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补钙≠盲目吃钙片!不懂这5点就是在浪费!

提到钙,这可能是国人最重视的营养素之一了。强健骨骼,离不开钙,很多人也都知道钙的重要性,但真正补足钙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数据显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钙的需求量是有差异的:

0-6个月龄婴儿:每日推荐摄入200毫克

7-12个月龄婴儿:每日推荐摄入250毫克

1-3岁儿童:每日推荐摄入600毫克

4-6岁儿童:每日推荐摄入800毫克

7-10岁学龄儿童:每日推荐摄入1000毫克

11-17岁青少年:每日推荐摄入1200毫克

18-49岁成年人及孕早期女性:每日推荐摄入800毫克

孕中、晚期及哺乳期女性,50岁以上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1000毫克

另一方面,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钙的摄入量不到400毫克,远低于推荐摄入量。虽然当饮食摄入钙处于低水平状况时,人体会通过肠道的代偿作用让钙代谢尽量平衡,但时间一长,人体对钙的需求不断增加,或者因为某些疾病影响,都是可能导致缺钙的。

所以,如果你问普通人到底需不需要补钙?或者补钙到底有没有必要?我想上面这两个维度你可以参考一下,应该也不难发现其实大部分人都是需要补钙的。

可能知道自己缺钙,有些小伙伴就开始着急了:我要怎么补钙?是不是要吃点钙片?

先别急,其实补钙首选膳食补充,好好吃饭,认真吃好每一餐,基本上就可以满足日常的钙需求。生活中,牛奶、酸奶、奶酪等奶产品,小油菜、小白菜、芥蓝等深绿色蔬菜,还有各种豆制品、坚果、鱼虾这些都是不错的补钙来源。

理论上来说,其实每天喝一大杯牛奶+500克左右的绿叶蔬菜就差不多可以达到补钙推荐量。不过要提醒的是,如果营养需求量较大,或者自身吸收功能下降,比如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那可能需要饮用的牛奶量又会更大一些。

与此同时,如果只是依赖高钙蔬菜来补钙的话,实际上也不太靠谱,因为很多蔬菜含钙高但吸收率却偏低,而且蔬菜普遍含有的草酸会与钙结合,这也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仅仅通过某一种类型的食物来补钙的效果也不理想。

图片来源网络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现在的年纪对比一下,应该对自己需不需要补钙,或者通过什么方式补钙也会更清晰一些。

总的来说,补钙还是要通过牛奶、海鲜鱼虾、水果蔬菜等多方面结合来实现。如果由于饮食习惯、高龄,或者某些疾病原因导致身体缺钙,就有必要服用一些外源性的钙剂了。这时候可能有些小伙伴又会问了:补钙产品怎么选?怎么吃?应该注意什么?

一般来说,在选择补钙产品时,可以注意以下5点:

1、市面上的钙剂主要分为——有机钙和无机钙。其中,有机钙以柠檬酸钙比较常见,钙含量相对较低,大多只有20%左右,但它不依赖胃酸,更适合一些胃肠功能弱或胃酸缺乏的人。不过有机钙普遍价格较高,而且某些有机钙可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无机钙以碳酸钙为主,钙含量比较高,可以达到40%左右,差不多和牛奶相似,而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补钙产品也是市面上最常见的。但是无机钙的吸收需要胃酸参与,对于一些肠胃不太好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胀气、便秘等情况。不过好在现在很多碳酸钙的钙制剂都是液体钙的形态,超细的悬浮颗粒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改善了像胀气、便秘这种情况,比如康麦斯液体钙胶囊,纳米级液体钙,大大降低了对胃肠的刺激。

2、除了补充钙质,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所以建议选择添加维生素D的补钙产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品牌会推出“钙+维生素D”同补的补钙产品,比如康麦斯、汤臣倍健这些牌子旗下的补钙产品都会添加维生素D。

3、补钙也要适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来说,我们每天食物+钙剂的钙量在800~1000毫克即可,所以在挑选补钙产品时,可以选择钙含量400-500mg的产品,再加上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钙含量在300-500左右,结合起来刚好满足补钙推荐量。要提醒的是,钙的可耐受最高剂量是2000 mg /天,而且还是包括食物+钙剂一起的量,所以补钙是按需补充,如果超出安全范围,反而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得不偿失。

4、服用补钙产品时,尽量不要和牛奶、酸奶、豆制品这些一起吃,因为同时补充的钙量太多身体吸收不了,反而影响补钙效果,所以要注意留出较长的间隔时间。

5、一般情况下,不建议空腹状态下直接服用补钙产品,因为空腹时人体内胃酸分泌较少,容易引发胃胀气、便秘等不适问题。建议补钙产品随餐服用,或者在饭后一个小时之内服用,因为这时候胃肠道不容易出现不适症状。

搜索建议:
热评

 小学生科技画 未来科技画简单

您的支持是千千创作的最大动力,如果喜欢我的作品,请动动手指+关注吧!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太空梦,希望有一天能驾驶太空飞船遨游在茫茫宇宙中,科幻画是引导学生接触...(展开)

热评

 2023,国产影视出海图鉴

作者|沙拉酱编辑|麻吉“结账扫码”在中国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在东南亚,移动支付的普及度还远未达到天花板的水准。就算是数字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的新加坡,也是在20...(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