽然,不有后世名家,无能洞悉古人妙境。—赵宦光《寒山帚谈》
注:逼古—逼仄古朴。
孙唐四大家—晚唐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徐浩、李邕。
畔—通“叛”。
按:历代科举考试、写经、抄书、碑文、题诗,甚至尺牍等都用小楷,故“世用极博”。小楷当宗魏、晋,魏晋小楷首推钟、王。钟繇《宣示》、《力命》、《季直》三表古雅质朴,微杂隶意,点画富有异趣。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孝女曹娥碑》。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贴》小楷圆融飘逸,平和简静,意态极高,畅绝千古。后世书家如唐之钟绍京、宋之四大家、元之赵孟頫、明之祝允明、文衡山、王宠、董其昌、黄道周、傅青主、倪元璐、清之王铎、何绍基、刘墉等,皆善小楷,而未能出其右者。
5.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斤铁杖柱地。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傅山《霜红龛集》
注:柱笔—直笔如柱。
铁杖柱地—铁棒垂直立地,比喻笔直而有力也。
按:写小楷落笔要重,重非粗也。“如以千斤铁杖柱地”言用笔宜沉著而不飘忽,如刻入纸素,但见点画朴实,八面深稳,而精气结撰,墨光浮溢,神采焕发之意。
6.作小楷宜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宋曹《书法约言》
按:写小字最忌局促拘紧。字越小用笔越要清晰,稍留纤毫渣滓,不得作小楷。结字不宜太狭长,狭长则字不疏朗,而无古朴之意。
7.董宗伯云: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又以萧散古淡为贵,游刃有余地,此作小楷秘诀,刻秦汉小印秘诀。—王澍《论书剩语》
按:“萧散古淡”四字,耐人寻味。结字疏朗多姿,大小、奇正、疏密、长短、广狭,出之自然。点画浑厚、质朴,富有涩感。得天真之趣,本恬淡之思。平矜释躁,如闲庭信步;醇雅清古,似高士吟咏,则自然萧散古淡,不上窥魏晋,难悟此妙境。
8.作蝇头细书,须令笔势纡余跌宕,有寻丈之势乃佳。—王澍《论书剩语》
注:纡余跌宕—回曲舒展,起伏有致。纡: yū,弯曲。
按:作小字当以腕运,笔笔要分得清,笔笔要和得浑,笔笔要断而后起,笔笔要送到,笔断而意连,笔曲而势直,笔虽短而意欲长,乃能纡余跌宕,关键又在于用笔也。
9.作小楷能悬腕已非下乘,惟能悬臂,则神气益静,非端坐不能为之,此所以更高于悬腕一筹。—蒋骥《续书法论》
按:相传米芾能悬臂作小楷。余以为不必如此,可用着腕或提腕之法,执管也不必过高,低则沉着。
我的体会:用现在的桌椅工具而言,现在人悬臂作小楷,纯属扯淡,卖弄风骚而已!
10.古人悬空书扇头,虽小楷不必倚案,细阅《黄庭》楷法,律度最严,而机神尽以行草流贯,人忽不察,今人多按定扇骨作小字,不敢作《淳化》《圣教》诸大字,以小者机熟掩遏,大者病处尽露,前朝名人旧扇面子,尚有可观。—汪沄yún《书法管见》
注:沄:yún,大波浪、杂乱。
按:古人席地而坐,无桌可倚,故不期悬而悬也,笔力自然可观,气脉自然流贯。今人题扇,以腕着扇骨,本已转动不便,作小楷尚可混过,作小行草则笔势为腕所遏,机神不能流贯,故疵瑕尽露,不尽人意。
11.矾纸书小字墨宜浓,浓则彩生。生纸书大字墨稍淡,淡则笔利。—梁巘《评书帖》
注:巘:yǎn,大山上的小山。
矾纸—即上过明矾的纸,又称熟宣。
按:观古人作小楷,未有不用浓墨者,墨淡则无神采,浓则字有精神。在生宣上作大字,墨不可太浓,浓则笔滞而不能掉运自如也。余作小楷,喜用纸质细洁之熟宣,易于掌握墨色。
12.余尝论工画者不善山水,不能称画家;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书画虽小道,其理则一。—钱泳《书学》
按:历代书家无不精于小楷。诸体之中,小楷最见功力,亦最易暴露弊病,用笔稍有不当,则疵瑕盈目。故写小楷心要极静,必明窗净几,胸无恙疑,神闲意定,然后为之。今之学书者,都不愿下此细功夫,学书一入门便想邀名,信笔作大字狂草;矜奇炫异,欲使观者触目,赏者惊心,殊不知功力未到,骤求新奇,则易入恶俗之途。学道入魔,以野狐惑世,必贻笑大方也。
