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民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真真切切的生活。
粮稳百姓稳,粮足天下安。如何讲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故事,如何向世界展现大国粮仓的建设成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端牢中国饭碗》对此做出了突破性的探索。作为首次系统梳理、记录我国粮食安全发展的纪实影像作品,该片聚焦生动鲜活的个体故事,结合权威专家的政策解读,摄制组先后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走访124个区县,历经大半年的时间,拍摄了中国四大主粮产地,77个种、养殖基地,恢宏展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凸显我国为世界粮食安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立足现实,以高远站位解读大国粮仓建设
纪录片《端牢中国饭碗》深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出发,在中国百姓的丰富饭桌上讲述大国粮仓不断夯实的奋斗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从稻麦米面、到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实现了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同时,该片将眼光置于中国人民与这片土地的紧密关系和亲近情感之中。在长江黄河灌溉下的片片沃土、从南到北稻花飘香、麦浪滚滚的的亩亩良田,还有广阔海洋中的“植物粮仓”、“海上粮仓”中,在丰收的喜悦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在滋养一千多万亩良田的都江堰灌区、从荒草地改造而来的5550亩耕地,还有为14万亩农田排洪泄洪的130公里长的沟渠中,在守望与守护中,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珍视。
以点带面,在个体命运中观照“国之大者”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是一项惠及14亿人口甚至全球的伟大事业,更是需要举全国人民之力共同完成的国家重大战略。纪录片《端牢中国饭碗》在我国粮食安全建设的宏大背景下,聚焦平凡而具有代表性的个体行动者,将抽象的国家政策化解为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并结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领域的60多位权威专家学者的专业解读,回答“谁来养活中国”“如何养活中国”的重要问题。
在一个小麦品种中透视一名育种人的一生。从28岁到90岁,身为广东人的育种家梁增基在大西北的麦田里守望了一辈子,让渭北旱塬的小麦亩产从不到30公斤实现了500公斤的巨大飞跃。用30年光阴让毫无生机的盐碱荒地绿树成荫,刘小京和他的团队参与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在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实现了粮食增产200多亿斤的巨大成果。本片中,粮食安全之所以是“国之大者”,不仅在于其惠及范围之大、成果之大、意义之大,更在于其所凝结的每一个“小人生”的“大梦想”,也正是这样的表达方式,让粮食安全不再是冷冰冰的国家政策,而是充满激情和温情的全民事业。
筑牢根基,在每一粒米背后透视家国情怀
除了我国在粮食安全上取得的成就,纪录片《端牢中国饭碗》还关注到了光辉背后小人物的动人经历与真情实感:为优化灌区灌溉计划走遍三个村庄和上千亩农田巡堤取土的工作人员、每天在9200份不同水稻育种材料的试验田中观测、记录、选种的农业科学家、为了给乡亲们保住农田而改了不下三十遍图纸的工程师、90岁依旧在田间为育种而劳碌的育种家...…
在每一亩良田、每一粒种子、每一颗果实中,是汗水与泪水、艰辛与挑战交织的粮食安全奋斗史,是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粮食安全、为人民生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家国情怀。
纪录片《端牢中国饭碗》以全面的视角、生动的解读以及深刻的思考,向世界展现了粮食安全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
唐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