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毛里求斯举办的全球农情遥感监测区域培训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吴炳方(中)指导技术人员接受培训。 受访者供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研究员吴炳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中国首倡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将全球农情遥感监测云平台技术无偿教予需要此技术的国家,为全球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早在1998年,吴炳方团队即已研发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之后不断发展完善,2013年,团队开发了参与式全球农情遥感监测云平台,允许全球用户共同参与农情分析,并定期发布中英文双语版全球农情遥感监测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
如今,“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支持的农业估产创新合作项目为满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监测需求提供能力建设,这将有助于这些国家科学应对粮食安全挑战,增强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能力,服务农业可持续发展。
尼日利亚农业估产项目执行团队协调员、国家宇航局空间应用战略司副司长拉基娅·阿卜杜拉希·巴巴马吉就曾受益于该项目,她认为此技术不仅激起了尼日利亚对农业监测的技术渴望,这种联合研究机会和能力建设活动还为尼日利亚实现“零饥饿”目标提供了技术和信息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今年8月7日至10日,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空天院联合主办,毛里求斯食品和农业研究与推广研究所承办的全球农情遥感监测区域培训研讨会在毛里求斯举办。
吴炳方在现场对来此学习的各国学者说:“希望各国参会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能够掌握和使用全球农情遥感云服务平台,开展近实时农情监测,服务国家农业政策和粮食安全,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零饥饿’的实现。”
这不是中国第一次向其他国家传播全球农情遥感监测技术。
“粮食安全需要信息透明。”吴炳方说,由于不掌握农情遥感监测相关技术,很多国家并不知道自己的丰收和减产情况,也无法做出有效的进口和出口粮食决策,莫桑比克就曾一度面临这样的问题。
“提高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就是通过提供信息保障来消除市场扭曲。”在吴炳方等专家团队去莫桑比克之前,该国的农情监测主要由其他国家提供。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莫桑比克发现中国提供的定制化莫桑比克农情遥感监测系统相比此前的精确很多,并第一次实现了从“国家-省-区”三级行政单元进行监测,此方法能够更加精细地为地方提供农情信息服务,使莫桑比克在雨季能够按月度发布本国农情遥感监测报告。
2019年,莫桑比克受洪灾影响,粮食应急监测迫在眉睫。而为莫桑比克“量身定制”的农情遥感监测系统,使得该国农业部可以独立及时地开展洪灾影响监测,为洪灾发生后的灾损评估和科学救灾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全球农情遥感监测云平台能为不同用户提供可定制的农情监测服务,无需大量的存储与计算资源的投入,从而解决了制约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建立独立监测系统的门槛,消弭数据和信息鸿沟。
“我们的技术服务模式与现有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当需要技术的国家学会后,能够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农情监测。”吴炳方认为,“授之以渔”才能够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像莫桑比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2013年之前,蒙古国也得到一些国家的援助,但旱情监测结果不尽如人意。这一年,吴炳方和他的团队来到蒙古国,发现对方不具备旱情监测能力。“我当时就想,肯定是所用的旱情指标出了问题。”吴炳方说。
根据分析,吴炳方印证了自己的猜想。随后他提出与蒙古国遥感中心合作,根据当地特点建立旱情监测系统。“系统建成后,他们开始都不相信。”吴炳方笑着说,后来亲眼见过实际验证成果之后,蒙古国项目负责人很高兴,并在国际场合为中方点赞。至此,蒙古国这一案例也成为“授之以渔”的典范。
学会技术后能做到“用起来”
“这个项目为什么叫作‘农业估产创新合作计划’,除了因地制宜,还需要通过联合研究,培训技术人员学会使用这个工具。”吴炳方说。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资助下,技术团队邀请联合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协调开展与各个国家的合作,迄今为止已有26个国家参加此合作计划。
“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项目就成功了80%。”吴炳方表示,他选择合作伙伴的第一标准是其学会技术后能做到“用起来”。他在遴选时会仔细观察,确保这些研究人员学会技术回国后真正落实,以保证不浪费合作的资源、时间和人力。
吴炳方认为,粮价波动与“市场炒作”有很大关系。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并不能准确掌握本国和全球农情信息,加上市场炒作的诱导,使得做出粮食决策偏离国家需求的风险大大增加。
“技术领先是合作的基础。”吴炳方表示,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在技术方面已经做到全球领先。系统功能全面、成本低等特点都具有显著优势,而最大优势便是“通过云平台提供技术”,此方法大幅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在运用此技术时的硬件和技术投入成本。
“我们希望,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在掌握此技术之后,粮食生产的信息能够共享透明,减少国际粮食市场的扭曲。”吴炳方说。
打开国际交流新通道
“该项目将为我国开展农情分析提供全面信息支撑。”43岁的德贾梅尔·曼苏尔是高级工程师,在阿尔及利亚国家航天局空间技术中心工作。除此之外,他还在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大学攻读地理学博士学位。
2020年9月,阿尔及利亚国家航天局收到了该国外交部的一封传真,要求选出一名技术人员参与农业估产项目。随后符合要求的曼苏尔被航天局提名加入了农业估产创新合作计划,负责协调与阿尔及利亚农业监测项目有关的活动,包括对阿尔及利亚作物的分析和收集农业气象指标。
2021年5月举办的全球农情遥感监测在线培训研讨会给曼苏尔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会上他了解到,通过全球农情遥感监测云平台,可以学习最前沿的农业监测技术。“我被深深地激励了。”曼苏尔说。
在他看来,运用技术便可以获得对农情信息的全面分析,这些信息和分析为阿尔及利亚制定长期农业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获得此技术之前,对于阿尔及利亚来说,处理大量数据并高效获取农业气象、农情状况等各类指标信息是一项庞杂的工作。现在,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全球农情遥感监测云平台计算获得,曼苏尔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利好,云计算也因此被视为可以提供持续和免费信息访问的主要“资产”。
与曼苏尔持同样看法的还有拉基娅。2021年3月至5月,拉基娅被机构提名参与到在线培训中,与曼苏尔一样,学习全球农情遥感监测云平台也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拉基娅解释,能够很容易地从此平台中获取各类农情数据,并将其整合到农业估产监测中。
她说,粮食安全是每个国家的优先事项,尼日利亚新一届政府重视该国的农业发展,通过资助尼日利亚农业部门来实现经济多元化,特别是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使得尼日利亚与中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建立了伙伴关系。
“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此项目的合作。”吴炳方表示,迄今为止项目已进行10年,期间,大部分合作国家都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而蒙古国和莫桑比克的成功案例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反响。如今世界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纷纷投来“橄榄枝”,希望与中国进行粮食有关的进一步技术合作,并承诺提供资金支持。
一位埃及官员在与吴炳方聊天时表示,他认为尊重与平等是双方合作最重要的前提。吴炳方对此表示认同。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3-10-23 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