13.小字如大字,以言用法之备,取势之远耳。河南遍体珠玉,颇有行步媚蛊之意,未足为小字如大字也。大字如小字,以形容其雍容俯仰,不为空阔所震慑耳。襄阳侧媚跳荡,专以救应藏身,志在束结,而时时有收拾不及处,正是力弱胆怯,何能大字如小字乎?小字如大字,必也《黄庭》,旷荡处直任万马奔腾,而藩fan篱完固,有率然之势;大字如小字,唯《鹤铭》之如意指挥,《经石峪》之顿挫安详,斯足当之。—包世臣《答熙载九问》
注:河南—褚遂良,初唐书法家。
行步媚蛊—走路时姿态妖媚诱人。
震慑—震惊恐惧。
襄阳—米芾,宋书法家。
侧媚—比喻体势欹qī侧,字体姿媚。
救应藏身—佛教用语。
束结—像捆扎湿物一样严密。
藩篱完固—篱笆完整牢固,比喻体势茂密、精神团聚。
率然—此处作轻捷貌。
按:小楷字虽小而法备,笔虽短而意长,体虽密而势远。书小楷用笔宜精到,一点一画,尽其法度,笔笔送到,起笔处顺入无缺锋,逆入无涨墨,每折比洁净,作点尤精深,而点拂波磔之间,使转运行之间,笔意流转,宽绰之中血脉贯注,精气结撰,则自然体势茂密,藩篱完固。
14.小字法帖《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像赞》、《曹娥碑》、《荐季直表》、《洛神十三行》、《麻姑仙坛记》、《阴符经》为最著,而《仙坛记》尤笔画严整,行间茂密,能每日临写一通,则无难写之字矣。—朱履贞《书学捷要》
按:(略)
15.字越小越要清晰,稍留纤毫渣滓不得,作小楷宜清而腴,笔头过小,虽清不腴。—姚孟起《字学意参》
按:“清”、“腴”二字实为作小楷用笔之真言。所谓“清”者,笔无游移,墨无散漫,点画精劲,锋颖秀发是也;所谓“腴”者,笔致虽融,浑厚饱满,温润雅逸,婉约丰妍是也。瘦而露骨,虽清不腴也;肥而臃肿,虽腴不清也。锋中则骨藏画内,气自然清;笔正则墨浮两边,质自然腴,得清腴之法,则醇雅冲和,姿媚横出。
16.晋人小楷,最须玩分行布白处,唐风虽欧、褚大家,似为乌丝阑所窘,东山帖便萧远有致。—郭尚先《论书》
注:乌丝阑—两种解释:一是锋正则两旁如界;二是界线。
东山帖—王羲之《东山帖》
按:小楷章法布白有三:一是纵有行、横有列;二是纵有行、横无列;三是纵横皆无行列。三者之中,以纵横无行列为高。这种章法,大小相间,奇正相倚,疏密相协,肥瘦相符,参差错落,纯任自然,况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相互照应,笔意顾盼,气息流注,一片天机。前人评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帖》为章法第一,观其布白,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穿插争让,如繁星丽天,有不可思议之妙。唐人小楷虽为乌丝阑所限,但亦能寓参差于齐整之中,含姿态于匀称之内,惜逊于晋人一筹。
17.作小楷必先精神凝注,于法度森严中纵横奇宕,所谓端庄杂流丽也。若信笔为之,肥则俗,瘦则枯,虽形模具备,而神气全无。其去晋、唐人意法,奚翅千里!—蒋衡《拙存堂题跋》
按:作小楷要全神贯注,不可有丝毫杂念。魏晋人小楷,皆出于汉隶,去古未远,运笔结体既圆劲淡雅,字形微扁,若钟之《力命》、《宣示》、《季直》三表,逸少之《曹娥贴》、大令之《洛神帖》,虽经摹拓而古隶典型具在。至唐欧、虞易扁为长,以就姿媚,法度谨严,而魏晋古朴典雅之风渐失,此时代所压,质文之变也。
18.有就余讲执笔者,为畅厥宗旨:使悬笔中锋,臂指如铁石,尽一身之力作蝇头小楷,所谓芥子纳山河大地。非好为神奇,亦欲存竹简、漆书之意于万一云耳。—蒋衡《拙存堂题跋》
按:余作小楷喜以腕虚着桌面,亦使转灵活。至于悬臂尽一身之力,余实未有此体会,不敢妄加评论。近人姚孟起亦曰:“蝇头小楷用大笔提空写,势乃开展。”余亦不敢苟同。古人作小楷,用笔开拓,外紧内松,有空灵之致。
19.先君子论:“作小楷必先凝注精神,于法度森严中,而出之以纵横奇宕。”今解云:知篆隶则楷法能工。篆法森严,隶书奇宕,运用篆法,参合隶书,可谓端庄杂流丽矣。乃于字势之长短、大小,又因其自然,则直与天地为消息,万物为情状,错综变化,意趣无穷。—蒋骥《续书法论》
按:知篆隶则楷法能工,盖篆隶极方圆之规矩也。知篆法则用笔丰腴圆融,知隶法则点画古朴奇宕。书小楷最忌整齐平板,大小如一。当大小错落,长短参差,姿态跌宕,奇正相合,方有自然之趣。
20.自古书家,唐以前正楷若钟之《力命》、王之《乐毅》,皆笔笔自起自收,开辟纵擒,起伏向背,必无千里一同之理。直至宋以后,乃有通体圆熟之书。此亦犹之宋以后文字,说理益加明显,而无复古意者耳。—翁方纲《复出斋文集》
按:小楷贵于变化,千字雷同,便不是书,变化之道,在于点画要富有异趣。在于结构要富有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