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从何而来?
十二生肖是对应的十二地支的动物代表。而十二地支的发明人因为年代太久远,即便有些记录,也没有考古资料来验证。
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记载:
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
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在先秦的百家中还有一派叫作“建除家”,将一年分为“十二建除”,这之间和地支的对应关系也是相同的。这个流派后来渐渐隐匿,不过如今在八字预测中还会遇到“十二建除”的使用。
那么十二地支的最早记录就在这里了。至于如何和十二个动物对应起来,其实我们倒是不妨用逻辑推理一番。因为这其中牵涉到星历,在古代天文学中,天干地支不但用来纪年、纪月、纪时,也和星象变化是对应的,形成我们中华传统的星历。
星宿和动物的对应关系
古人夜观天象,在研究过程中,为了方便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转,将黄、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
这二十八宿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这些星宿大致组成的图案就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即“东方苍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合为满天二十八星宿。
这四种动物代表了这四个大的方位,在观测中充满了想象,但还是以星图为基础的。
为了方便记忆和分析,还对这七宿下面的每一个星宿都用金、木、水、火、土、日、月七个元素对应,同时再用一个动物的形象一一对应,得出所有星宿的全称,就像汉字的“音、形、意”一样,便于学习者记忆和传承。
所以每一个星宿的全称其实是三个字:“星宿名+元素名+动物名”。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蛟、龙、獬、貐、犴”五种神兽之外,其他二十三种动物都是实际存在的。
这说明什么呢?
没有凭空而出的神兽
说明古人在选择星宿对应动物的时候,是坚信“蛟、龙、獬、貐、犴”是确实存在的动物,只不过大家没见过。
其实世界上所有的神奇幻兽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对应。就好像我们认为是奇书的《山海经》,放在今天科学的眼光下来看,很可能只是一个上古的徐霞客用粗略的语言写下的游记。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地推测,这些神兽的原型必然是曾经存在过的。
由此得出题主的第一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因为“龙”虽然是虚拟的,但是是确实存在过的。只不过被大量的加工改变了形象,变得越来越玄乎。好像从没存在过一样。
至于龙的形象的变迁,我们不再详述,太复杂。反正我们今天看到龙的图案,基本上要到唐宋才大致有样,到明清才完全定型成今天我们认识的样子。
总共有五种神兽,为什么只有“龙”入选十二生肖呢?
地支对应星宿动物的关系
因为二十八宿早于地支,古人为所有星宿都指定了一种动物形象。而这种形象指定,可能是有规则的,比如“牛金牛”,就是用牛来指代牛宿,“角木蛟”,可能是“蛟”与“角”同音,当然更多的是没有必然联系。
“龙”代表“亢金龙”可能与“金”有关,也可能与《周易·乾》:“上九,亢龙有悔。”有关,不做过多猜测。
而十二生肖的动物代表很明显来自于地支和星宿的对应关系。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咱们看上面的星宿排列,除了日、月、金、木、水、火、土和星宿名之外,各种动物的排列是没有规则的。但是我们会发现十二地支对应星宿的规则,是从虚日鼠往前隔一选一,虚日鼠——牛金牛——(转入东青龙)尾火虎——房日兔——亢金龙——(转入南朱雀)翼火蛇——星日马——鬼金羊——(转入西白虎)——觜火猴——昴日鸡——娄金狗——(转入北玄武)室火猪——虚日鼠(冬至),星图完成一次旋转,一年周转完成一个完整的地支。
所以子是地支的开始,而虚宿(冬至)是一年的开始,子对应了虚宿的代表动物“鼠”。而“亢金龙”则正好对应了十二地支中的“辰”,而其他四种神兽代表的星宿全部落选,仅有“龙”进入了十二地支,成为“辰龙”。
这就是“龙”成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神兽的原因。
最早十二地支中辰并不是龙
东汉王充所写的《论衡》中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跟咱们普遍说法一致,十二生肖分别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但是在《论衡》之前,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两批秦代竹简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日书》秦代竹简中,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却是这样的:子,鼠矣。丑,牛矣。寅,虎矣。卯,兔矣。辰,虫矣。巳,蛇矣。午,马矣。未,羊矣。申,猴矣。酉,鸡矣。戌,犬矣。亥,豕矣。
这就有个很明显的区别,“辰,虫矣”,这里面的辰,对应的不是龙,而是虫。也就是说,汉以前的十二生肖,是有人属“虫”的。那为何到了东汉,十二生肖中只有“虫”变成了“龙”呢?
什么是“虫”?《大戴礼记》中记载:
羽之虫,而凤凰为之长;毛之虫,而麒麟为之长;甲之虫,而神龟为之长;鳞之虫,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而圣人为之长。
有羽毛的飞禽,以凤凰为首;有羽毛的走兽,以麒麟为首;有甲壳的动物,以神龟为首;有鳞片的动物,以蛟龙为首。“倮之虫”指的是什么?指的是长着肌肤的人。凡人,以圣人为首。
所以这个“虫”的意思更类似于躯壳、是几种动物的合称,指向并不明确。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最终在这些“虫”中最高贵、最有代表意义的“龙”取代了“虫”这个统称,和其他动物一起成为生肖。这样也更加合理。
当然,这也应该和上面的星宿动物代表有关。但到底是“亢金虫”变成了“亢金龙”,还是“亢金龙”影响到了“辰虫”呢?也许“虫”和“龙”正如《大戴礼记》中说,本来就是从属关系,并没有非此即彼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