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芯片行业反腐,现在基金行业也被爆出丑闻,究竟是真是假?
8月8日晚间,一则“公募基金有史以来最大丑闻”、“很多基金经理做场外期权被查了,涉及300多位基金经理,锁定30多位”的坊间传闻刷屏财经圈。
300多位基金经理被查?
传言称,一些基金经理找中介机构代持,通过场外期权的通道(一般是私募),在券商下单场外个股看涨期权,并加10倍左右杠杆,然后再用自己所管理的基金拉升,如果个股涨幅超过50%,那么场外期权的浮盈就会超过500%。
马克思曾说过,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资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盈利500%,这也不难理解为啥会有人铤而走险了,这个数字,确实令人心动。
该传言一出,不少投资者与公募人士表示,“不敢相信,如果是真的,必须严惩。”
不过,也有公募机构人士表示,传言中涉及三百多位基金经理有些离谱,即便有,可能也属个别现象,不可能那么多。
不过,截至目前,暂未发现任何监管机构或公司的官方披露,但此消息在社交平台上的传播,已经造成了舆论持续发酵的现象。
不过,截止8月10日午间,已有多家公募公司表示“造谣一张嘴,全靠跑断腿”、“造谣成本太低了”、“没有这个事情,纯属传闻”。
而很巧合的是,自8月初以来,已有多位基金经理集体离职,涉及易方达、申万菱信、前海联合、嘉实、农银汇理、华泰柏瑞等多家基金管理公司。
若这些传闻属实,基金经理以个人名义参加场外期权,则涉嫌“老鼠仓”交易。
于是,“新型老鼠仓”“公募基金信任危机”等话题开始被网友激烈讨论,而“什么是场外期权业务”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什么是场外期权?
基金经理被带走的传言,将处于灰色地带的个人借通道参与场外期权曝光。
那么,什么是场外期权呢?看完下面一个故事,你就懂了。
一个农户养了一头牛,后来觉得牛耕地不行就打算卖掉,贩牛的人觉得这牛不错,付了500元的定金(期权费),并约定两周(期限)后再以10000元(名义本金)的价格来买牛(标的),如果两周内没有来付剩下的钱,那么这500元就不要了,算是补偿。
两周后,牛贩以10000元收购了这头牛,并以12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宰牛场,这样牛贩以500元的自有资金2周后就获利了2000元,盈利400%。
而在这其中,农户和牛贩本质上就是在进行一场场外期权交易。农户属于期权的卖方,履行卖牛的义务,而牛贩属于期权的买方,拥有选择是否买卖牛的权利,为获此权利,他付出了500元的权利金,相当于期权费5%,时间周期为2个星期。
比较书面的解释就是,场外期权是一类金融衍生品,是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场所进行的非标准化的期权合约,是根据场外双方的洽谈,按照双方需求自行制定交易的产品。
“目前市场上做这种中间业务的机构有很多,就是走场外个股期权通道,用机构的名义下单操作,并通过成交单确认书来确定,单子走到券商,券商只认单子的来源是不是机构,并不会深究,况且有些单子是券商默认的,他们赚个通道费,这是常有的事。”一位做场外期权通道公司人士透露。
监管严格成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的持续震荡让不少公私募基金净值波动明显、回撤较大,但依然有部分股票策略的私募基金在该市场环境下能够取得累积高达超250%的收益率,不少业内人士猜测或为上述场外期权的隐匿操作。
实际上,自2017年起,监管已明令禁止个人参与场外期权业务,但借助一些所谓的“通道机构”,个人绕道参与的情况仍然长期存在,有些操作甚至成为滋生违法违规乱象的灰色地带,而这背后已经形成一条利益链。
就在前不久,中证协披露了场外期权交易商名单,共有8家券商为一级交易商,包括广发、国泰君安、华泰、申万宏源、招商、中金、中信建投、中信等,36家为二级交易商,包括安信、北京高华、长城等。其中有5家已经进入过渡期。
由于场外期权业务复杂程度高,加上信披还不够透明,监管机构对券商开展该业务的风险也高度重视。
今年6月份,证监会挂出3份行政监管措施,分别为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和华泰证券,这三家均为场外期权一级交易商,且案由均涉及场外期权业务违规。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 由于交易隐蔽,个人投资者绕道参与场外期权的现象恐怕很难被完全杜绝。
这个时候,行业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于这件事是真是假,目前还不得而知,如果关于“场外期权”这个传闻是真的,那么,势必会影响公募基金整体形象和声誉。